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初探

发布时间:2023-12-11 20:09

  摘 要:挖掘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更好的发挥专业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本文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分析了微观经济学引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对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意味着高校教学中的各类课程都需要展开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包括专业基础课在内的全部课程教学之中,利用好各类课程协调效应,全方位发挥好立德树人育人作用。

  

  1 微观经济学引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属于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学生受众面非常广,课程理论体系完善,且课程资料、课程习题相当完备。然而,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能够发现,长期以来该课程的授课模式已趋于固化,即全部授课内容都单纯用于讲授课程内的专业知识上,缺少激发学生辩证性思考和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现实的环节。因此,对微观经济学这门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将这一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从而更好的发挥该课程的全面育人作用。

  

  2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思路

  

  2.1 引入中国案例

  

  通过引入中国案例,以此为素材进行思政元素拓展。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结合我国案例分析,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中的热点和出现的奇迹,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从而展现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重要原理,同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作出贡献。

  

  2.2 引发辩证思考

  

  在讲授本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辩证思考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问题的关系。例如,对于“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通过辩证的看待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理论观点,尤其对于市场均衡与市场机制,要辩证看待完全市场化的双重影响,既能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又能正确认识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再如,对于“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通过引入我国具体案例,介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依据,以及利用市场失灵案例教育学生道德与自律的重要性。

  

  2.3 实现价值引领

  

  对一些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可结合学生自身阶段性特征进行适当扩展,以实现价值引领。尤其在消费者理论部分,要阐明完全利己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社会中“有限理性”的区别,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避免当代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及通过深入阐述资源稀缺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等稀缺资源的正确人生观。

  

  3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践案例: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以第一章引论中的“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这一节为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教学内容如下。

  

  3.1 提出若干要思考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本质是市场有效、市场万能,“看不见的手”总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让市场最终趋于均衡。那么,现实中是这样的吗?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那么政府干预经济是否就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呢?如果不是的话,什么时候应该依靠市场?什么时候应该依靠政府干预?

  

  3.2 引出市场有效所需的条件

  

  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前提假设:理性人假设、信息完全假设和市场出清假设。

  

  3.3 表明现实与理论假设的冲突

  

  阐明微观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前提假设都是过于严格和脱离现实的:首先,每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只做“利己”的事;其次,信息不完全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存在的,因此存在市场失灵;最后,正因为上面两个假设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因此市场出清在现实中也是难以实现的,如信息不完全会导致决策失误,从而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

  

  3.4 引入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案例

  

  首先,介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必要性和计划经济的弊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了很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其中既有学习苏联发展模式的成分,同时又是根据彼时我国经济社会现实作出的必要选择。计划经济能够集中配置当时我国极为有限的资源,帮助我国快速实现了经济复苏,开始走向工业化道路,可以说计划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具有历史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不断前进,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强、市场主体缺乏活力等方面。

  

  其次,介绍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转折。正是由于计划经济开始不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78年我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之路,在这个重要转折过程中,我国明确了“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因此我国要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3.5 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实辩证看待市场化问题

  

  首先,明确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自适用的情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之分,它们各自有其适用的情境。因此,谁先产生、谁后产生,或者现实中谁发展的效果好、谁发展的效果差,都不是评判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绝对依据,每个国家的国情都不同,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的国情也不同,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市场化或者干预的程度。

  

  其次,结合市场有效所需的条件,阐明国情差异对于市场化程度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市场经济有其明确的优势,似乎更容易提高效率并且促进公平,但由于其发挥作用依赖很强的前提假设,因此对于市场机制建设不完善的国家,比如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市场经济就难以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这就是我国之前计划经济同样必不可少的原因。

  

  最后,通过我国的成功经验,树立对我国的制度自信。从我国实践结果来看,计划经济的实施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加速推动了我国从一个农业大国走向工业大国的发展进程,因此不能学习了市场经济的“好”,就把计划经济全盘否定了。

  

  3.6 结合案例说明俄罗斯照搬西方观点的惨痛教训

  

  首先,介绍什么是“休克疗法”。“休克疗法”就是让一个还没实现自由化市场化的国家在一夜之间让制度变为自由化市场化的,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市场自发调节,试图让各种改革一步到位。

  

  其次,介绍“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案例,揭示过早推行自由化市场化的风险。尽管“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的实施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但却在俄罗斯的实施中以重大失败告终。俄罗斯试图效仿西方经济过早推行自由化市场化的做法,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经历了巨大的波动,最终却没有达到市场自发实现均衡稳定的目标,由此导致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缩水,国民经济结构也出现了严重失衡。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促使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制度是否健全,能否保障自由化市场化新政的有效落地,显然当时俄罗斯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此外,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其内部国情也比玻利维亚这样的小国要复杂的多。

  

  因此,结合俄罗斯的失败案例,可以想象数十年前的我国也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国,长期实行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使得我国同样难以快速实现较高水平的自由化和市场化,照搬西方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即便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向更高水平自由化市场化推进的改革之路仍在继续。

  

  3.7 总结

  

  综上可知,我们有必要学习西方经济学,学习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和相关理论,培养理性的、边际的、实证的思维方式,最终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但与此同时,要从中明辨可用的、有价值的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必须要适合具体国情。

  

  4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践案例:效用论概述

  

  以第三章效用论中的“效用论概述”这一节为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的教学内容如下。

  

  4.1 效用的概念

  

  介绍效用的定义和其经济学内涵。

  

  4.2 效用的特点

  

  效用的特点在于效用大小和满足程度直接相关,并且效用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此处进一步以轻松诙谐的故事作为案例,说明效用的其他特点。故事一:《最好吃的东西》,说明效用因人而已。故事二:《傻子地主》,说明效用不但因人而异,还因时因地而异。故事三:《钻石和木碗》,说明物以稀为贵是产生效用评价差异的原因之一。

  

  4.3 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介绍为什么经济学家要引入效用这个概念以及经济学家如何将效用这一概念引入到经济分析之中。在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先后出现了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定义、假设和分析方法有何不同。此外通过介绍完这两种理论,表明尽管两种理论产生有先有后,得出的结论在早期略有差别,但经过后续其他经济学家的不断完善,两种理论在结论上也已经实现了统一,后续小节中还将详细学习每种理论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4.4 学习效用论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启示

  

  综上可知,第三章效用论,也就是消费者理论,试图研究的就是消费者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其实在之后的学习中也将看到,对于生产者也是一样的,同样是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生产者也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学习效用论不但能够帮助大家掌握经济学中的消费者理论,还能够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重要的启示。

  

  首先,就经济学中消费者决策的理论分析本身就可以看出,我们作为消费者,要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做好预算,合理分配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此外,与简单抽象化的理论分析不同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并非一定要把预算花完,反而可以选择进行储蓄用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不让自己成为“月光族”。

  

  其次,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提出一个效用与幸福的关系式,他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等于效用除以欲望,因此,要提高幸福感,要么就是欲望不变(分母不变)提高效用(提高分子),即努力多赚钱进而从消费中得到满足,要么就是效用不变(分子不变)但清心寡欲(减小分母),即通过控制欲望来提高幸福感。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生活费一般是有限的,因此在短期通过提高效用来实现提高幸福感是不现实的,应该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可能就会走向透支消费的道路,有的大学生就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各种“贷”的陷阱无法自拔。

  

  最后,有一个重要的资源是大学生当前比较富有却又容易忽略的,那就是时间。时间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稀缺的资源,因为人们会生老病死。大学时期其实是步入社会前可支配时间比较丰富的阶段,然而却很容易因为大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忽视了这一重要资源,导致很多人很容易把大量的视角浪费掉了。通过资源稀缺概念的介绍,给学习这门课的同学们敲响一个警钟,督促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在大学时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从各方面提高自己。

  

  5 结语

  

  挖掘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只是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步,下一步应全面剖析本课程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此为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全面展开奠定基础,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充分实现立德树人和全面育人,同步推进大学生经济学理论基础素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培育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朱博恩:(1989—),男,经济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研究。金春华:(1974—),男,管理学博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上一篇:微观经济与中小微企业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