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浅析

发布时间:2023-12-09 02:02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中存在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生学习、实践教学和教学评价等主要问题,就高职高专院校如何进行专业教改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工作,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及完善实践教学场所、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临床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改革,高职高专,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24-02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社会需求更是对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基层医院和社区医院保健机制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基本知识全面的全科医师,然而在现行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求知欲望、兴趣爱好等。


  1高职高专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问题


  传统临床医学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过深,片面注重完整的知识传授,淡化了岗位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偏重学科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上课程的开发很少有基层医疗机构的共同参与,这就造成培养人才的目标与基层医疗一线对卫生人才实际需求相脱节。


  1.2教学方法问题


  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为先基础、后临床,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时间。这种传统的为了教而教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只擅长理论考试,缺乏临床分析能力[1]。


  1.3师资力量问题


  高职高专教师大多数属于理论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极少,缺乏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时,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讲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1.4学生学习问题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欠佳,加之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不够,临床见习次数少,导致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从而产生了学生初到临床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处理临床事物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顺利实施临床救治和为患者很好地服务。


  1.5实践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实验室设备有限,影响了实验课的开出率,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比如外科、妇产科的各种术式,学生因为从来没有见过,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1.6教学评价问题


  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2解决对策


  2.1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依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实际特点,以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以基层社区单位岗位需求为基础;紧紧围绕:面向基层培养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疾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可持续发展的医学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对社区、民营、乡镇医疗岗位能力的分析,将岗位能力分为“公共学习领域”“专业能力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个模块。采取“教师与医师合一、教室与医院合一、教学项目与工作过程合一、学习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合一”的教改方法。培养学生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生5种核心能力。同时结合基层社会服务需求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由此逐渐开发课程,构建环境三融合、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临床专业教师培养规划,要求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到临床医院进修培训,顶岗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临床工作能力和经验,掌握临床前沿技术和理论,为下一步培养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引进和聘请临床各学科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了解本专业及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在教学中能紧密联系实践,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此外,兼职教师熟悉行业的资格标准,有利于学生尽早取得执业资格证书。


  2.3改进教学方法


  2.3.1病案教学法


  以典型病例为先导,让学生进入看病、治病的情景,设定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再将答案进行综合和总结,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方法应用于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情景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3.2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静态知识动态加工、动态知识分层分析,并在分析、比较中,与设疑引导相结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渗透科学素质的教育,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创新型教学模式。见习实行床旁病例讨论,让学生按知识点自主探究学习,做出诊断和治疗计划,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3.3积极开展技能训练


  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将外科与妇科、内科与儿科结成实验单元组,对存共性的问题共同开展实验,打破传统独立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间的交叉点。如:我们外科实验室开展的“气管插管术”“静脉切开术”,可以与妇科实验室同时开展“输卵管结扎术”(雌性)、“输精管结扎术”(雄性),每个小组4~6人,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节省实验经费,又达到了一次实验多技能训练。


  2.3.4布置临床课大型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了学科大型作业,要求同学以本学科重点为主脉,以一章节教学为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图片、幻灯片、视频)展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2.4完善实践教学场所


  2.4.1建立临床技能实验室


  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室、模拟急救室、重症监护室(ICU)、SP模拟诊室(OSCE考核室)、PBL讨论室、心肺腹听触诊训练室、标准化手术室、无菌流程、消毒洗手室、模拟产房、多功能训练室等,实训中心能够加强“三基”练习(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三严”要求(即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强化“四化”治理(即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定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不断提高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更好地为白城地区乃至周边区域发展服务。


  2.4.2开设模拟病房


  购进临床技能仿真实验训练软件,每个单元均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四个方面。虚拟单元互相独立、互不干扰,可以模拟看病的环境,完成病史的采集、体征记录、心电图阅读,开具化验单及结果回报,并就此完成病历的书写、做出初步诊断。还可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能经常行训练各种诊疗方法,如心肺复苏术、各种穿刺术、助产术等,这种真实感的实验室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显著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效果。临床仿真实验室不仅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还可以面向全校开放,进行课外各相关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及大学生科协、社团等各项科学创新活动;还可以面向各医疗机构开放,承担全国职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技能培训考核、全科医生技能培训考核的任务,集教学、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4.3建立社区门诊


  对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转岗培训,主要在社区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发挥好全科医生的作用,有利于充分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社区门诊在服务社区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课间见习需要。


  2.5改革考试内容及方式


  2.5.1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求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医疗卫生单位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我校制定临床技能过站考核制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医院实习前,要通6站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到医院实习;实习结束回校后,要进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毕业。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技能考核的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技能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笔试等考核方法,采取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核、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口试、操作、答辩和现场测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2.5.2毕业考试方法改革


  考试采用OSCE:第一步:收集资料,即问诊和体格检查,包括问诊技巧、职业态度、医患交流技能;第二步:病案分析,即诊断技能,提出治疗方案;第三步:辅助检查结果判读站。第四步:内外科、妇产科操作技能;第五步:模拟急救。


  3职业素质教育


  3.1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计划


  采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提升、医学人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结合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培养大量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医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2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我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已多年,每年有很多遇到困难的学生都能和心理咨询老师沟通,同时还发挥学生辅导员、团支部、学生会作用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教育。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心理教育、校园广播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心理调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感到学习单调抽象、枯燥乏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后,改变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传统教学方法,从社会需要的客观实际出发,将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2],把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临床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为医学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作者:张丽卓,本文来自《中国临床医学》杂志

上一篇:皮肤性病学的临床研究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临床医生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