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医学科普:让大众了解医学、理解医学

发布时间:2023-12-07 08:12

  上古时代,巫医同源,让医学从诞生之初,就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伴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更是一门令普通人“雾里看花”的高深学问。传统意义上的医学科普,强调的是将某一特定的医学常识、经验或技术,通过专业人员之手,单方面传递给普通民众。为提高健康传播的效果,科普作品的形式宜生动,内容宜浅显易懂,易于为普通人所接受。武汉协和医院的老一辈医学专家,如著名医学家管汉屏教授、于光元教授、朱通伯教授等,都曾撰写过相关学科的科普文章,受到群众们的欢迎。新一代的医学工作者,更是把科普看作自己的社会责任。比如我院皮肤科的冯爱平教授,就是一名“金牌科普医生”,他多年来热衷于皮肤病防治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主编了畅销书籍《皮肤科医生答病人问》,并在全国众多报刊上发表了500余篇科普文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医学科普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好的科普,不再仅仅是单方面将医学知识传递给受众,更强调大众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医务人员在撰写科普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受众的需求、文化层次与理解能力,回应受众的反馈,而这恰恰是公众理解医学的核心。信息时代的便利为医学科普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应用微博、微信、APP等工具,科普作者可以与读者建立起稳固的双向联系。作者每发表一篇医学科普作品,就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受众的反馈,并从中获得新的写作素材。


  让大众理解医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解医学常识、技术和经验,更应该让其理解医学的精神、实质,以及医学的局限性。不理解医学的精神与实质,就谈不上尊重医学和尊重医生;不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就无法理解治疗愿景与实际疗效之间的落差,从而埋下医患冲突的隐患。


  在这方面,施一公院士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身为国际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他的学术成就令人瞩目,但他在一次科学论坛上的发言,却以《生命科学的认知极限》为题。他从人类饱受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折磨开始,讲述了人类如何通过医学来接受生命挑战。一代代科学家穷尽心血的探索,并不能保证研究的尽善尽美。医学科学的进步总是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在某些领域甚至长期迟滞不前。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它的困扰,但我们至今不知道其病因,更谈不上根治。由此出发,他谈到了生命之谜与人类认知的局限。在他看来,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仍然像“盲人摸象”,不知道摸的是象的后背、尾巴,还是耳朵,这就是认知的局限,我同意他的看法。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医学研究就是在认知局限的藩篱下,人类对生命之谜的不懈追问与探索。这是医学的无奈之处,也是它充满魅力的所在。


  彭义香: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医师协会科学科普分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临床医学生专业培养和管理工作,在医院综合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医学科普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本文来自《中国交通医学》杂志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脾胃证本质研究与营养支持疗法

下一篇:关于伤残抚恤管理的有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