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法学论文>民法论文

改革开放背景下大学生性教育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7 00:39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文化、性观念强烈冲击着在一定程度上仍留有传统性观念的当代大学生。他们面临着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性道德观念形成滞后于性机能发育成熟的矛盾。大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的发展现状与其接受性教育的程度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大学校园中已经表现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等性开放、性自由、性解放的行为与倾向,传统性道德监督的约束力变得相对减弱,这一现状十分令人担忧。因此,加强高校的性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性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性教育的目的是学习性知识、提高性健康和性文明意识,培养性安全卫生与性文明行为,减少性疾病、性犯罪,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包括:性健康基础知识教育;性道德规范、性法律规范教育;预防和治疗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的教育;优生与计划生育教育等方面。根据我国的国情,高校性教育应创立以学习性生理知识为基础,性心理调试教育为重点,性道德、性法律教育为核心的性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性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种性知识、性历史、性观念、性文化的教育,应该十分注重人格塑造,基本内容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生理教育。包括两性生殖系统结构、功能、卫生保健等。

  第二,性心理教育。包括性意识、性情感、性角色意识、男女性心理差异、性冲动、性压抑、性焦虑、性困惑、性罪错心理预防、性欲的分散与化解等。

  第三,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性责任、性忠诚、贞操观、羞耻感、自尊心、与异性交往的礼仪和行为规范教育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增强两性关系的责任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标准的性行为规范、提高性文明意识。


  第四,性法律教育。了解自身在社会中扮演的性角色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性自卫意识(如:拒绝性诱惑和性骚扰、反抗性强暴和性虐待、预防性犯罪、选择安全健康的性行为等),了解相关性的法律知识等。

  第五,预防和治疗性生理和性心理疾病的教育。包括性生理疾病的种类、病症、传播途径、性疾病预防方法、性心理疾病的病因、表现及调试干预、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


  第六,性文化教育。了解性的起源、性的本质、性的社会性;了解性爱与婚姻、性与健康、性与生育、性与社会;了解性的民族性和跨文化、跨时代发展性等特征。使大学生对性的了解建立在文化的、社会的、民族的、超自然和本能的基础上,赋之以科学理性的理解,既要驱除愚昧的朦胧又要具有人文的神秘、神圣和尊敬的态度。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态度和方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大学生性教育的原则

  1.大学生性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层次上具有统一性,在功能作用上具有互补性,在内容原则上具有交叉性。开放社会中,大学生存在的性困惑并非都可以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性知识教育是大学生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能将性教育等同于性知识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同时按照社会发展要求与社会道德规范,强化性伦理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懂得两性相处的道德原则和社会责任;掌握规范两性之间关系和建立两性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行为方式;学会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并把这些欲望置于自己的人格之中,树立对自己人格负责的观念。


  2.学校引导、灌输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是性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有责任将社会中存在的某些共同的、基本的、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引导、灌输给学生,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在性价值观方面学校不能持中立态度,价值中立等于价值虚无,等于放任自流。性价值观需经过慎重选择确定,评价其结果之后,再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国家许多学校否定对学生灌输性价值观,选择了中间道路,强调学生在性价值观上的自主选择,带来了严重的青少年性教育问题,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3.适宜性原则

  大学生性教育应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适时,是指教育时机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正面教育与引导。性教育的核心是导不是堵,性教育的目标是理念重建和行为养成,是以平等、理解、尊重、接纳、爱护为前提对大学生的启发、帮助和教育,不是一味的批评和禁止。适度,是指在传授性知识时,要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和承受能力,讲究方式方法,把握分寸,防止过度,避免性教育成人化、随意化和庸俗化。适当,是指性教育的方法和教育态度要适当,性教育形式方法适当的关键在于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保护其情感深处不愿公开的隐私。


  三、大学生性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途径是实现教育目标、落实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关于性教育的途径,专家学者提出建立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立体式教育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开展性教育的观点。诚然,性教育最好的老师是家长,家庭中的性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学生性道德的形成和性行为的选择。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或者性观念滞后,认为“无师自通”;或者性理论知识缺乏,感到“无言可传”;或者渴望与孩子交流,却“羞于启齿”;或者具备了性教育的动机,却苦于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法。期望家庭满足现代大学生性知识的需求,并非现实。社会性教育是一种开放式、全方位的教育。开放的社会,由于多种性道德观念、性价值观念并存,良莠不齐,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以大学生现有的认知、判断能力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正是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性心理的确立时期,高校应当成为大学生性教育的教育主体。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可采取下列途径与方法。


  1.开设科学的、系统的性教育课程

  笔者在该校外国语学院06级学生中开设了“大学生恋爱、婚姻与性”的选修课。在教学中,针对“大学生恋爱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利与弊”,“你的择偶标准是什么?”等话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利用央视道德观察、社会与法、心理访谈等栏目涉及有关大学生感染性病、艾滋病、性堕落、性犯罪的社会热点案例进行教学;组织开展“大学生性现状问卷调查”活动,根据社会调查,发现问题,确定研究的课题,以论文答辩的方式作为结业考试。实践证明,学生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积极、广泛地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产生平等的、有效的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同伴性教育活动

  “同伴性教育”是目前发达国家比较流行的性教育方式,是指利用同伴间的影响力,通过向同伴讲述自己的经历和体会,以唤起共鸣,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抵御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最终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同伴性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改变态度。同伴性教育是大学生接受家庭、学校、社会性教育以外的第四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性教育中存在的身份、辈份、年龄、社会心理等无法克服的沟通障碍。


  开展同伴性教育应当对大学生同伴性教育的“志愿者”进行严格选拔、专业培训;成立大学生同伴性教育的社团组织,以此为教育载体在学校宏观管理和指导下,开展性教育活动。这样,既保证了对大学生同伴性教育的监管,使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又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灵活性和大学生的自我参与性。近几年,在北京、上海等多所高校试点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出现了一个在学校团委和学生会指导下的以“性”字打头的社团——性科学协会,大学生开始名正言顺、坦然公开地探讨起性的问题,进行同伴之间的性教育,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3.开展性健康专题讲座、咨询、文体等活动

  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在每年的12月1日“艾滋病宣传日”举办学术报告会。专家学者可选择社会热点性问题及学生普遍存在的性问题进行分析讲解,解答学生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念。


  健康咨询是个体化教学。特别是针对学生生理、心理、隐私等个性化问题(如失恋、性骚扰、同性恋、性功能障碍、意外怀孕等),通过个别面谈、健康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信箱、校园网上聊天室等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干预,使其生物能量及时得到舒解和释放,预防学生因“性”的问题而导致各种悲剧的发生。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有专业学术信誉的、健康的性教育网站,让大学生们在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里获得性知识,抵制一些商业网站、不法网站对学生的侵蚀。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性文化博物馆、性病、艾滋病预防展览、播放录像直观讲解受孕和分娩的过程等,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感恩母亲。


  此外,广泛开展集体性文体活动。可以编排小品、演出心理剧等让学生通过正面表达、情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其良好的性道德意识。尤其是跳集体舞,能够使大学生旺盛的精力得以适当的释放,促进个性协调发展,净化不健康情感,增加对异性了解和尊重,减少对异性的神秘感,增强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李银河.李银河说性[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2]陈子天,郑欣.当代西方青少年性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理论界,2005(4):135.

  [3]姚明.大学生性教育的新方式——同伴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5):564.

  [4]李俭莉.大学生性教育方法的探讨[J].中国性科学,2008(2):32.

  [5]张旭新.大学生的性心理与性教育[J].健康心理学,1998(3):321.


  [责任编辑:孙文婧]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1期

  作者:方若石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变化的外因分析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