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循环经济思想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5-07-04 09:13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十分清晰的阐述了循环经济思想,提出了实现循环经济的机制,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提高生产资料使用率的有效手段。马克思对循环经济思想的论述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对我们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 循环经济 经济增长方式
  
  关于“循环经济”一词,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实,马克思在《资木论》第三卷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排泄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实际上已经说明了循环经济的一些原则,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
  
  一、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是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有效手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时特别强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过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马克思认为,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由于生产规模庞大。大规模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二是由于机器的改良。机器改良的结果,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三是由于科学的进步。马克思说: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与我们今天大力提倡的“利用可持续的科学技术来支持和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见解是一致的。
  第二,马克思认为,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可以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大量的生产实例,对生产工艺的提高在充分利用工业废物、减少排泄物方面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工艺水平也日益提高。工艺的进步,改变了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生产中的各种废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工艺中可以再利用的形式,废料成为了新工艺的原料。现在,循环经济学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原料”。其实,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地说过类似的话:“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用实例说明,当时由于生产工艺水平的低下,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许多地方的农场主不愿种植和很少种植亚麻,一个主要理由是:在靠水力推动的小型梳麻工厂里,粗糙落后的生产工艺导致了在加工亚麻时产生了很多废料,损失高达28%到30%,工人们经常把这些废麻拿回家当柴烧,可是这些废麻是很有价值的。后来,人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用水渍法和机械梳理法对亚麻进行精细处理,使亚麻的损耗大大减少。
  第三,马克思还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大批新型生产工具的问世,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同样可以提高工业废物的利用率,变废为宝,减少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多次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而这一点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我们的生产机器和工具,的确可以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减轻生产废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循环经济思想的论述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具有深刻性,对我们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马克思提出的循环经济思想,对现实经济生活仍具有指导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非仅仅提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还进一步阐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机制。马克思认为,劳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下进行,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如果撇开一定的生产关系谈劳动,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幽灵”。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在代替了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会更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情况。“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从而为我们阐明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生态问题,需要消除造成生态破坏和劳动异化的社会制度,在自由人联合起来共同调控“物质变换”中,实现最小消耗下的最大效益。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重温经典作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生产、消费的排泄物利用的观点,就会发现,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分析和论述,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这样的近。马克思的理论不仅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资本论》的科学内涵,同时还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而且,对我们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概念之一;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上下关注的热点。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提出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和消费中,我们必须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认识,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理性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上一篇:谈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下一篇:产业集群成长的自组织和演化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