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医学论文>药学论文

对中药新药研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06 02:57

  在科技进步和学科发展带动下,目前中药新药研发的水平已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证候治疗、方药优化及筛选和剂型选择方面仍存在问题。笔者现就此作一探讨,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借鉴。

  1中药新药研发存在的问题

  1.1证候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特色和优势所在,中药新药的临床疗效如何,取决于对证候治疗的效果,但目前缺乏针对证候治疗的中药新药。中医辨证体系中有“以证统病”和“异病同治”之说,即不同疾病若证候本质一致,则可采用相同的治则、治法,甚至是相同的处方。目前制定的证候诊断标准尚未得到大力推广,使中药新药缺乏公认的证候诊断标准支撑,导致现有的中药新药只是针对疾病治疗,缺乏针对证候的治疗。如某中药新药功效为清热益气,主治气虚兼内热之消渴,症见口渴喜饮、易饥多食、气短乏力等,用于轻、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但该新药只适用于消渴的气虚兼内热证,而非所有疾病的气虚兼内热证。又如某中药功效为清肝利胆、解毒逐瘟,用于肝胆湿热型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症见黄疸、发热、口苦口臭、恶心、厌油腻及脉弦滑数等,但该药不能作为治疗所有湿热证的有效药物。由此看出,目前的中药新药只是针对疾病治疗,而非证候治疗,这是目前中药新药研发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2组方优化及筛选

  中药新药的组方关系到后续研发是否成功,目前组方常见的问题有:①不符合中医理论,法则不清,君、臣、佐、使关系不明确。如某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新药,在论述组方原则时并未阐明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因痹证可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和肝肾两虚4种证型,其中风寒湿痹又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不同证型宜对应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由于该新药未明确治疗原则,可能导致治疗无效。②缺乏中药药性研究。中药药性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中药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组方时若没有明确药性,可能导致研发后期临床工作量大、复杂及结果的不准确。③组方前没有正确辨证论治,导致药味选择不当,影响中药新药的治疗效果。


  1.3剂型选择

  由于携带方便、易于服用,颗粒和泡腾剂型已成为目前中药新药研发的重点。但对中药新药的理化特性及临床应用的考虑不周,也使剂型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①没有充分考虑到药物的适用人群。因患儿服用此类药物时易发生危险,更应选用口服液。②未考虑发挥药物最佳治疗效果。如有些疾病使用丸剂可能治疗效果更好。所以,在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选择合理的剂型对中药新药的推广非常重要。


  2建议

  2.1规范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证候学说是中医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对证候进行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化的证候诊断标准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规范统一的证候和病名。规范的证候和病名有利于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机,对临床治疗有很好的指导作用。②便于广泛应用,即规范化的证候诊断标准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指导中药新药的研发。③证候诊断标准一旦确立,短时间内不会更改,即证候诊断标准要在一定时期内指导临床治疗。④发展性,即证候诊断标准要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论成果。总之,应大力推广规范化的中药证候诊断标准,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2.2重视以证候为靶点的研究思路

  证候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关键,“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证候为靶点研究中药新药,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来了解中医证候本质,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证候模型,为研发中药新药奠定基础。由于人和动物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将现有的动物证候模型不断趋向人的证候模型改进,以利于研发更有效的中药新药。只有以证候为靶点,病证结合,以证统病,才有可能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2.3合理组方

  在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组方是关系到整个新药研发能否成功的关键。①选择古方。可对经方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也可改变原方配伍或剂型而形成具有新作用的药方。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抗狼疮散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尿毒清颗粒剂[1]。又如《窦氏外科全书》万应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及《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等,均已通过现代制备工艺制成了不同的现代制剂[2]。②根据近现代名老中医的经验方或研究人员临床经验组方。对这类组方,要从各成分药物的药理入手,分清靶点,了解其作用机制。③依据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组方。现代药理学根据中药的活性分子研究出中药的特殊治疗作用,在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重点考察某部位的药理活性,了解其功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2.4按国际标准评价药物疗效

  在中药新药研制过程中,疗效评价要按国际现有标准进行。除根据治疗效果评价外,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还有:①证候积分观察法。证候积分观察的标准一般以积分总值减少95%以上为痊愈或临床控制,减少60%~95%为显效,减少30%~60%为有效,减少30%以下为无效[3]。②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目前医学界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对生存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结局评价指标进行研究[4]。中药新药只有在通过以上几种疗效评价方法的评估后投入市场,才会得到国内人士的认可,更能受到国际社会的青睐,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边绍敬.中药新药研发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增刊):73.

  [2]朱立鸣,卢健,段永强.中药新药研发中证候规范化及其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7):534-535.

  [3]商洪才,王保和,张伯礼.中药新药证候及疗效评价[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5):366-368.

  [4]程龙.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若干思考[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8):958-960.

  (收稿日期:2013-04-19)

  (修回日期:2013-05-18,编辑:梅智胜)


  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 2014年4期

  作者:安宇等


上一篇:关于执业药师考试与药学专科教育的思考

下一篇:饮茶养生可随四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