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11 03:14

  本科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取向,必须适应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胜任岗位的要求和学生本人的就业需求。本文的研究表明:强调学校在学生就业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类学生就业中的指导性作用是从本科学生的就业需求、市场对本科学生就业岗位提供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就业意愿的引导诸角度,寻找学校教育适应市场需要的契合点。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的就业、学习意愿

  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学习意愿受学生毕业后就业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随着本科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本科已经演变为高考招生录取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本科类院校的招生数量也在逐步扩大,招生院校已经从原来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过渡到新升本院校和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招生专业已经严格按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招生计划。由于涉及到学历需求,近年来的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家长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需求。

  和传统的教育需求不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需求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家长对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投资已经由过去的盲目接受高等教育向教育的品牌化、专业化过渡。这种过渡的突出表现是高考的录取。近几年的高考招生结果显示:专业性强、品牌知名度高和学生就业宣传的好的院校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的青睐。这种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有向知名本科和公办本科院校进一步集中的趋势。这种集中,主要表现在各个高等院校开学后的学生报到率上。在各个招生院校报到率的背后,潜在的隐忧是,家长对高等院校所设专业的盲目性评判。


  (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就业导向。

  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加剧,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有专业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学生对社会紧缺专业的学习需求意愿逐步强烈。从局部调查的结果看,学生对社会热门专业的需求存在极大的从众心理。比如,工商管理类的会计学专业已经成为每个高校录取的高分专业。这种对专业的盲目,势必造成几年后就业市场的微观失调。


  (三)社会舆论的不恰当引导。

  社会舆论的不恰当引导表现在对紧缺专业需求预测的权威发布。目前对紧缺专业的发布,主要表现在网络传媒的盲目扩散。比如,媒体热炒的专业都能成为当年学生选择职业的主要导向。这种导向的引导,仍然没有改变学生对管理类专业的热情。因此,在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对未来就业市场趋势的盲从,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学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所做出的培养冲动。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岗位群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

  工商管理类岗位群是指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岗位设置。按照大类划分,工商管理类岗位群几乎包括了企业的所有非生产性岗位,比如会计、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等。这些岗位的设置,受市场主导型影响的是教育部本科指导性专业目录的编制。虽然其中强调学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和按岗位设置专业的指导原则,但在实际文件中只是把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


  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脱节从学生入学就表现出来的是:高等教育要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学生及其家长,根据社会需要选择了自己认为未来有巨大就业需求的专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校提供的学生就业率调控学校的专业设置。一切看起来似乎运转正常。

  在这种正常下,缺乏了一个用人主体即企业在就业市场的巨大作用,企业对就业岗位劳动力的胜任力的合理需求。从就业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数量分析角度,企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表现在:


  (一)低端劳动力需求强劲但人员短缺。

  低端劳动力岗位是指那些不需要进行长时期专门培训的工作时间相对较长、收入待遇相对较低和社会公众就业美誉度相对较低的工种和岗位。这种低端劳动力需求的短缺不仅仅表现在沿海发达地区,近几年已经蔓延到了内地。从各地人才交流中心传出的信息表明,社会需求量大而且供不应求的岗位主要是服务行业的服务员、生产企业的初级劳动者和市场营销人员。事实上,中专技校毕业生满足不了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媒体披露的信息上看,这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应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


  (二)熟练劳动力岗位人员供应匮乏。

  熟练岗位劳动力供应匮乏是指那些能够独立工作,不需要专门人员指导而且能够指导其他人员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企业的角度,这种熟练岗位劳动力的标准已经随着市场上熟练劳动力数量的匮乏而不得不降低;从就业者角度,和社会相对应的工种收入标准的逐步提高和社会需求量的逐步扩大,由于选择职业的机动性和自由度逐步加大,劳动者在一个企业连续工作几年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受市场因素的制约,这种改变已经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把越来越多的精力用在了招聘管理上。从企业经理反馈的信息看,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流动率越高,熟练劳动力岗位人才需求越大。


  (三)高级管理人才供不应求。

  高级管理岗位是指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即使在一个小型企业,高级管理岗位也是指各个部门的部门经理或相当级别的管理干部。由于我国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独特的选拔机制,高级管理人员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在生产实践中充当了领军人物;另一方面,经过专门培训,受过专业工商管理教育的中层干部严重匮乏。这种脱节,仍然表现在有技术背景的高级经理人才缺乏工商管理知识的专业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懂管理的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熟悉和了解。

  基于这种状况,管理类毕业生要在毕业后从市场找合适的管理岗位,必须具备低等级工作岗位的工作经验和相应的管理体验。正是这种匮乏,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工程技术类毕业生相比存在严重的供过于求。


  三、高等学校对工商管理类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就业指导

  基于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指学校不仅仅要从就业市场、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和就业政策中的就业指导。在学生就业指导中,除了对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思想和对职业的正确认识的就业指导外,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技能培训和生存能力训练。由于在校生数量大,具体到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和有关管理部门密切结合,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岗位上的上岗证明。由于人事政策的逐步灵活和人员流动率的加快,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现在劳动部门已经颁布的工商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上看,工商管理类大多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的限制,从制度上限制了在校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的准入门槛。因此,本科高专院校要积极主动和当地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就业主动性。


  (二)加强劳动技能训练,强调专业过渡教育。

  就业观念的转变,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课题教育上。从现有的经验看,全员就业指导训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工商管理类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从所有的专业课程中接受管理思想的同时,从教师那里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从现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毕业后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太低。专业过渡教育能够较好的改变学生的就业思路。所谓专业过渡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不要过渡的强调专业对口,强调在生存基础上的专业对口。如果没有合适的专业,一定要放弃个人的兴趣和专业,首先从基础岗位做起,积累经验,等待计划。要把长远的专业对口和目前的生存结合起来;把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统一起来;把适应社会的过渡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形式结合起来。


  (三)加大教师就业指导知识的教育和教师就业能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就业指导知识的教育是指对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理论知识的专门训练。这种训练要求教师掌握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培养为市场服务的专业素养。言传身教地指导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

  教师就业能力的培养,不少地区已经做出尝试。建议本科高专院校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对本科高专教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过粗。要强调从实际工作中选派教师,切实培养教师的职业服务意识。


  (四)社会实践环节要加深学生对学科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学计划都有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的通力配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必须体现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是对学生接受社会检验的最重要环节。由于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不协调,个别院校忽视了实践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


  结论

  本科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培养决不是普通研究型本科教育模式的简单转型,更不是原来专科培养模式的简单转变。在强调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下,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定位,必须是适应日益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强劲需求。在强调操作性和实际性基础上,从企业需要角度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必须从教师角度入手,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学生的就业意愿,寻找学校教育和企业需要的最佳结合点。


  作者简介:闫继臣(1963-),河南偃师人,河南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来源:人间 2015年36期


上一篇: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下一篇:企业工商管理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