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临床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事件回顾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9 04:08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事件,找到有效的职业暴露管理切入点,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方法分析2011~2015年发生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内职业暴露事件中暴露人员的履职信息、生物安全理论培训记录和职业暴露事件经过记录,找出趋势性规律并进行职业暴露原因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室近5年职业暴露人员共计24人,工龄≤5年的占95.8%,其中在第1年内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占66.7%。初级职称及以下员工占100.0%,其中实习学生占45.8%。实验室内职业暴露发生概率与工作人员累计接受职业暴露理论授课培训的次数没有相关性。职业暴露类型中锐器伤占79.2%;接触锐器工作岗位(包括采血岗、血气分析岗和血培养转种岗)发生职业暴露概率约是其他岗位的1.67倍。结论实验室内低年资员工和实习学生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风险教育和职业暴露理论培训对其预防职业暴露效果不佳。通过实验室内现场实际安全操作示范培训、实验操作流程风险环节认识学习和考核,可能是降低实验室职业暴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回顾分析;安全管理;现场培训


  [中图分类号]R8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8)01(b)-0043-04


  臨床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对预防实验室人员感染病原体及确保员工和其接触人员和社会环境的安全十分必要。目前,从《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1]到《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均针对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制订了相关标准和要求。实验室管理层通过对上述标准和要求的解读,主要采取实施理论授课和制订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等手段,期望提高员工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医学实验室内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职业暴露事件发生[3],为员工、其家属及社会带来不确定的生物安全隐患[4]。另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报告可知,当前艾滋病性病防治形式不容乐观[5],由此造成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职业暴露事件的可能性将越来越高。上述事实说明,目前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的有效性急需提高。为找到更有效的措施或方法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本研究对实验室内近5年全部职业暴露事件进行细致分析,期望找到实验室内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1~2015年发生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内对职业暴露事件中暴露人员的履职信息、生物安全理论培训记录和职业暴露事件经过记录。


  1.2方法


  1.2.1职业暴露人员履职信息分析其年龄、性别、学历、专业、工龄、职称在职业暴露事件中的规律性特点。


  1.2.2生物安全理论培训记录对临床医学实验室近5年内参加职业暴露理论授课培训的人员记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验室内职业暴露人员与其接受职业暴露理论授课培训累计次数的相关性。


  1.2.3职业暴露经过记录对工作岗位、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发生类型和事件发生时正在进行的实验操作等分项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其中趋势性规律。


  2结果


  2.1实验室内职业人员履职信息暴露比较


  对近5年实验室内职业暴露事件记录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现:5年内实验内共计发生职业暴露事件24例。职业暴露人员普遍呈现年轻、工作年限短、職称低的共同特点。其中,<20岁3人,20~30岁17人,>30岁4人。初级职称以下或无职称人员17人(70.8%),初级职称7人(29.2%)。见表1。


  2.2职业暴露人员中医学检验实习学生占比情况比较


  24例职业暴露事件中,医学检验实习学生11人(45.8%),实验室内工作人员13人(54.2%)。


  2.3不同理论培训次数下职业暴露人数比较


  通过比较发现发生职业暴露人员与其接受理论培训次数关联不大。见表2。


  2.4职业暴露地点和工作岗位统计


  对24名职业暴露人员暴露地点和工作岗位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临床急诊实验室是职业暴露高发地点,职业暴露11人。临床实验室内职业暴露高发岗位依次为采血岗位、血气分析岗位、清洁岗位。见图1~2。


  2.5职业暴露事件发生时具体实验操作环节


  对24名职业暴露类型和人员暴露时正在做的实验活动进行分析,发现锐器伤是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主要原因,占79.0%;其中采血后丢弃针头的动作和血气分析检测前样本混匀的动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动作,在所有职业暴露原因中占比分别为34.0%和25.0%。见图3。


  2.6职业暴露实验室内高发时段


  对24名人员职业暴露时间的统计发现,每年第二、三季度通常是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高发时段,呈周期性变化。见图4。


  3讨论


  临床医学实验室因其职业特点尽管在工作中普遍采取了标准预防措施,但因工作中必须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培养物和在工作中使用锐器,使得实验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似乎无法完全避免[6-11]。本研究通过对24名职业暴露事件的回顾分析发现,医学实验室职业暴露发生率完全有可能控制其在极低水平[12]。


  目前,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举措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和硬件防护设施的建设,以及定期或不定期的理论安全培训,然而这些工作并未将实验室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控制在满意的水平之内[13-15]。这些传统的安全管理措施为何不能达到预期的职业暴露安全管理效果,是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效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依据本文结果,临床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人群主要为低年资员工和实习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年资员工几乎没有在高风险实验操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这说明职业暴露的发生与实验室人员是否从事高风险实验操作无直接关系[16-17]。通过观察实验室年轻员工和实习同学的日常实验操作发现,低年资员工和实习学生均能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预防制度,说明其具有安全意识。然而,上述人员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实验活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隐患的风险环节识别能力较差和实验操作不规范,这将导致发生职业暴露的概率显著增加[18]。


  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实验室应该对效果有限、单一的课堂安全理论培训方式进行改进,在理论培训基础上增加职业暴露高发地点和岗位的现场实际安全操作培训和考核。通过针对性现场培训和考核,并及时发现和纠正低年资员工和实习同学不规范或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动作,有效地消除职业暴露风险隐患因素[19]。此外,现场培训考核过程也将有助于上述高风险人员了解和熟悉实验操作过程中隐含的风险环节,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上述改进措施的实施,可能是医学实验室提高职业暴露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之一[20]。


  作者:杨悦林等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在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感染中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教学日”工作制度对临床医学青年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