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母题写故事记叙文训练的实录

发布时间:2015-03-19 11:36

  早就有专家形容,我们高中生的记叙文训练,已经在高原地带徘徊许久了,固然不肯往丘陵后退,又苦于找不到通向崇山峻岭的入山口。从高原如何进发?这或许是所有富有责任感的语文老师该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我在高一任教的时间更多一些,坚持做了多方面的尝试。2009年秋季开学后,选定了“3×3母题写故事记叙文训练”(简称“母题训练”),并坚定而快乐地展开了探求。现将探求情况介绍于后。

  一、“母题训练”的内涵

  课题中的第一个“3”指三个母题:家里的故事、天空下的故事、教室里的故事。第二个“3”指渐进地训练三轮,第一轮不允许抄袭别人,第二轮不允许重复自己,第三轮要求努力刷新自己。“写”指向书面语的表达,“故事”指向面对生活、情节完整、生动有趣等建构。本课题只指向记叙文的训练。以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为训练对象,以一学年为训练时间。

  训练方略:通过渐进的辅之以活动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的立言意识从无到有,写作兴趣由淡到浓,多种积累(思想、感情、生活、知识等)由少到多,语言运用由差到好,其他能力(欲望、敏感、想象、技巧等)由弱到强。

  目标细化:三个母题写三轮。第一轮,主要培养原创、情节、描写、简洁意识,进入诚实、真实的境地;第二轮,主要培养回避、小事、细节、详略意识,进入踏实、充实的境地;第三轮,主要培养时代、反思、敏感、想象意识,让学生塑造自己,进入朴实、虚实的境地。

  目标达成:①让作文训练从轻据、无序、杂导、低效到有据、有序、有导、有效;②让受训者由怕写到爱写,由宿构到出新,由浅薄到钻研;③让受训者学着做生活的随行记者,渐渐地具有主动地深入生活、敏锐地反映生活、理智地呼唤生活的能力;④让受训者每人都拥有几个不同时空的文字故事,每个故事都是真实、新颖、生动、深刻的,进而驾驭所有记叙文的命题;⑤让学生作文做到“既说真话,又得高分”。提升情感体验,促进态度生成,树立真诚、高尚、积极的价值观。

  二、“母题训练”的背景

  (一)鉴师知今

  以往,中学语文老师如何进行记叙文教学?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散养式。曾有同仁笑眯眯地对我说:“对作文训练,我就是‘虚无’。说老实话,除了考语文时学生必须写作文,平时我几乎不叫学生写作,也没发现什么差距呀。”老师平时不教作文,学生平时不练作文,考场上为什么还能对付着作文呢?这是“读”对“写”的潜移默化的熏染所致。平时不叫学生写作文的老师,他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正常的。课文一篇篇地教,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一篇篇地讲,加上学生有兴趣的课外阅读,通过对课内外范文有意无意的模仿,悟性好的学生也能写出较好的作文。这种依靠课堂的“以读促写”,不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刻意进行作文训练的方式,可称之为“散养式”。

  (2)圈养式。这种方式,平时坚持作文训练,但没规划,没计划。有时以时令命题让学生写,如《暑期见闻》、《走在时代春风里》等;有时以中心活动命题让学生写,如《校运会剪影》、《在校园艺术节中》等;有时追逐中考、高考试题让学生写,如《怀想天空》、《品味时尚》等。这种训练,题目布置时还算热闹,但实际效果不大。

  (3)牧羊式。这种类型的老师,自身是个快乐的阅读者,读经典,读流行,读古今中外,一遇到含有好观点、好段落的文章,会及时眉飞色舞地介绍给学生。诸如,李约瑟难题、余秋雨笔法、范曾背《离骚》、普希金的“假如”等等,这就把学生带到了水草丰茂、绿意葱茏的地方。再者,爱读的教师往往也喜欢写,为了试探,为了示范,为了显摆,有时会动手写一点叫“下水作”的东西,这就时不时地会充当头羊。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羊儿跑。此为“牧羊式”。

  (4)赛马式。重视“以读促写”,支持课外阅读,在引入时代活水的同时,每学期都有选择地动员学生参加有关的作文竞赛,如,校级的“每月走近一个名人”,市级的“中学生与社会”,省级的《定格》等。通过参与竞赛,促使参与者的作文出新,激发其他学生的写作欲望,引领所有同学的书面写作。这难道不像“赛马”?

  (5)溜宠式。倡导让学生写随笔、写“放胆文”的就属于这一类。

  (6)赶山式。这是与一群风华正茂、意气奔放的学生相邀而行,一同去爬山。如同游张家界,可先游金鞭溪,看群猴出没,听溪水丁冬,采拂面树叶,整个一下午,溯溪水而上。然后呢,必须攀金鞭岩。只不过,这不该是一般的观光团,应该是一个记者团。语文老师是导游兼首席记者,学生是成员和文字记者。这种方式太诱惑人了,呼唤有据、有序、有导、有效。

  以上几种方式,是否有一半同仁在采用“散养式”,还有一半同仁在尝试运用“圈养式”、“牧羊式”、“赛马式”、“溜宠式”、“赶山式”。

  (二)鉴生知来

  以往,广大的中学生如何写作文?如何接受记叙文训练?说严重一些,他们对作文畏之如霜,行之如蚁,味之如蜡。主要问题列表如下:

  (三)我的尝试

  我从教近三十年,很长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以写促读”,热衷于“引导、激励、点拨”的教法。如何引导?用“片断作文巧强化”引导过,用“每学期一大作”(“马拉松作文法”)引导过,也用圈养式的即兴命题引导过。如何激励?用及时引进时文美文并加以赞赏来激励,用从习作中挑选吉光片羽加以肯定来激励,用“你命题我来写”的下水作来激励。如何点拨?每篇训练的作文,总体上有什么典型问题,个体上有什么具体问题,或在班上当堂评讲,或与学生当面交流。

  可以说,通常的训练方式,原先我都涉及过,都感到不满意。如今,我正在尝试“赶山式”。

  三、“母题训练”的意义

  总体而言,此课题可以变原先的轻据(不顾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序、杂导(各人根据个人喜好想怎么指导就怎么指导)、低效到较为先进的有据、有序、有导、有效。具体而言,似乎有十大“疗效”。

  (1)治僵。就江苏省而言,本课题适应“五严”规定颁布后的形势,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徜徉于运用母语的苦乐训练中,三个母题写三轮,大致上每月写一篇。

  (2)治胀。以往的记叙文训练题较为繁杂,学生事先不知道作文题。本课题致力于化繁为简,运用几个包孕极广的母题,分三轮进行螺旋式的训练,学生一学年的作文题目了然于胸,以期待以少胜多。

  (3)治瘸。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读写互促,可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以读促写,却轻视以写促读,或者说,在以写促读方面研究得很少,严重地缺少对策。本课题着力于“以写促读”及“读写互促”的研究。

  (4)治虚。眼下的中学生文风不正,不爱读书者,笔下的文章娃娃腔,笔墨非常幼稚;尚爱读书者,写作时主要依赖于套作,其作文一副成人腔。作文必须从生活出发,努力调动生活体验,我手写我心,抓拍“垂杨柳在水中的倒影”。本课题训练中,每一篇文章都旗帜鲜明地要求原创,反对抄袭。

  (5)治旧。题目繁杂的作文训练,有点像脚踩西瓜皮,缺少明确的意图、方式和目标。本课题的训练,强调每作有不同的收获,每轮有明显的意图和达成的境界,还有贯穿始终的总策略,这就有了全新的建构。

  (6)治乱。本课题的系列命题看似简单,实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心词前的几个定语“家里”“教室里”“天空下”,几乎涵盖了我们活动的所有时空。

  (7)治滥。传统作文训练的效果堪称“少慢差费”。认真参与本课题训练的学生,一学年下来,会拥有几个原创的、不同时空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心打磨的文字故事。有了这真实、新颖、生动、深刻的故事储备,一旦走进考场,如果选择写记叙文,会感到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8)治贫。贫乏是语文也是作文的致命伤。每学期就专题带领学生训练几篇,再挑选若干“好题”进行审题训练,其训练量较为可观,这可以有效地促进记叙思维心智技能的发展。如果每学期都坚持专题和“好题”的交互训练,作文一定能脱贫致富。

  (9)治惰。专题作文每月必作,这是在培养学生按时作文、勤于写作及立言立德的习惯。

  (10)治洋。本课题便于形成自己的乡土、校本教材。

  四、“母题训练”的初探

  (一)训练概况

  2009年学期至今,已有两届我任教的高一学生参与了三轮训练。第一学年更强调量,师生各自写了12篇作文。第二学年更强调质,就专题而言,一学年只要学生写9(3×3)篇作文。

  指导方法有:下水示范法、活动辅助法、题材归纳法、专题讲析法、习作升格法等。

  批阅方法有:符号批改法、首篇精批法、对照重写法、互阅推荐法、主动送阅法等。

  (二)训练点击

  (1)“下水示范法”。布置写第一篇作文时,我对学生说:你们先写《家里的故事》,我先写《天空下的故事》,咱们同时写。我写好了输入电脑,在班上投影展示,朗读全文。如果我没有当众展示,你们也可以不写、不交作文。于是,暑假开学后的第一个双休日,我恭敬地坐在办公桌前写作文,一写“天空下的故事”:忧对洞庭湖(略)。

  (2)符号批改法。我批阅作文几乎不写评语,主要打四个符号:第一个是赞扬的符号波浪线,在好的用词、好的语句、好的段落下面毫不吝啬地打上波浪线。第二个是删节的符号,对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毫不留情地删去。第三个是改的符号,对一眼就发现的语、修、逻问题,毫不马虎地打上改号,并进行修改。第四个是问的符号,对看不清楚的、看不懂的、明显有疑问的毫不牵就地打上问号。

  (3)“互阅推荐法”。学生一写“天空下的故事”,我采用了这种批改方法:每四人为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一人。组内互阅作文,然后推荐一至两篇优作。晚自习课上,用了一节课,有些组只推荐了一篇优作,有些组已经推荐了两篇优作。还有学生追着将作文送到我手上,说:自认为写得挺好,让老师看看。

  (4)“主动送阅法”。一写“教室里的故事”,先检查是不是都写了。然后我说:“你的这篇作文写得好么?写作时处在激动状态么?值得让老师看么?认为值得让老师看的请交上来。”你猜猜,主动交的有几篇?只有两篇。

  (5)“活动辅助法”。二写“家里的故事”时,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在班上来一次“吻笔”。这想法在班上说了,学生很好奇,说:吻笔?没听说过。我说:如果听说过,那活动还有什么意思?2009年10月19日,星期一,这天的语文课,我带着刚写好的誓词走进班里,借助上课仪式,我领读,同学们跟着读:

  我们手上握着的这支笔,有人认为它极为普通,可是它的的确确并不普通。

  屈原为什么伟大?司马迁为什么伟大?苏轼为什么伟大?鲁迅为什么伟大?柏拉图为什么伟大?莎士比亚为什么伟大?巴尔扎克为什么伟大?索尔仁尼琴为什么伟大?是他们的笔成就了他们的伟大呀。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好文章是有眼力的人对生活的打量,是有心力的人对感情的触摸,是有笔力的人对语言的琢磨。

  只要我们坚持用手中的笔记录、描述、思考、呼唤生活,这支笔就会渐渐地摆脱普通,变得神圣、神勇、神奇起来。

  向生活的深处开掘,自会挖出泠泠的泉水;向感情的高处采摘,自会摘到沉沉的果实;向语言的远处跋涉,自会到达悠悠的山麓。

  语文是一片崇山峻岭,作文是崇山峻岭上的一片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只有坚持攀登,拾级而上,我们才能把陡峭甩在身后,把惊喜捧在手心。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毛泽东给丁玲的诗)笔是思想之舌。(西班牙·塞万提斯)

  古人倡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让我们先努力尝试着立言。

  借助手中的笔,我们要让可爱的生活化作生活的可爱,要让日常的生活有选择地定格,要让平凡的生活不同凡响,要让生活的人类走向更理想的生活。

  我手中的这支笔呀,我要用心尖上的热血为你作墨,我期待着你的妙笔生花,让我的嘴巴轻轻地亲亲地吻向你(吻笔)。

  (6)“题材归纳法”。家里固然有故事,但往往比较陈旧。如一写“家里的故事”,大多数人不外乎三类题材:写对家人的感恩,写两代人的口角,写学会了做家务。而有学生写奶奶养猪的苦与乐,写一家人围剿绿头苍蝇的计和策,写哥哥被骗入传销组织的惊与忧,对这些带有新意的选材,我在评讲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到了二写“家里的故事”,我重点肯定了两类题材:写自己参加家庭劳动的,写与电脑、手机等高科技日用品有关的。

  (7)“习作升格法”。二写“家里的故事”中,刁秋生同学的作文正是关于参加家庭劳动的,原文虽有800多字,但写新厨房的那一段比较乱,我对那一段做了删改,缩成了近600字。然后,原文与删文一起印发,让学生当堂讨论:如何给删文加200多字。讨论后再动笔。

  五、“母题训练”的初获

  (1)写故事是否太简单?有同仁认为让高一新生写故事太简单,我不接受他的观点。本课题里出现的故事,不是寓言、虚构、新编故事,而是面对生活,从生活出发,调动了生活体验的故事。当今的中学生,一方面怕写作文;另一方面呢,如果要写作文,宿构、套作、仿作是他们的看家本领。长期的抄袭或变相抄袭,使中学生几乎患上了“失语症”。读中学生的作文,里面有啰嗦、有拼凑、有豪言,就是没有自己,记叙文的作者竟然是“隐身人”。在母语岌岌可危的情形下,我们提倡记叙文向各自的生活索取故事,并定向为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螺旋式地练它个几轮,这难道简单么?有复杂寄寓其中的简单往往代表着不简单的智慧。

  (2)写故事需要三轮么?有同仁认为,几个题目写一轮尚可,用一学年的时间写三轮,没必要。起初,我的设计正是只写一轮。但想到以往的作文训练,走马灯似的变换作文题目,若干训练点都得不到落实,重要的知识点也得不到巩固,强调的技能也得不到检验。为这事儿,我真的苦恼了好多年。2009年9月18日中午,我骑在电瓶车上,由魏书生曾让学生一个题目反复写,猛地触发了不妨将母题多训练几轮的创意,当时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数轮练下来,我越发感到将母题练它个几轮太有必要了。

  (3)数轮写故事对高考有用么?三个母题写三轮,学生要写作文9篇。绝不期望学生的作文篇篇上佳,只期待通过数轮训练,学生能收获几个真实、新颖、生动、深刻的故事。一学年的时间,学生果能收获了几个真实、新颖、生动、深刻的故事,同时接受了“五让”、“六大境地”和“十二个意识”(回见“目标细化”及“达成”)的熏染,这不光对高考有用,而且会派上更大用场。

  (4)学生生活中有那么多故事么?从生活中开发故事比虚构故事难多了。我的想法是,生活精彩了,就去记叙、描述;生活平淡了,想法子去搅和,适当地制造些情境或者开展些活动,然后再去记叙、描述;生活不如意了,可以去记叙不如意的场面,再描述设想的画面。记叙文对生活就该有参与、记叙、描述、呼唤的功能啊。如果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引进作文教学,我们就该重建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追求“作文生活化”和“生活作文化”。

  (5)新老题材如何处理?老题材新写,新题材实写。

  (6)提倡原创作品有原则么?宁要融入了生活体验的幼稚之作,不要巧取豪夺而来的成熟之作。

  (7)作文训练可以点化么?裴斯泰洛齐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一些最简单的要素构成,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的。如果把简单的要素弄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简单了。因此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为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便更好地适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传统作文训练的问题是“轻据、无序、杂导、低效”,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无序。如何求序?就是要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有鉴于此,母题中的每一篇、每一轮作文训练都有明确的意图和要求。就好比爬山,从山脚下起步,越爬越高,越爬越难。

  (8)老师能教出好作文来么?作文不完全是教出来的,但作文教学大有可为。如关于“以景衬情”的写法,经过指导,学生在《教室里的故事》中,就会写出“月亮探出脑袋,扭头观看这个吵醒自己的流淌着欢声笑语的课堂”的句子。有人说,你不指导,有些同学也会这样写呀。我的回答是,“以景衬情”是我的写作训练点之一,经过指导,我要求所有参加训练的学生都要学会使用这种写法。记叙文有若干“出彩点”,倘逐一耐心地点击,学生的作文将会渐渐地出彩。“白板说”的创立者洛克说:“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

  (9)“母题训练”可以加正标题么?每个故事都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这主题就可以当作正标题。作文的命题目不暇接,但通常的主题毕竟有限。如,伊顿公学的学生有一种人格特质,人们习惯将其概括为“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和“使命感”。这是伊顿学生的基本人格素养,也应该是所有学生的基本人格素养。在高一学年的作文训练中,先注意培养学生的这十种品格,以后再注意培养学生的其他品格,如,文化、时尚、创新,等等,到了高三高考前,我相信学生都能与时俱进地驾驭所有的主题。

  (10)“母题训练”究竟有什么奥妙?之一,第一轮不允许抄袭别人,第二轮不允许重复自己,第三轮要学着塑造自己。之二,要灌输的12个意识,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由写实到想象,由技巧到能力,有理有节,有板有眼,循序渐进。之三,要分别达到诚实、真实、踏实、充实、朴实、虚实的境地,这里面,诚实、踏实和朴实指向如何做人,真实、充实和虚实指向如何作文,作文训练必须与指导做人一起考虑。

  (11)“母题训练”能实现“四有”么?“四有”是有据、有序、有导、有效。有序,刚有所涉及。有据,“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上关于作文的要求都是作文教学的“据”。“母题训练”一下子不能穷尽所有的“据”,我只能根据学生的写作状态先去实现部分的“据”。有导,具有写作目标,就是导;坚持写下水作,就是导;对写作题材进行归纳,就是导;注重“激励、点拨”,就是导;大作套小作,就是导;运用多种批改方式,就是导。至于效果么?雨点洒在河面上,激起了道道涟漪,我真的不想立竿见影。训练过程告诉我,越强调原创,习作的语病及其他毛病越多,但我不会因此而却步。

  (12)作文教学是什么?作文教学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要上升为一门艺术。从技术的角度说,作文教学需要贴近实际的可操作的寓复杂于简单的母题研究。从艺术的角度说,作文教学需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如德国的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3)寻找入山口的路多么?多呀。我们处在不同的高原,本应该从各自的高原出发。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跋涉吧,入山口就在前面。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追问”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下一篇: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