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务实和基础教育创新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5:32


  1:基础教育创新莫忘本


  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十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可谓成果累累,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传统势力仍然甚嚣尘上,造成诸多乱象。

 

  第一乱象,豪言壮语。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尚且重视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即便是作为精英教育典型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宗旨是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市民)”,牛津大学是培育有教养的公民(市民)”,而我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选苗子、拔尖子。一所名牌中学居然标榜其教育宗旨是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一些中小学规划所谓的拔尖型创新入才培育基地的建设,任意拔高基础教育的教育使命,这不是一般的浮躁。

 

  第二乱象,花言巧语。一些办学豪华的贵族学校离开国家课程标准,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开发数百门乃至上千门光怪陆离的所谓校本课程,令人忧心。学校课程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做出富有自身特色、局部课程领域的调整与整合,而不是推倒重来。另外,课程的编制应当是简约的,而不是多而杂。信息社会并非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第三乱象,胡言乱语。所谓的超级中学苦心营造应试集中营,形成了一套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后,却受应试教育势力百般庇护,批而不倒。

 

  众多乱象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乱套,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始终在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摇摆与挣扎。我们仍然面临着新旧教育思想博弈的考验。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标志著世界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教育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这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它不是仅仅满足少数尖子生的所谓卓尔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和他们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创新入才的价值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革新的先锋学校。可以断言,新时代学校革新的经验更多地会出现在旧观念看来是二流”“三流的学校。问题在于,我们在揭穿、提防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变种的同时,如何去发现、帮扶星星点点的草根式创造,最终促成学校创新的网络。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有人以为课堂研究是小儿科,热衷于设计学校图标和制造假大空口号,热衷于课堂之外的创新,这是大错特错的。国内外中小学的革新经验表明,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只能培育记忆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旨在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培育新时代的探究者

 

  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这就是当下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作者:钟启泉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71

 

 第2: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务实和教育创新

 

  经济在高速发展,科技向深层次迈进。这些都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教育如何适应经济发展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呢。我国原来的教育模式虽然滞后与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教育主管部门及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体方针,全体执教者都在不懈地尝试基础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多年来的努力已取得突出成果。然而社会在进步,改革在深入,探索无止境。教育既有自身的展规律,同时又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基础教育相当薄弱,不少地域,民族要在短期内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还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我国的教育改革既要注重普及义务教育,又要在普及中创新提高,服务经济发展。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执教者必须务实,同时为教育创新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所以没有基础怎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基础与创新的关系,构筑整体教育目标体系与执教意识,方能实现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因此,基础教育中的务实与创新并重,切勿顾此失彼。

 

  一.《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就青海省而言,2010年才能实现两基目标,可见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所以,普九是一场艰难的攻坚战,必须下大力气,毫不犹豫地去攻克它。政府职能部门总体规划,而每一位教师必须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上,每一位学生身上。具体对教师来说,首先对自己所教科目必须有总体认识,总体分析。何为基础务实,何为创新提高。如何让全体学生打下夯实的基础,掌握必备的知识。任何一位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都离不开他的启蒙老师,不管他从事的科学如何的深奥,都是从简单的基础开始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让他去读一本百万字的巨著而有所收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是著书立说了。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不可违背。百年树人强调了基础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更说明了基础的重要性。教师所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尽可能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量让他们获得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没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和普九相吻合的,且能为教育创新做好必须的准备。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基础,忽视了全体学生,而一味的不切实际的强调创新,这将成为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岂不和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吗!更是对教育创新的歪曲,这种方式绝不可取。

 

  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创新的精辟论述。当人类从茹毛饮血到男耕女织,从手工作坊到大机器生产,从商品交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无论社会的那一次进步。创新都贯穿始终。我们的衣、食、住、行至于工作、学习、娱乐活动等一切方面无不充斥着人们创新的大大小小的成果。

 

  同时,创新并不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的专利。创新即包括创造发明,也有经验、知识的总结及重新组合,重新发现的应有之意。一个公式,虽然这个公式早就有了,但论证这个公式对于学生来说,正是一次完全创新的过程。我们学习的每一篇文章,对于每一名学生而言,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层次的人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创新过程,有的学生就只能简单的听,简单的记和背诵,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作业等,而他并没有去体会文章的更深层次的感受,没有去分析另一种可能的思路。那么,同样的学习就有不同的结果。有的同学就是在创新学习。同一教学条件,同一教育环境,成绩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除个人的基础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习方式上的优劣。所以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实施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几个问题;

 

  ().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老先生的话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创造意识。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成为创造性人才。这样就能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创新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基础尤为重要,我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如鱼得水。更需要总结,积累前人创新的经验和方法,掌握方法就能少走弯路,成功的把握就大。

 

  ().创新需要动脑,动手,好奇爱问。教育创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好奇爱问,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上,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勤动脑思考,勤动手实践,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我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需要克服创新的障碍。创新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创新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迎难而上的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不要迷信权威,更不能害怕创新的神秘,也不担心失败,还不能急于求成,正确对待,成功一定属于自己。

 

  总之,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务实与教育创新是一队统一体,基础务实是前提,教育创新是提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既能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新型劳动者,又能造就数以百万计的科技人才,真正实现深层次的教育改革。

 

  作者:贾存宏 来源: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215

上一篇:慕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下一篇:初等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