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一体化

发布时间:2016-07-01 17:52

  文章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区域一体化问题,首先对区域一体化的类 型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区域主义的特点和发展进程,最后 ,探讨了区域一体化中的——“安全困境问题。

 

  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然而各国间仍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 制了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贸易自由化无法实现。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贸 易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世界各国在贸易交往中纷纷采取了措施,以地理为依托,在数个 国家之间酝酿或制定一体化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区域自由贸易组织,形成共同贸易市场。 典型的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可以看出,贸易自由 化已成为主权国家所追求的一种贸易形式,贸易自由化趋势正在逐步形成,而区域经济一体 化则是通向国际贸易完全自由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一、区域安排的多样性

 

  区域一体化的目标指向存在多样化,有的侧重于政治目标,有的侧重于经济目标。此外,从 制度形式来说各地区的安排也不同。按照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先后顺序,区域一体化的类型包 括:

 

  1.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参加协定的成员之间在进行贸 易时,互相提供比与非成员进行贸易时更低的贸易壁垒。 这是一体化最松散的形式。最 好的例子是1932年英联邦及成员以及以前建立的英联邦优惠计划。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成员国之间取消了一切商品贸易限制,但是每个成员 对非成员保留了自己的壁垒。1993年美、加、墨三国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就是一例。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虽然它与自由贸易区相似,可是成员采取统一关税和其 他贸易限制,以对付关税同盟之外的国家;根据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 即欧洲共同体)是最突出的例子。

 

  4.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把生产要素(商品、服务、人员和 资本)的自由流动包括进来;欧盟于1993年初实现了共同市场。

 

  5.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它包括了一体化的前几个阶 段,还增加了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欧洲经济一体化行动是这种类型的唯一例子。

 

  6. 政治同盟(political union):经过经济同盟后,进入到超国家的、不局限于纯经济的 决策阶段。欧洲统一运动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政治同盟。

 

  目前,世界上几大地域正在积极进行区域一体化行动,这些地区一体化的程度不一,处于最 高水平的当属欧洲,欧洲正在尝试建立一体化的政治和经济联盟,对外已经树立关税壁垒, 并已高度制度化。而亚太地区的一体化没有对外部设置关税壁垒,制度化的发展水平很低, 该地区各国都维持着高关税。北美区域一体化水平处于西欧和亚太之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创立了一个自由贸易区,没有对外关税,没有共同市场,只有少数正式的制度。

 

  二、新区域主义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一体化、集团化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20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几乎所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都参加了一个以上的区域一体化协议,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第二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称之为新区域主义。与20世纪5060年代的 区域主义不同,新的区域主义范围更广,更加注重全球范围,一体化不仅涉及贸易,而且涉 及金融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扩展到政治领域。区域经贸安排已突破传 统的地缘概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洲和跨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此外,世界上还成立了 其他形式的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把更多的经济体纳入到区域经济合作 的框架内,充分地扩大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从自身的现实利益 出发,积极寻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作为一个处于快速成长时期的发展 中大国,中国也正在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根据WTO的统计,截止到200310月,区域贸易协定数量已达到285项,其中大部分是在 20世 纪90年代以后签订的。欧洲是区域贸易协定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占全球已实施国家数量的50 %以上,同时美洲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速。与欧洲和美洲相比,亚洲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一 度相对缓慢,直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东亚地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意义才 凸现出来。以此为契机,东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得以迅速推进。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一体化


  三、各区域组织成立的动机:安全困境

 

  罗伯特吉尔平指出:日益扩大的区域一体化运动可以概括为政治学所谓的安全困境的 一种反应,在所谓的安全困境中,每个区域化运动都想加强自己对其他地区讨价还价的 地位。

 

  安全困境概念的理论渊源实际上是霍布斯哲学中充满悲观色彩的自然状态理念。霍 布斯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受到自我保全或自我冲动的主使,人人都欲保持个 人的自由,但是同时又都欲得到支配别人的权力,于是就发生了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为 了避免这种每个人都会杀每个人的困境,人类结合成若干个服从于中央权力的社会,即国家 或利维坦这一凡间的神来维持秩序。然而,由人类建立起来的国家之间则依然因为没有 更高的权威而继续处于自然状态之中。虽然,根据小约瑟夫(Joseph , Jr. )的研究,霍布斯认为国际间的自然状态不会经常导致那种与个人间的自然状态相 伴随的苦难,但是,即便如此,根据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论,国际间无政府状态依然会促 使国家之间的互不信任,而其必然的逻辑结果就是安全困境,即某一国家增强自我安全 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导致降低他国安全,从而使他国为了自身的安全而竭力增加自己的实力, 以至于卷入安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翰赫茨(John )根据霍布斯哲学中的这个理念,首 先提出了安全困境概念。赫茨认为:“‘安全困境权力与安全困境’”是一种社 会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中,当权力单元(比如在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或民族国家)比肩共存时 会发现不存在凌驾于它们之上、能规范其行为和保护其免受攻击的权威。在这样的条件下, 从相互怀疑和相互恐惧而来的不安全感迫使这些单元为寻找更多的安全而进行权力竞争,由 于完全的安全始终无法最终求得,这样的竞争只能导致自我失败。

 

  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安全困境囚徒困境的一种形式。囚徒困境博弈有助于 我们清楚地理解国际冲突与合作的一些基本特点,因此囚徒困境博弈可以用来解释安 全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重要概念。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人们在各种策略的情况 下如何行事。我们说的策略这个词是指每个人在决定采取什么行动时,必须考虑其他人 对这种行为做出什么反应的状况。在竞争市场上,相对于市场而言,每个企业如此之小,以 至于相互间的策略相关性无关紧要。在垄断市场上,由于市场只有一家企业,也没有策略相 互作用。博弈论对理解寡头的行为很有帮助。由于寡头市场上企业数量很少,每家企业都必 须按照策略行事。每个企业都知道,其利润不仅取决于它生产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企业 生产多少。在做出生产决策时,寡头市场上的每个企业都必须考虑到它的决策如何影响所有 其他企业的生产决策。

 

  一个特别重要的博弈被称为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这个博弈说明了维持合 作的困难。即使在合作使所有人状况变好时,人们在生活中也往往不能相互合作。寡头正是 一个例子。囚徒困境的故事包含着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个结论适合于任何一个力图维持其 成员合作的集团 A的推理是:我并不知道B会怎样做,如果B保持沉默,我最好的战略是交代,因为我将自由 而不是在狱中呆一年。如果他坦白,我最好的战略仍然是坦白,因为这样我将在狱中呆8年 而 不是20年。因此,无论B怎样做,我选择坦白会更好。用博弈论的语言来说,如果无论另一 个参与者选择采用什么策略,它都是一个参与者最好的策略,那么,这个策略被称为优势策 略(dominant strategy)。两个囚犯之间的合作是难以维持的,因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 合作是无理性的。最后的选择是(坦白,坦白)。经济中也存在这样的例子,如OPEC国家间 的石油合作、国际社会中的军备竞赛、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等等。

 

  区域一体化作为通向全球化的一种过渡形式,有其存在的阶段性价值。尽管从福利的角度来 讲 ,区域主义带来了利益损失,尤其是各个区域内部实行一体化,而外部却在进行博弈。然而 ,这种博弈目前来看是难以避免的,其根源就在于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安全困境”(或者说 囚徒困境”)

 

  为了结束法德争夺,建立一个政治实体,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和加强在国际上进行讨价还价 的地位,西欧开始了一体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新区域主义的兴起与欧洲的一体化紧密相连 ,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人没有回应美国关于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的倡仪,1986年《欧洲 统一市场法》实施,美国认为欧洲将发展重心转向了区域内,欧洲将以一个身份站出来说话 与美国相抗衡。为了在国际领导地位的博弈中不至于占据被动的地位,美国决定建立更强大 的集团力量,坚决支持北美经济区域化,以加强北美抗衡西欧的地位、提高贸易报复能力以 及整体谈判交易能力。例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全球经济 规则。美国曾多次威胁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替代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并屡屡奏效,乌拉圭 回合谈判所涉及的许多新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协定中都已经存在,如知识产 权保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等。这样,美国在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意 志就最终转化为多边贸易的原则,获得了非贸易利益。从安全方面考虑,北美自由贸易区的 建立被美国国内支持者称为国家政策的巨大成功,因为它促使墨西哥加快了政治经济改 革进程,加深了美国与南部邻国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美国变得更为安全。在北美自由贸易协 定里,还有许多非贸易条款,如环境条款、劳工条款、知识产权条款,反毒品和墨西哥非法 移民也包括在内。从根本上说,北美贸易区的建立更多地体现出了美国的 战略意图。亚太地区的一体化运动之所以开展起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地区内国家的工 业取得规模 经济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和北美的区域化相抗衡。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表现为东南亚次区域主义的发展,由 于区域内外的诸多制约因素,一直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东亚地区的经济 合作进程已经明显地滞后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欧和北美地区。虽然APEC的建立为东亚各经 济体提供了进行经济合作的平台,但它毕竟是一个非制度化的合作框架,在推动地区合作的 力度上无法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制度化区域合作组织相提并论。亚洲金融危机的 爆发使东亚各国(地区)痛切地意识到加强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已有的区域合作 框架因其固有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各国(地区)希望通过地区合作克服和防范危机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地区开始探索新的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此后,包括区域、次区域、次区 域和双边各个层次上区域合作模式相继确立和发展起来。相比较而言,以双边FTA为主要形 式的双边层次上的合作发展最快,进展也最大。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区域 主义由东南亚发展到整个东亚。中国和日本近年来逐渐愿意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承担更多的义 务。近几年来,中国积极参与“10+3”和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和安全合作,并对推进这些合作 提出了许多战略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日本为实现《东京宣言》的行动计划三年将 为此提供15亿美元的援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东盟成功地完 成成员的扩展(1999);东亚十国发表《东亚合作联合宣言》(1999);中国加入世贸组 织(200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启动”(2001)

 

  尽管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但东盟只是迈入一体化进程的门槛。然而,从未来的发 展趋势来看,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 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客观上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形成三大板块鼎足而立之势。

 

  作者:苏 舟 来源:经济师 200711

上一篇:印度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下一篇: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术语辨析关于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