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脾胃病临床科学研究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18:53


第1篇: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研究


单兆伟教授是全国着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中医脾胃病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脾胃病研究现状、脾胃病治法的现代研究思路采访了单兆伟教授。


1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脾胃学说研究有何进展?


单教授:建国后,中医脾胃学说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关脾胃病学研究的论文及着作不断涌现。


80年代以来,成立了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大同、宁波、北京、兰州、庐山、贵阳、济南、杭州、成都等地,召开了11次专题学术研讨会。重点交流了中医治疗胃病、胃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泄泻(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胆囊炎、胆石症等病症的研究治疗经验,并就这些病证的诊断、辨证以及疗效评定标准等专题,反复讨论,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试行标准,为中医研究脾胃病的规范化、标准化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综观建国以来中医脾胃病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①由单一的临床经验积累,转向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②由个人总结研究转向集体协作研究,由个案报道逐渐转向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报道;③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④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⑤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⑥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⑦整体治疗与局部用药相结合;⑧在对常见病、多发病重点防治的同时,逐步开展对难治疾病的研究治疗。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我国脾胃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脾胃理论和临床研究起步虽然较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漫长的岁月里,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经验认识及逻辑推理的阶段。建国50年来,由于积极引进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开创了我国脾胃学说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脾胃学说的研究居于整个中医理论研究的前列,不仅进行了较系统的整理发掘,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对脾虚证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从整个学术来看,许多理论研究,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复上,而且重复较多,有关脾胃病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缺少突破性的进展。临床方面尽管中医药对许多脾胃病有很好疗效,并且对常见病、多发病有大宗临床病例研究报道,但由于研究角度、观察方法的不同,诊断疗效标准难以统一。同时对少见病或难治性疾病的中医治疗缺少有分量的研究。


我认为今后脾胃学说的研究,应在进一步总结前人及当代中医临床有效经验的基础上,花大力气研究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因为只有理论上的突破,才能对临床治疗起到超前的指导作用。当然,脾胃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应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并不断总结发展、加以推广验证。在临床研究方面,既要认真继承总结前人及当代名中医的临床经验精华又要尽量采用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要重视医药结合,研制出新型脾胃病新药,并在给药途径、剂型改革等方面进行努力。随着人类医学科学及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脾胃学说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


笔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何特色和优势?


单教授: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有其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①治法丰富多彩,且临床疗效显着;②能发挥整体疗法优势,在取得局部症状改善的同时,也能调节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等功能。③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尤能顾护“胃气”,不象西药那样在取得疗效的同时也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损伤等副反应。从这一点看,中医药疗法更符合当今医疗潮流和方向。


笔者:脾胃学说中的“升降理论”有什么重要意义?您是怎样应用这一理论的?


单教授:脾胃升降理论,自古以来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是脾与胃协调作用的结果,如有一方功能发生障碍,都可能导致升降失常。同时,其他脏腑对脾胃升降亦有影响。气机升降失调的病理,在脾胃病中主要表现为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等3个方面。概括起来,脾胃升降失常在病机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脾气不升导致阴火上冲;二是脾气不升、脾不统血,可致呕血、便血等证发生;三是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转输无能,则可导致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的形成而出现多种虚实夹杂的胃肠病证;四是脾胃升降失常,则水谷不能化生气血,气血乏源,而致全身虚亏病证;五是脾胃升降失常,可致肺失宣降、肝失疏泄、全身气机失常之证;六是脾胃升降失常,日久可致眼、耳、口、鼻、前后阴发生病变。因此,重视应用脾胃升降理论,不仅能够丰富脾胃病治疗手段、提高脾胃病临床疗效,还能丰富整个中医治疗学的辨治思路。我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癌前病变的治疗研究中观察发现:CAG癌前病变患者通常以胃脘痞满、疼痛、嘈杂、纳少、便干或稀等为主要表现,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肺等关系密切。我在概括CAG癌前病变病机时,充分考虑了脾胃升降理论,提出了脾胃气虚、气滞血瘀、升降失常为主要病理特点,且以“滞”为重点,因此,治疗尤重通降,临床常用益气健脾、补运通降之法,故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薏苡仁等甘平微温之品以健运中气,择枳壳、桔梗,取其一升一降、疏肝开肺之功,以顺应脾升胃降的生理特性,对气滞而达脾升胃降之功,常能出奇制胜。


笔者:中医药治疗脾胃病的突破口在哪里?


单教授:应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脾胃病疗效确凿,如能将辨证与微观、辨证与病因治疗相结合并加大专病与专方的研究开发力度的话,定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传统辨证本病患者通常具有胃脘痞满、疼痛、嘈杂、纳少、便干或稀、面色无华、形瘦神疲、短气乏力等证。就其镜下胃粘膜的微观辨证而言,胃镜下可见胃粘膜呈苍灰色,且色调不均匀,大片苍白区,组织缺血缺氧,病理所见腺体萎缩,恰似中医“瘘者萎也”。综合宏观辨证再结合微观病理分析,不难发现本病普遍存有脾胃虚弱之象。本病活动期患者舌苔多黄腻,镜下多见胃粘膜充血、甚至肿胀、糜烂,有的可合并胆汁返流,现代研究发现此类病变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辨证结合辨病,这类患者多蕴湿热之象。


本病病程多迁延,而中医有“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之论,从宏观的外在表现来看,本病既有胃脘隐痛、痞胀、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紫増粗或迂曲、脉象弦涩等血瘀气滞之证,而微观的镜下则可见到胃粘膜变薄,血管隐现,固有膜萎缩、甚至消失,同时又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以及在萎缩粘膜层上并发胃小凹上皮细胞増生,导致局部粘膜层反而变厚,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凸起的演变过程,这些均证实本病具有“瘀血阻络”之机。从宏观结合微观、辨证结合辨病均反映本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虚胃热、气滞血瘀,因此,我们采用健脾清胃化瘀方法治疗疗效明显提高,研制出仁术健胃颗粒,据临床观察该药总有效率达;辨证结合辨病,配合运用经药理研究证实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中药如黄芩、仙鹤草等,用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疗效得到了提高,据此研制出清幽养胃胶囊,临床观察其总有效率达90.56%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达66.03%;同样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促胃动力的中药共同组成和胃胶囊明显提高了疗效。


2遵照自身规律发展中医笔者:您对中医现代化研究怎么看?


单教授:中医现代化研究,实质是中医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使中医学术达到更为先进水平的问题。多年来的中医发展道路表明:中医现代化不能走‘中医西化”、“中药西制”或“废医存药”的路子。


作为样板耐中医学的削足适履的研究方式,不大可能对中医发展带来好处。相反,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却有可能在这种研究中化为乌有。时下,中医的科学研究引入的样板是西医(研究对象是病,评价依据是西医指标和单体),目的是证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是正确的,这就使中医科研进入了误区。如在对中医脾虚证的研究过程中,如果硬将脾胃与西医消化道联系在一起的话,势必会使中医藏象学说遭受扭曲。因此,中医科研应充分保持中医固有特色与优势,遵循中医学术的发展轨迹,即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原则以及天人相应的理论,并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方法,走中医自身发展的道路,并使其不断完善,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创新和全面规范化。


在具体科研过程中,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确立选题、设计方案和方法,然后把实验结果作为中医理论的要素进行评价其意义与作用,从中医研究的全局着想,制定中医研究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抓住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理论探讨,把中医可持续发展寄于理论的突破上。


中医现代化研究中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谨守中医临床疗效。因为,显着、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得以立足之本。因此不能失去临床疗效这个本。以中药剂型研究为例,为了研制出符合现代人要求的中药制剂,积极大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自不待言,将传统的汤剂改为颗粒剂、喷雾剂、闻吸剂甚至静脉针剂等等,均理所当然,但问题是改变剂型后疗效是否依然。因此,如何在现代研究中确保或提高原方剂的疗效,应该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笔者:您对中医动物模型研制有何看法?


单教授:中医动物模型是根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利用特定的致病因素,在动物身上复制出与人体疾病症状和病理改变相似的证候。通过对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证的实质,揭示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规范中药及方剂的使用,使实验中医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才能使中医理论的发展有所突破。它是开展中医证候实验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阐明、创新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医动物模型必须体现中医的基本特点,首先要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复制“证”的动物模型,分析动物体内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规律,以揭示中医证的实质,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其次,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复制中医动物模型。采取一定方法复制符合中医脏腑概念的动物模型,并且体现每一脏腑与相应肢体、官窍之间密切联系、各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的特点,故动物模型应以脏腑病变为核心,多器官、多系统病变共同存在,这样更符合中医理论。


笔者:您对如何将科研成果及早转化为产品有何看法?


单教授:既往的科研多为“立题一中标一鉴定一成果束之高阁”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模式不仅是精力的无谓消耗,更重要的是资源的浪费。显然这种封闭式的研究模式,己不符合当今注重知识产权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要使科研成果尽早为病人造福、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为生产力,必须让生产企业直接参与,走“科企结合”、“院厂联合”的新路,这样才能使科研直接面向市场、面向患者,另外,也较好的解决了科研经费缺乏的困境,科研人员不再为筹集研究经费而发愁,避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如我们与合肥神鹿集团联合成立消化病研究所,实现了企业为改善科研条件尽力、科研为企业腾飞铺路的良性循环,到目前为止,己向生产厂家成功转让了3项科研成果,获成果转让费达120万元,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在医改即将拉开序幕的今天,走“科企联合、共同发展”的道路是医疗卫生行业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


作者:史锁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第2篇: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的研究方法


中医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癌症多,癌前病变多。本病多表现为"痛、胀、痞、满、呆、嗳、烧、寐、泻、秘"十症,此十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症同时出现,或伴有疲乏,消瘦,口臭、口干、口苦,贫血等伴随症状,—般和营养不良,暴饮暴食,过食生冷食物,如冷饮,凉啤酒等损伤有关,其疾病特征和关系复杂多样,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目前,笔者研究构建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及临床决策探索,将会为更多的中青年医生面对临床上复杂多变的具体情景,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取规律性认识,成为支持临床决策的直接参考证据,使之在他人临证得失的基础上拟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与提高。


1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1.1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医药事业发展2009年卫生部公布的《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和2011年推行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详细定义了新一代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和功能规范,改变了以往财务、药品、诊疗流程信息化的思路,确立了电子病历在医院信息化和区域医疗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将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配合新医改形势下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国近千名专家,开展了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科技攻关和试点应用工作,取得了包括《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中医临床医师医技水平有待加强由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医生知识层次和临床技能参差不齐,所以改变医生头脑中知识结构和内容是提高医疗质量根本的方法,提供专业临床知识库和临床相似医案决策的电子病历产品才能更好地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


尤其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或欠发达地区的医疗机构,更希望得到专家经验和医学知识方面的支持。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曰常工作的忙碌,很容易忽略基础知识的再学习;尤其是遇到疑难情况,很多医生还是通过翻阅纸质书籍来补充医学知识。所以,基于临床情景的知识推送服务非常重要,医生可以在诊疗过程中获得了特定的知识补充,而比泛泛的翻阅医学书籍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


1.3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架构暂不完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是简单的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更是一个强大的病历管理系统,是医疗数据的汇总。当很多产品都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上争执不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电子病历系统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病历管理和医疗数据管理。此外和病历管理相关的业务需求不仅是文件和数据的存储,还有诸如病历权限、病历安全、病历流转、病历查询、病历转储、临床决策、标准化诊疗以及临床路径等多个重要管理内容,更涵盖了三级查房、病历质控等重要的医疗约束制度。这些重要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出纸质病历介质的传统管理行为,还要体现出医疗数据集中管理的优势。因此,电子病历作为医疗数据的集大成者,实现真正的病历管理系统,并趋于全面医疗行为决策,才能辅助医生为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检查治疗方案的同时,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原始数据。据调研发现,目前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


1.4临床医疗常规应用CDSS寥寥无几基于HL7标准的临床决策系统目前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关注。


临床指南模型于1990年开始发布,后被HL7和ANS丨米纳为标准,是最早的医学知识表达标准。着名的系统称之为临床指南的CDSScGLIF临床指南模型在ArdenSyntax基础上发展起来,可作为各临床指南模型之间的转换格式。2002年发布的SAGE临床指南模型综合了以往研究成果,在临床医疗信息整合中又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外在临床上常规应用的CDSS仍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1)模型问题:基于流程图的方法可以很好解决简单问题,但问题稍复杂就使流程图变得难以处理,且它不能处理不确定问题,而这正是临床医生常常遇到的问题。(2)知识库问题:智能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详细的医学知识,目前还没有一个大规模、可共享、可复用的医学知识库,缺乏知识是制约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另一重要因素。


2本体知识库架构研究思路


2.1本体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领域,理论上讲本体是指一种"形式化的,对于共享概念体系的明确而又详细的说明",提供的是一种共享词表,也就是特定领域之中那些存在着的对象类型或概念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术语集,具有结构化的特点,且更加适合于在计算机系统之中使用;也可以说实际上是对特定领域之中某套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形式化表达(formalrepresentation)。


作为一种关于现实世界或其中某个组成部分的知识表达形式,本体应用领域包括(但不仅限于):人工智能、语义网、软件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图书馆学以及信息架构。目前,笔者研究的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及情景式临床决策探索,就是想以该领域的知识为素材,运用信息科学的本体论原理而编写出作品。并针对该领域的属性进行推理、建模。


2.2知识库本体知识库可称为智能数据库或人工智能数据库。由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其特点:(1)根据应用领域特征、背景特征、使用特征、属性特征等而构成。(2)知识库的知识是有层次的。最低层是事实知识”中间层是用来控制"事实"的知识(通常用规则、过程等表示)。最高层次是"策略",它以中间层知识为控制对象。(3)知识库中可有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识——可信度。有关事实、规则和策略都可标以可信度。(4)如果对于某些问题的解决途径是肯定和必然的,就可以把其作为一部分相当肯定的问题解决途径直接存储在典型方法库中。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遵循上述特点,首先考虑定义本体中的类,也就是对概念进行规范性表述;其次,根据一定的分类学等级体系安排本体中的类,并且定义其属性,允许其赋值;最后,为实例的属性插件赋值,定义每个类中对应的实例,添加这些实例的属性赋值信息和限制条件,完成一个本体知识库的建立。


2.3技术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借助于概念抽象和设计理念来支持系统的分析、建模。采用情景实例的方法,将系统看作与用户对等的实体,用户容易理解,便于原始需求的获取。具体作法为:情景(Scenario)是为了实现某类Agent的某类目标而发生在若干内部Agent与外部Agent之间的可能的动作流的文本描述。情景实例(Scenario-Case)是对情景的1次具体情况进行的描述。背景知识(是与每个情景实例相关的信息。


3中医脾胃病本体知识库研究方法


3.1构建脾胃病知识本体本体构建以数据库映射为基础。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应用prot6g6软件构建脾胃病知识本体,包括疾病、中药、证候等本体8000余条。


3.2构建本体知识库示范以脾胃病本体为基础,对临床规范性知识进行描述,探索临床知识库的构建技术与方法。知识库内容包括决策知识(分为诊断性知识、治疗性知识、参考性知识、案例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等)、知识来源(分为临床指南、专家经验、系统评价、高质量RCT、名医验案等)、决策类型(分为提醒、咨询、医嘱集、警告、文档模板等)、临床情景(分为诊断过程、治疗过程、分析评价过程等)、判断逻辑(分为条件判断、直接判断、相似度匹配等)、证据等级(分为I级、II级、III级、IV级、V级)、基本概念等部分。


3.3知识库临床情景描述临床情景是决策知识应用场景或环境的描述,该部分内容阐释了在医疗信息系统中如何告诉程序读取相关知识并执行命令,并描述了情景与EMR相关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情景描述:已知处方、症状或治法,根据处方中,中药和症状(中药和药理、药理和理化指标)的关系,给予中药加减的决策。具体实操是通过接口从EMR获得处方和症状的结构化文本;数据类型转化;系统把获得的结构化词语对照标准词语库中的分类,进行判断词语的类别。


规则描述,加味1:中药和症状。基于某个疾病本体库,将处方和中药、中药和症状的三元组关系找到,排除处方中中药所对应的症状,对照未有对应关系的患者症状,再通过症状和中药的关系,给予对应的中药名称。例如:患者有头晕、腹痛、便溏,但处方中只有2个药是天麻、延胡索,对应的关系是,头晕-天麻、腹痛-延胡索,但便溏没有对应的中药,通过疾病本体库中,中药和症状的三元组中寻找便溏-五味子的关系,给予决策结果,应该增加一味药五味子。


如果某个症状对应多个中药,系统决策结果是增加多个中药。加味2:中药和功效、功效和治法。基于某个疾病本体库或中药基础知识本体库,将中药和功效、功效和治法的三元组关系找到,对照治法和功效的关系,将处方中没有对照关系的治法找到,再根据功效和治法、功效和中药的关系,给予相应中药的加味提示。


比如治法中有健脾、利湿、止泻,而处方中只有茯苓、厚朴,在中药和功效的关系中找到健脾-茯苓、利湿-厚朴的关系,发现没有止泻的相关中药,再找出止泻-五味子的关系,提示用户应该增加一味药五味子。如果某个功效对应多个中药,系统决策结果是增加多个中药。减味:与加味相反。排除规则:调和诸药作用的甘草等中药不进行判断加减。


3.4多Agent技术开发应用多Agent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格式转换Agent:特性,输入为EMR数据,转换后输出系统可识别结构化数据;(2)分类识别Agent:Autonomy特性,输入为数据格式转换Agent提供结构化数据,判断是以下哪种词语类型:症状类、诊断类、证候类、治法类、处方类、中药类等等。判断规则需请求知识库Agent。(3)情景判断Agent:Reactive特性,输入为分类识别提供词语类型,根据系统定义存在情景进行情景匹配。系统定义需请求知识库Agent。;(4)规则匹配Agent:Proactive特性,输入为情景判断Agent提供情景,进行规则匹配,选择合适的规则,反馈出结果。规则匹配需请求知识库Agent。(5)知识库Agent(组):特性,输入为获取知识条件,从本体知识库(或其他知识库)中查找相应知识输出,输出为结构化知识数据。(6)公共知识Agent:提供基础数据、配置信息和数据库接口调用。(7)多Agent组织结构。


3.5知识库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研发主要包含有接口设计、运行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字典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和系统出错处理设计等。


接口设计接口设计可细分为:⑴用户接口,即决策显示窗口:它将决策结果以数据块列表的方式,显示在固定的窗体中,用户可以选择点击数据块链接,调用结果,加载到EMR系统中。系统会识别EMR系统的窗体控件区域,比如:诊断、症状、证候诊断等区域,加载相应的内容。⑵外部接口,即与EMR系统软件之间的接口:体现在EMR数据格式:文本格式、Xml格式。EMR业务数据类型:症状、理化结果、诊断、证候诊断、治法、处方、方药和剂量。其中接口输入:获取EMR数据。当光标落在相应的EMR系统控件中,判断情景需求,再从EMR抓取的各种类型数据。


接口输出:决策结果的使用加载。当Agent决策结果展示到桌面窗口中,通过双击触发EMR程序将决策结果加载到相应的EMR控件中。⑶内部接口,即描述本系统内部各模块间的接口安排,如:模块间的调用方式、反馈应答、接口的输入、输出等。


运行设计运行设计中首先考虑到系统初始化:系统作为智能知识引擎嵌入在EMR系统中实时运行,并收集相关患者疾病信息,当医生在录入患者相关诊疗信息时,触发系统提供辅助决策。运行控制设计有:(1)情景扑捉判断:智能决策系统实时运行,检测EMR系统中相关控件的录入,通过情景判断扑捉情景。(2)数据确认:情景判断后,通过规则匹配Agent提供规则中要求的医疗数据类型,提交给格式转换Agent。(3)数据收集:格式转换Agent收集相关患者相关诊疗数据,用来满足决策规则,收集后交给分类识别Agent进行分类。⑷数据分类:分类识别会将数据分类,并提供给规则匹配。(5)知识提供:知识库Agent调取本体知识库,提供所需决策知识并返回给规则匹配Agent。(6)决策结果显示:规则匹配Agent做出结论后,将结果发送给情景判断,通过分类识别、格式转换,最终显示到系统界面的结果窗体中。(7)决策过程结束:决策结果显示到结果窗体中,决策过程结束。运行结束(结果采用):EMR系统调用结果窗体中的数据返回到相应的控件中,运行结束。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采用JENA,通过三元组的方式表达知识。(1)知识库的架构:笔者采用情景模式型的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基于临床诊疗的情景组织知识间的神经网络关系,这样的好处是直接模拟医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应用时的情景关系,更加真实、高效的提供决策逻辑。3.5.4其他设计数据字典设计考虑到由于数据库中的本体知识库是基于情景模式,所以,每个情景逻辑上需要建立一个本体数据库,每一个本体数据库中可以有多个三元组关系,三元组为实体数据关系,情景本体库为虚拟逻辑上的数据库。例如建立3个三元组,可分别是"疾病-关系-证候"、"证候-主症关系-症状"、"证候-辅症关系-症状"。不同情景的本体库中的三元组可以复用。安全保密设计强调了OWL或RDF文件存储在Oracle数据库中,通过Oracle自身存储安全策略保证知识库安全。在系统出错处理设计中,当显示数据无法加载到EMR,考虑是格式转换的问题,或出现无法通过规则提供决策结果,考虑本体数据库逻辑设计问题。


4结语


脾胃病本体知识库构建实质就是模型化一个领域,它的构建过程必然是一个多次重复、逐步求精的过程。


本研究采用本体方法表达中医临床知识,将复杂中医内容转换为机读决策知识,并使用Agent技术实现知识库嵌入EMR系统,实现实时决策支持,是国内外研究前沿。从目前的研究程度来看,本系统最核心的内容仍然是知识,尤其是如何准确的表达可以机读的中医临床知识,尽量丰富知识库内容并对知识进行证据等级区分。未来研究还需考虑知识库的兼容问题,即与已有的中医药语言系统、中医临床术语系统、中医药主题词表的一致性问题,以及知识来源问题,即如何获取高质量的中医临床知识作为决策支持的证据。这些内容将在未来研究中有待解决。


作者:李敬华①易小烈②杨德利①高宏杰①程英②于琦①于彤①朱玲①董燕①亢力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上一篇:医学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研究

下一篇:中医气血理论的应用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