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常见输血传染病及其预防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2:58


第1篇:常见输血传染病及其预防策略的探讨


在临床抢救以及各种血液病的治疗中,输血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输血同样存在着风险,包括因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输血传染病,输血是传播各种传染病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预防输血传染病是安全输血的一个重要研究项目。


1常见输血传染病


输血可以引起各种病毒性感染、寄生虫感染、昆虫源性疾病以及微生物污染引起的疾病。


1.1病毒性感染因输血引起的病毒性感染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其中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受血者中。


输血后引起的肝炎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我国为了控制因输血而带来的肝炎传播对献血者进行采血前后的检查(结果为隐私进行保密),从而有效的减少了输血后肝炎的发生。但由于检测方法、试剂的灵敏度问题以及“窗口期”的影响还会偶尔发生。特别是由于输血后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14~180d),预防难度较大。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血液也是其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各种血液HIV检测表明目前我国输血和血制品传播HIV的危险性不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要做好相关的检测以及筛查,特别是在HIV感染的高危人群和地区。


1.2疟疾由于在红细胞以及红细胞冷沉淀、浓缩红细胞及血小板中都有可能寄生疟原虫,因此,有一些患者虽然之前接受过相应的治疗,但是其血液中也有可能携带疟原虫,如果献血者为患者之一,那么在献血中会出现疟疾传染的情况,因此,对于献血者,疟疾病史的严格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发现其曾患有该病,则严禁献血。


1.3梅毒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带梅毒病原体者可能表现为无症状,但是献血后及血液被输用后仍会传播梅毒。所以,对献血者应进行血清梅毒试验,发现可疑即禁止献血。


以上是主要的几种通过输血容易引起的传染病,还有一些其他的像疯牛病、巴贝虫病、弓形虫病等都属于血源性疾病。


2预防


2.1建立严格的筛选制度虽然无偿献血是一种救助他人的高尚行为,但是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检测由于涉及到输血安全问题,所以作为控制这一渠道的医务工作者为了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应该对献血者的条件进行严格的筛选,应尽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合适的仪器设备和优良的试剂,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检测项目,在严格质量控制系统下,做好血液的筛选、复检工作[1-2]。


目前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在该方面建立了一项筛选制度,该制度很严格,其包含的内容调查先学着既往病史、血液初检和复检、常规体格检查等。我国血液检查项目规定的有7项内容,具体为:梅毒试验、血型、丙肝病毒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艾滋病病毒抗体、血比重这七项,同时,往后可能还会添加核酸检测这一项,同时,检验试剂的质量也会进一步提高,从根本上保证受血与献血者双方安全。例如,可以采用PCR技术来对血制品和献血人员进行检查,目前,也逐渐在研究另一项技术-光化学除污技术。只要确定低危人群献血队伍,并逐渐将其壮大发展,使那些无偿献血的患者能够再次献血,那么就能够从源头上保障血液的安全。


2.2规范血制品的制备在筛选出合适的献血者后,采血人员在采血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进行采血;对血液的后续处理也应严格按照各种操作规范进行。以保证献血者以及受血者的安全[1]。


在制备血制品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血制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活,使病毒彻底死亡。由于在人体感染病毒初阶段,不能完全将标志物检出,且由于检测试剂的灵敏度以及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在现有条件中不能完全检出微生物或者病毒,因此,在该基础条件下,严格进行血制品的病毒灭活工作时非常重要的。


2.3合理安全用血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改变以往的输全血的旧习惯,更新输血旧观念,增强现代输血意识。包括:(1)减少不必要输血,科学、合理的使用血液。由于输血治疗的风险性,所以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输血时,必须要权衡利弊,选择适当的血制品以及输血方式。(2)提倡成分输血,鼓励自体输血。(3)提高对输血工作的重视,加强血制品的监管。(4)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5)引进保障机制,分担输血风险[3-4]。


2.4合理有效的护理程序通过建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输血安全的隐患,从而保证受血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血的安全。


总之,为实现安全输血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低危人群中发展无偿献血者和吸引健康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是安全输血的首要环节,严格筛选检测血液,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是安全输血的重要保障。


作者:谢建军


第2篇:分析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学校(托幼机构)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青少年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加上学校(托幼机构)又是政府、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因此,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冬、春季节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学校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风疹、猩红热、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学校这种人员密集的地方,一旦发生更是比较容易传播,只有将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依法纳入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形成工作常规,才能确保一旦发现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达到控制传染病,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传播及蔓延的目的。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学校稳定;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因此广大师生必须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1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要把传染病防控工作,作为学校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并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健康。


1.2建立学生晨检制度并严格执行晨检、落实午检做好相关检查记录,发现发热及出疹学生要求其立即离校就医,同时注意追访就诊及病情发展情况,并严格要求其在家隔离治疗至该病的隔离期满。密切注意病例班级内有无续发病例,如有续发,及时报告,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患病学生必须持复课证明方可返校上课。


1.3建立健全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每天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统计,并及时(电话)追访缺勤原因,一旦发现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登记并报告。


1.4开展新生入学及转入新生“接种证查验”和应急接种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完成相应年龄学生的预防接种,对于应接种但漏种学生应及时开展补种工作。传染病流行季节或疫情发生时,根据传染病流行特点和实际情况,配合疾控中心,遵循自愿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疫苗接种或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1.5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橱窗、班级板报、印发宣传单、健康教育课、健康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在学生中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特别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病一定要及时就医等。还要利用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传染病知识和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或停止大型室内集体活动,尽量避免全校范围的集会。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1.6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严谨瞒报缓报疫情在同一宿舍或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共同用餐,饮水史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必要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启动每日报告工作。


1.7学校要搞好通风换气及日常消毒工作。


各班指派专人负责教室、图书馆及宿舍的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动,每次至少应在半小时以上。因为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必要时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1.8密切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以及家庭成员等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作者:李均清

上一篇: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论文(共2篇)

下一篇:肠道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健康教育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