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初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任务

发布时间:2016-05-23 15:39

  小学生属于初等教育阶段的范畴,在这一阶段的体育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小学阶段体育的重点除了继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态度外,就是为以后的体育打下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础等。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必须顺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根据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体育的实际情况,在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在初等教育体育教学任务当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小学体育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体育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活动应根据学生主体的需要和特长来合理安排;学生主体应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弘扬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

 

  体育教学规律的反映。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面,所有教师的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活动而安排和设计的。更重要的在于,体育教学是在运动实践中进行的,每个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身体练习的顺利完成,都要靠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行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体现出情不自禁、跃跃欲试的身心状态,才能最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运动技能,并实现其他教学目标。

 

  二、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体育教学,教学重点不仅指向学生的身体发展与运动技能掌握,而且更要指向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完善,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发展。在体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全面发展身体,更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德育、美育、智育的协调发展。

 

  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学活动的展开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进行,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规定了体育学习领域的目标,而这五个领域上位的基本思想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阶段体育教学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不仅具有生物性,而且还有社会性。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只有各器官系统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体育教学多功能的体现。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兴趣态度、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都具有不同的重要作用。

 

  三、以技能教学为主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重点向学生传授必要的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尽快掌握,为学生课后的学习锻炼乃至为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

 

  体育学科的技能性特点。体育学科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运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进而实现增强体质、培养兴趣、完善心理等多元目标。技能教学是体育教学的切入点,是作为学校体育得以成立、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依据,是构成体育教学过程的主线,其他学习内容与目标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既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其他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

 

  体育课教学与课外群体锻炼的区别。在每周3-4次体育课,每次40分钟时间内,作面向40-50名学生的群体教学,其教学价值取向首先在于运动文化的传递,运动技能的传授;其次才是获得健身强体育心的功效。而课外体育锻炼则不需要考虑机能教学的规范性,而是考虑健身与娱乐的效果。

 

  四、兴趣先导,实践强化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着力引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然后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进行强化,使这种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保持长久,确保体育教学任务完成。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指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如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态度等等在学习中的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其根本意义在于它的动力作用。所以在体育学习中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

 

  终生体育要求一个人能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而维持这种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的重要动力,就是体育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

 

  五、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

 

  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育课程标准》的目标中,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青少年学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对象,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能力。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把握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方向,才能更好地使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相衔接起来,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六、全面效益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体育教学的多方面功能或其中的主要功能,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以获得体育教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效应。

 

  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仅要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由于体育学科的内容来自不同的文化母体,具有这些文化母体的多样性特征,使得体育学科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体育教学作为传递体育学科文化的主要渠道,不仅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提高智力的功能,还具有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艺术能力、扩大社会交往等功能。因此,应充分挖掘这些功能,已获得教学的全面效益。

 

  总之,上述体育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些任务基本上立足于两个逻辑层面,一是指向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体现在宏观方向与综合要求上;二是指向体育教学过程的某些主要环节。两个方面有机结合,体育教学活动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作者:赵淞然 来源:魅力中国 200935

上一篇:关于初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初等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