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6 19:12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法学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关键是如何做到将“思政”因素深入人心,且形成体系化、完整化的价值观与法治观,如何在民办高校法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讲授时,能够结合民办高校的学生及教学特点,探索出一条属于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德法兼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相对于高校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所有课程的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言传身教和立德树人,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


  一、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法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摇篮,法科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政治、法律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党政机关政法类公务员,显然这类职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个重要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方针。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法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民办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民办高校的法学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社会的到来,青年学生获取各种信息越来越便利,而目前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青年学生拒腐抗变的能力又比较弱。这时就要求法学课程在传授法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权观和法治观,使法学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第一阵地”,应该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


  最后,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学生甚至在一些教师身上有所显现,法学教育存在着过度工具化、功利化倾向。而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法学课程,其关键在于“渗透性”,通过“无声润物”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促使“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引领”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而作为这一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每门课程本身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二、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及教学特点,对于民办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是仅仅增设一门名为“课程思政”的课程,也不是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更不是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拿出一个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新路。


  (一)紧密结合民办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所有课程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民办高校的法学专业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构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思政元素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美结合,“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应当贯穿法学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应该在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寻找到答案。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特点,在民办高校法学教学工作中,要承载起对法学专业人才基本素养与品格的導引功能,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能够从国家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在接受法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形成最基本的社会主义法价值观。第一,法学专业教师要切实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高他们对西方不良法治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第二,法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党的教育规范。第三,法学专业教师要树立对中国法治的高度自信,如在分析我国法治与西方国家法治的区别时要从文化传统、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四,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历史整体的角度审视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法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传统上注重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基于课程思政目的考虑,有必要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在规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面嵌入思政要素和因子。以《民法学》课程为例,民法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的内容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规则,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是根植于我国基本国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绝不是对国外学说、制度、理论的照搬,要采用正确的对比方式来揭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从而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等。另外,民办高校的法学课堂,应在民办高校硬件教学设施较好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加强对法学生的思想院校及专业建设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可以运用如MOOC、翻转课堂、圆桌会议等形式,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发掘其中与法学教育、思政课程教育的契合点,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学习、领悟并贯彻新思想。在研究学生群体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了解学生兴趣点,设置新式课堂,创新教学内容,将复杂的学理性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和案例的学习中。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是法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实践教学环节忽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全课程育人”的格局,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寻找與德育知识体系的“结合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机构是高校法学专业实习、实训、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开展的最主要场所,因此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也要打破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壁垒,与各部门相互配合,增进沟通。民办高校法学专业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努力走出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建立联动机制,高校和社会协同育人。笔者所在的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就通过设立校内、校外双导师的模式,将法治一线工作者以校外导师的身份引入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和论文指导等环节,通过法治一线工作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形成产生正面影响,深层次塑造法律职业精神。


  (四)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改革的最关键要素是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能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德育意识和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意识。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对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发生的热点案例更加关注,也更容易受到非理性舆论的负面影响,这就更需要法学专业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引领”无缝对接。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授课比较随意,甚至信口开河。一些教师把课堂当作自己生活、工作不满的宣泄场,甚至有的教师把课堂当作自己错误的政治、历史、宗教思想的宣扬地,而这很容易让学生受到消极影响。对此,教师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坚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思想觉悟、自身修养,真正做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法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法学概念、法律条文的解读,而是要将知识传授放到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整体战略中来思考,要充分发掘法学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


  (五)创新教学内容


  可以在研究民办高校学生群体特点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创新教学内容,将复杂的学理性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和案例的学习中。例如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成为日益受到重视的话题,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进行的重要保障,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需的环节,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和目的所制定的法律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法学专业教授环境保护法显得尤为重要。环境资源法是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虽然部分环保领域的法律还不够完善,但它涵盖广泛,不仅涉及传统的部门法学,还包括专业性的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等学科,属于跨学科型的法学门类。在该门课程教学中,则可以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各国对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举措,进而引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讲话,在运用典型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有关环境、气候的条约和文件,讨论我国环境法立法、执法、司法对国内国际社会的影响。在此期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现实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其法学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在民办高校法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就应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时,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入手,将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重视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科学合理的设计法学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知识点的衔接。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律人才,使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砥砺前行。


  作者简介:王斐(1982—),女,法学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追踪方法学在新生儿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国际法学》SPOC和MOOC模式教学实效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