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环境医学思想的思考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8:14


第1篇:探究预防环境医学污染危害的对策与措施


1前言


《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殆身不殆”,明确指出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顺天守时,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按“道法自然”之命理运行,人生才能尽享天年。可是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传统的大自然景观由于人类知识力”科技力的盲目征服而逐步消失,使之长期生活在一个全面人化的环境中,空气不能按自然方式去流通,植物只能照人类的安排去生长,造成生态发展畸形化、环境恶化、社会病态化。我们原本并非孤零零地生存在一片荒漠的大地上,而是与其它各式各样的生命体、高山、大海、河流、大地、空气、森林、草原等,共生在一个人天相应的宇宙间。不幸的是,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却淡化了环境保护意识,总坚持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片面发展观,拒绝把人与自然当作命运的共同体来进行战略思考,大搞急功近利、短期效益之策,结果,并没有创造出一种工业文明时代与这种环境协调共存的生态文化,仅管国内外的医学家们几千年来在致力于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中,企图使人的生命机制与环境之间建立起某种对应互促关系,并作了大量有益的临床实践的艰辛探索,但终究出现了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的如此惊人的现实:我们的地球正处于一个有人类以来的最恶化、最严峻、最尴尬的灾难性境地,整个地球的环境质量正在全面下降和恶化。试图扮演征服者角色的人类自己却同样也受到了自然法则的无情惩罚,为自身的生存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灾难现在全球为补偿自己的过错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曾经索取到的那点暂时利益。按《环境伦理学》的说法,人类似乎是干出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使人类的母亲地球遭到短视的贪婪儿女们的无情掠夺与摧残而伤心地掉下了令人醒悟的泪水。


2空气污染


养育人类这一最伟大的智慧生物的第一条件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全球60%的城市的二氧化硫高于每立方米90微克,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容许浓度为40—60微克;10亿人生活在二氧化硫超标区。人口的迅猛増长,森林和耕地的大幅度减少,草原的不断沙化,工业发展所造成的“污染流”等,使得大气层中氯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大量増加,据世界气象组织的专家宣布,现在的南极上空臭氧层衰减在过去5年已基本达到极限,南极上空14至2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中的臭氧在每年9月末至10月间几乎不存在臭氧。臭氧层量现己减少了40%左右,出现了一个“臭氧空洞”,这种势态还正在向北极发展。据悉,北极臭氧层每年要减少1%,臭氧空洞己有南极的一半。自70年代初至今,地球人口聚居的中祎度地区上空臭氧量平均减少了8~10%。其后果是紫外线辐射増强,地温升高,产生“温室效应”,80年代是过去100年中最暖和的10年。由于生活在这种高二氧化硫、高尘埃、高温的空气中,人们的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皮肤癌发病率大量増加,而且明显地増高了如流感之类的群体化发病率;目前,地球上已经披上了一件不堪负荷的毒性大衣,10公里高空竟无人类赖以生存的新鲜空气,污染危及大地每一个角落。就中国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是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网的5座城市而言,经环境监测结果令人沮丧:5座城市大气中总悬方米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3至9倍,统统被打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名册之中,而这5座城市在中国仅仅属于中等污染。吉林、济南、太原、铜川等城市,其冬季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甚至超过了1000微克/立方米。我国500多个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符合一级标准的只有5个。就中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看,加上乡镇企业无法统计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多万吨,而且每年还在以4%的速度上升。再请看全球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吧:全球每年损失耕地2100万公顷,平均每分钟损失40公顷;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平均每分钟沙漠化11.4公顷;全球每年有1100万公顷森林消失,平均每分钟消失21公顷;全球每年有250亿吨泥沙流入大海,平均每分钟流入4700吨;全球每年有4500亿吨废水、污水流入江河湖海,平均每分钟排出污水85000吨;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所致的疾病等灾害,平均每分钟死亡28人;在目前的地球上,12%的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于灭绝,近百年兽类己减少150多种。


3水源污染


人体组成的70%是水,水是生命的源泉。可是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约70%被海洋覆盖,淡水只有2%左右。在所有淡水中,87%又储存在两极冰川与永久性雪盖中,人类难以利用。而地球上总水源量的98%以上是咸水,而在可用的淡水资源中又不到淡水总量的1%,这少得可怜的1%里还有被遭到污染的“脏水”,实际上仅能得到余下的0.014%的水。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95年的调查表明,全世界目前淡水用量为4.13万亿立方米,农业与工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总量的70%和25%。据专家测算因人口増加,到本世纪末全球淡水使用量将増至7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24%,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目前的3050立方米降至2880立方米。所以,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现有我国人均供水量仅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00个严重缺水。据最新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排在109位。人类每天有200万吨的排泄物,其中只有5%经过了处理。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中,有80%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和地下,造成水质的“污染源”。据专家测算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和1/3的死亡是缺乏清洁饮水有关的。所以人们在疾呼:下个世纪我们喝什么水。


4噪声污染


据我国75个城市的调查,61%的人口白天生活、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中,86%的居民夜间是在超标噪声中休息,长期的噪声生活使人产生心绪不宁、疲倦、失眠、诱发种种神经、精神疾病。


5物理、化学污染


除了空气、水源、噪声污染外,我们的食品、垃圾、居室内环境的“无形杀手”化学污染也很严重;现代家用电器化对人体存在着电磁辐射的威胁;玻璃钢面的高层建筑还会对视觉和神经产生“白亮”污染;快餐用具的“白色污染”;且不说现代“精神污染”和吸烟吸毒的日趋蔓延等。鉴于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性危机,是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肆意掠夺,人口爆炸的压力,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社会大分化和多极化的心理振荡,人文价值功利化的驱动等综合症的形式出现的,因此,由于人类违反自然客观规律的活动导致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引起了环境质量的巨变,反过来说,这种巨变又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及健康发生重要影响。据国内外的医学研究表明,人类80~90%的癌症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有关,全球己有1/5的人口受到环境污染之害。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1995年度全球健康状况报告说,1995年全球,约有5200万人死亡,其中有1700多万死于各类传染病,平均每三个来,新出现的传染病多达30多种,其中爱滋病毒已蔓延至全球193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达2790万人,己死亡580万人,至今全世界仍以每天超过8500人受到感染的速度扩大流行。1995年全球癌症死亡,人数己达660万人之多,多数与病毒感染有关。又据医学家们的调查分析表明:目前处于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者竟占全球人口的50%;现确知的疾病己达2035类1.8万种之多。显然,环境污染的严重现实已经不是只注意到个人卫生和自己居室环境就可以解决了的;南北极出现的臭氧层空洞己不仅是对某一国某一地,而是构成了对56亿“地球村”人类的整体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它己成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改造地球环境来看,主要集中在:遏制气候的超常变化,实施保护气候的开发“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不可再生的各种矿产资源战略”;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减缓全球变暖进程,实施重新造森的“保护森林战略”;扩大耕地面积,避免资源枯竭,实施开源节流的“粮食増产战略”;稳定人口増长,实施计划生育的“人口节制战略”。从我国现在推行的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环境目标的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无疑是事关全局之上策。这里,作为现代医学领域,研究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己成为世纪之交新医学的着力点,确立环境医学的发展战略地位,己成为当今新医学研究的兴奋热点和生长热点,不仅如此,也己成为全球一切政治家和社会各界研究的头号重大课题。


环境医学从本质上讲,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环境和人的相互关系,重点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又着重研究预防危害的对策与措施,是要求以最大限度和广泛度的利用现代医学新技术、新成就和最新科学手段,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研究污染物致癌法,制定科学的环境卫生标准,实施环境医学的监测等。其主要学科有环境流行病学、环境病毒原理学、环境监测医学、环境卫生指标体系、公害病及其预防措施等内容。


6结论


探究环境医学,从中医学来讲,人类生存的环境可以分为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两个互相关联、息息相通的空间,我们对任何一个环境采取的行动都应该充分考虑到它对另外一个环境的影响,以寻求其“内因”与“外因”对立统一的互相制约的成因机制,因此,这里就引出了中国古代强调协调和协同的有机论自然观和“天人合一”论概念在当代科技领域的相关研究、综合研究和系统研究的问题。人类是环境的产物,是地球的宠儿,地球是宇宙骄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天、地、人既自成系统,又互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超级自然社会综合体天地人巨系统’。①所以,环境医学还必须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形成大跨度交叉的“天(宇宙)地(地球)生(生物界)、人(人类)的综合研究”,②研究天地生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协调性,明确“大宇宙”天地系统是自然客体和人类依存的大环境;明确“小宇宙”人类系统是作为自然和社会存在物的小环境;明确“微宇宙”人脑系统是作为思维存在物的微环±境三者皆居巨系统主体地位,构成自然运动。


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的循序、同步、互促的共振运动。确立“天地生人”巨系统观的综合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方面冲破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物科学的鸿沟壁垒,实现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界价值的统一、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界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从而确立一种新的科学思维观,引出意识场与物理场的统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统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将为诸如人口、能源、资源、粮食、生态五大危机和为环境污染、天灾人祸、失业贫困等全球性难题的系统根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将作为研究环境医学的支撑点和源流处,以高扬“三论”,即宇宙全息统一论、生命机理整体论、开放的巨系统方法论,树立“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同运”的自然生态观和太极物理学的健康新思维观,将生物医学、行为医学、全息医学、平衡医学、时空医学、心身医学、气功中医学和环境医学的有机结合起来,跳出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狭隘圈,坚持以生命科学研究为突破口,创建“生物 心理社会——自然”为模式的全科新医学,这是21世纪环境医学发展的大趋向。正如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按照达尔文医学观点,人是受周围环境、社会影响的,下个世纪社会是个什么样子?那是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将会形成全世界一体化的社会形态,人是在整个世界社会中生活,一个人的事就是整个社会的事,我们要看到这个变化,很好地利用这个机遇,把中国人变成能适应、利用信息时代环境的人,而不是被信息环境淹没了,我看这是人体科学最大的任务。③如何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钱老提出了一套综合集成的思维方法,他说,要“把人体作为一个对环境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那我们就可能用系统科学的理论,把中医、西医、少数民族医学、中西医结合、民间偏方、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电子治疗仪以及心理治疗等,几千年人民治病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医学 治病的第一医学、防病的第二医学、补残缺的第三医学和提高功能的第四医学。这样就可以大力提高人民体质,真正科学而系统地搞人民体质建设了”。④故此,这样研究环境医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的环境目标,为创立“人类健康工程”做出开拓性贡献。


作者:王承鳌(重庆商学院宣传部,重庆630067)


第2篇:环境医学思想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环境医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研究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特别是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一门学科。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在环境医学范畴中所研究的主要是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水、土壤、食物、住宅等。人类和生物都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中医在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指导下,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和养生等各个领域,都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体现了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现将中医环境医学思想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1中医环境医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我国古代没有环境医学”这个术语,但中医历来都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且对环境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古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医学思想。现代研究者对古代环境医学思想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与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4类:


1.1环境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系这类研究是建立在对疾病传播史、自然环境的具体考察之上,其目的是揭示人类疾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内经》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着真知灼见,如书中所云:人与天地相应”,人体与自然环境有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今人对内经》所蕴涵的环境医学思想已做了一些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周安方的胳论<内经>中的医学地理学思想》、吴颢昕的<内经>论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等。另外,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也有部分内容涉猎了这方面的问题。近几年的研究主要有:卢翠敏阐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的体质、所发疾病、治疗原则、寿命长短以及医学流派的形成等5方面的不同影响,系统论述了黄帝内经》与医学地理学的关系。支军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内经》的历史医学地理思想,认为《内经》十分重视地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朱立达着重探讨了自然地理环境与体质、寿命、病变等方面的关系。


后世医家对环境医学思想有进一步的阐明、发挥、深化与完善,今人对这些医家的思想也有一定的研究:郑家铿人为环境医学也叫医学地理学,是医学与地理学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并从自然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探讨了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李玉偿揭示了江南环境、病原体与人之间的具体关系。萧墦分析了传统医学思想中环境因素如气、风、水、土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林琼婉认为人居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以黄帝内经》及历代名医的着作为研究对象,将人居环境与人体的互动关系,从各种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作了深入的探讨。范家伟以古代岭南为例,考察了自然环境与疟疾、麻风、梅毒、脚气等流行病、传染病的密切关系。曹树基等认为历史时期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是宿主、媒介、病原体经过长期的生物竞争,相互适应,通过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一个牢固的统一体,并和当地的自然植被、气候和地理环境构成了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龚胜生指出,由于人为因素和气候变化影响了我国痹病的分布范围;在千年与百年尺度上,疫灾的多少与气候的冷暖成正相关;在疫灾的空间方面,城市多于乡村,区域开发过程与人地关系演变对疫灾发生有重大影响。余新忠详细考察了清代江南瘟疫的自然环境、时空分布规律以及社会各界的应对策略,将疫病研究与社会变迁有机地联系起来。其还以清代江南为研究对象,从与当时的民生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变迁过程中比较受关注的环境与用水等方面入手,初步考察了清代江南的卫生观念与行为及其近代变迁。左鹏M发现南方的痹疾从其出现之日起就被认为与外部环境的暑湿密不可分。袁嘉丽等从地域环境与发病、自然气候与人体疾病的关系、环境污染与人体疾病的关系3个方面阐述了环境与疾病的关系。萧墦详细论述了汉至宋代南方的自然环境、生活习俗与某些地方流行病之间的关系,并从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医籍的记载。


1.2致病的环境因素冯汉镛认为污染大气的13项物质除新近发明的原子聚变与裂变之外,其他各项污染物质在我国古文献医籍中,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了。赖文等从岭南古代疫情资料出发,分析总结了气候、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对岭南古代瘟疫流行的影响,提出东汉建安年间的疫病流行是寒邪所致,广东人间鼠疫流行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霍乱与旱灾有较明显的伴发关系等十分重要的结论,可以说在区域瘟疫病史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余新忠认为雍正十一年苏南发生的大疫是暑湿尸秽熏蒸而致,与水灾、水污染关系密切,又发生在夏季,因此是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较大。


郑洪通过解读历代有关痹气”文献发现,痹气”表象是指南方常见的潮湿雾气,实际上是对南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概括。梁其姿阐述了致病的环境因素:湿、杂气、污秽等。南宋以后,南方医家对作为外在病因的“中湿”已多与土气或地气关联起来。到了金元,主要医家对湿”的解释更简单而直接地与土气相关联,并给予更重要的病因上的意义。金元以后,医家大致上认为南方人中湿多是外因,因湿气来自外在的卑湿土地。自元以后医家心目中致病之湿气不单是土地间的湿气,而更是发自一方土地之湿气,尤其在南方环境中,这个致病外因被认为是危害最大的。杂气是吴有性在温疫论》中首先提出来的概念,是从土浊之气、方土之气等概念发展而来的一方环境所产生的致病因素。张嘉风以《锗病源候论》为中心分析疾病的病源,倾向于“一候(病)多源”为疾疫相染的原因,或由于气候环境的不正常变化等外因,或导源于内外交迫,或失之于饮食与劳倦等等。


1.3主要的环境性疾病李文对中医古文献记载的有关寄生虫资料从形态结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用药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类。赵进喜等30]基于古今文献认为,“瘿病”与居处环境、水土因素有关,同时也注意到情志因素可影响该病的预后转归。萧墦阐述了疟疾、日本血吸虫病、恙虫病、丝虫病等几种主要的南方疾病。梁其姿指出在诸多古老的病类中一些渐被认为有明显的南北之别,如真中风(类中风)、脚气;部分古老的疾病渐被认为是只有南方才有的风土病”,如“疠疾”。一些“新病”也被认为是来自南方卑湿的水土,如痧症、黄疮等。


1.4环境对疾病诊断治疗的影响古继红等指出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概念,因时因地的治疗原则体现了疾病防治兼顾周围环境的思想,可以说是环境医学发展的雏形。中医学在环境医学上的应用,主要针对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有关的疾病进行防治。卢翠敏指出应依人的体质、发病因素、致病特点及气候特点,遵循因时、因地、因人的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支军提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施治原则,体现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整体观与地域观。梁其姿认为方土不同,其治疗方法也不同。元以后的医家基本上对身体的禀赋与起居环境的密切关系有了相当牢固的看法,对不同药剂适用于不同环境出现的疾病、不同环境产生不同药力的药品也有一定的原则。


2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1系统地发掘、整理中医文献中的环境医学思想我国早在商朝就已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影响,《内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疾病的关系,中医环境医学思想已在《内经》中充分体现出来。后世医家对《内经》中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亦有进一步的阐明、发挥、深化与完善,许多古医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但是现代学者主要是从医学地理学、疫病史、地方病等角度入手,来探讨古医籍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认识,因而对古医籍中所蕴涵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的研究是零散的,甚至被淹没在其他研究中,导致这些中医环境医学思想没有被充分地发掘出来,更缺乏完整地、系统地整理,未能形成脉络清晰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的体系。所以,系统地发掘与整理这些文献资料是前提与基础,也是十分必要的。


2.2重视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的探索人类急功近利,淡化环境意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整个地球环境质量正在全面下降和恶化。这些不仅带来了生态危机,而且危及人类健康,与环境相关的疾病发病率在迅速增长。今后应发挥中医学治疗环境性疾病的优势,同时借鉴西医环境医学中环境毒理学实验方法、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深入研究环境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与预防。


研究古医籍中的中医环境医学思想,不仅对中医学、环境医学等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认识中医学的特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人口优生优育、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它必将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保障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环境性疾病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申红玲(天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天津300193)

上一篇:公共卫生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论文(共2篇)

下一篇:预防与控制医学感染实践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