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当代反省

发布时间:2016-06-13 10:19

  君子是中国古代社会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期待,它产生于传统政治等级结构之中,是各种政治主体的抽象综合体,具有道德与政治的双重属性。王朝体制架构下,君子表现出维护王权思想、完善权力结构、整合协调政治秩序的功能。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发掘君子人格的价值,首先要破解概念转换中的障碍,进而寻找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契合性,最后要发挥政府公民教育职能以弘扬其积极意义。

 

  对人性的追问与思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论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君子作为一种关于理想人格的道德期待,其背后承载着一整套传统社会价值,特别是政治价值系统。君子依附于中国古代王权体制,是王权主义的衍生品。在现代生活中,如果忽略君子本来的属性与功能而对其予以过度诠释,武断地将其与公民自由平等等概念建立某种关联则很可能造成不小的理论误会。因此,审慎地理解君子、深入分析它在现代公共生活中有无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以及对其当下意义给予适当的评估无疑是一项颇具价值的理论工作。

 

  一、传统政治等级结构中的君子人格

 

  君子这一称渭早在两周时期即已普遍使用,并通常与小人成相互对比之修辞,如周道如砥,其卣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诗经·小雅·大东》);又如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诗经·小雅·角弓》)。在这些记载中,君子被视作政治贵族,而小人则指平民百姓,可见,表征政治等级身份是君子最原初的患涵。对此,《春秋左氏传》中这样表述: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春秋·宣公卜二年》),,孟子认为这种政治等级划分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君子小人(野人)的等级分化源于各自社会职能的不同,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在儒家占代思想家那里,良好的政治秩序正是建立在等级框架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关系之上,一旦等级结构被打破,便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因此,君子不仅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修辞,还体现其特定的政治认同。具有凝聚共识的效果。

 

  君子人格在士人、君主和普通民众之间构建起稳定的道德认同,更为重要的是,在由士人这个中介勾连起的君主和民众的两极之间,儒家思想家们将人们对君子人格所彰显的道德认同发展为维护王朝体制和王权主义的政治共识。中国古代社会所谓的超稳定结构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君子人格在每个政治等级中的拓展与延伸。

 

  二、君子人格的双重属性及其政治功能

 

  君子在政治等级中衍生出道德认同和政治共识,直接反映出君子人格具备道德和政治的双重属性。在中国古代人治与仁治高度结合的政治生活里,君子的道德人格与政治人格共同构成了王朝对其各等级社会成员的理想化要求,也发挥着独特的政治功能。

 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君子人格及其当代反省

  在寻求塑造符合道义规范的公共生活路向上,君子人格中的道德与政治属性最终指向其在政治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君子作为明君、贤臣、顺民的抽象综合体,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生活面貌,概括地讲,君子至少具备以下几种政治功能。

 

其二,君子是王朝政治制度安排的捍卫者,具有完善权力结构的功能。追求内圣外王不仅是君子人格的精神支点,同时也表征了这一群体的政治认同。他们热衷于参与政治事务,其目的正是维护王朝固有的政治体制,并通过一定方式对权力结构进行完善。具有君子人格的臣下虽然掌握权力,同时也知道如何运用权力侍奉君主,而不是与其分享权力甚至成相互对峙的态势。忠君、事君是臣下行使权力的初衷和归宿。在完善权力结构方面,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言谏、监察制度突出体现了君子的道德勇气和政治担当。

 

这种滥觞于商周时期并贯穿于王朝始终的权力监督机制的设计初衷即是试图通过德行的力量影响君主和官僚,从而使权力运用相对理性。言官和御史通常由那些被认为是道德高尚的人担任,在古代人那里,具有高尚品质的人通常也被认为理所当然地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能力,因此,具备君子品格的言官御史们对皇帝和其他官僚提出的批评或弹劾具有道德上天然的正当性,虽然这种逻辑很值得怀疑,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权力、完善王朝权力结构的积极作用。

 

其三,君子是王朝政治运行的调节者,具有整合、协调政治秩序的功能。君子作为政治秩序建构及其运行的主体,维系着王朝秩序的稳定。荀子言: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荀子·致士》)。他将君子甚至看做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影响秩序构建、形成的关键。在将德治和人治作为治国方略的古代社会里,君子保持着政治生活的平稳。

 

正如孔子认为的那样: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如果社会成员都具备君子品行的话,那么犯上作乱之类的事情便不太可能发生,君子对政治生活稳定性的意义正在于此。这种保持政治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君子能够协调政治运作过程。正如前文所言,君子作为中介,联系着王朝顶端和底层两极,不仅是美德的集合体,同时也是娴熟地游弋于王朝权力结构及各种势力之间的政治人。

 

在官僚体制中,其待上也,忠顺而不懈,其使下也,均遍而不偏”(《苟子·君道》)(君子)能够做到上下协调、秉持中庸而左右逢源。在社会结构中,士绅阶层作为古代社会的基础性群体之一,担负着对民众安性劝业、道德教化的职责。那些具备君子人格的士绅往往能够成为身边普通百姓的引领者和道德榜样,无疑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进而保证整个王朝政治运行平稳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权力运行、治国方略、思想方式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君子在政治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反言之,作为拥有道德和政治双重属性的君子也自始至终地强化、影响着古代政治生活的图景。德(高尚品质)与行(实践能力)的塑造不仅是个人成为君子的努力方向,也是对全社会价值追求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政府必须担负起德行教化义务的重要理由。

 

  三、君子人格的当代省察

 

  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一样,当代政治哲学也将权力运作及其合法性问题视为思考政治活动的首要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思想家,何种社会生活是符合道义的问题一直是他们思想实验中的永恒话题,同时也是现实生活里政治家们的不懈追求。从现代政治理念维度上说,人们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共识性认知要求我们在思考该问题时必须从人的形而上学观念维度和形而下的利益角度展开双重思考,其核心指向即构成社会成员政治人格的那些禀赋与偏好及其塑造机制。于中国社会而言,我们可资借鉴和利用的资源无外乎传统思想、西方理论及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因此,站在古今关照、中西对比的角度探讨观念与利益问题,将君子这一传统概念置于当代语境中重新加以解读不失为一种可能的证成方式,这涉及以下三个问题。

 

  总之,在现代国家里,有序且繁荣的社会生活源于社会成员对公共权力的集体认同。每个政治社群具有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政治建设模式,其成员的心理认同很大程度来自对传统的持守,因此,如果让更多人认可现代政治生活,那就不能对它只做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比如,陷入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误区)。同样,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我们如何理解公民、社会及政府,电需要从传统中寻求恰当的知识资源,以我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我们对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持审慎的理解和批判性的吸纳。既实现了现代政治观念本土化的效果,也不至于对其基本政治意涵做出过度诠释而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作者:王光 来源:道德与文明 20153

上一篇: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政治价值研究

下一篇: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思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