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系列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12-06 08:52

  摘要:随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医学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滨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系列活动式教学方法,实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基础医学;活动式教学;医学教育;


  作者简介:栾希英。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材。在2002年我国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指出本科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为各医学院校制订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为此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成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备受关注,尤其是PBL、CBL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被广泛采纳。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鉴于此,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科研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了以课程为核心的系列活动式教学方法改革,旨在探索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辅助教学方法。


  1活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特征


  活动式教学的思想基础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实践观。在教学中重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通过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其目标是“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包括学生对社会、自然、他人、自己及科学认识的过程中养成的诸多情感目标;强调以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及综合性的外部操作技能为主线的训练,以加强内、外技能的有机联系,促进内部技能发展的技能目标;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知识、发展高级智慧的认知目标。活动式教学的内涵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以“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建立自主学习模式;设置具有问题性、策略性、情感性和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强调知识学习以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对概念、原理的学习追求与教材相一致,同时注重学生形象思维、演绎思维及直觉思维的培养。


  2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推广价值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使医学本科毕业生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求本科临床医学毕业生不但要具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而且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环境中不断更新知识、提升医学业务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同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由此可见,如何改革基础医学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尤为重要。


  活动式教学的主要教育学基础是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自我教育理论,侧重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认识和自我学习与发展。目前,多数医学院校的基础医学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于学生情感能力、思维能力及技能培养存在着诸多弊端,远不能达到医学生培养标准要求。而活动式教学首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以通过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和操作共同参与,是理论和实际结合、想象与运用结合的过程,能够促进医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临床病例的综合处理能力的培养。其次,活动式教学通过课上课下的组织与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可实现对其临床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最后,开展活动式教学是培养教师的良好途径之一,通过活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可以促进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设计,更加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更好地实现医学生培养目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3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设计原则


  依据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基础医学教学应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开展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其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因此,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活动式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兴趣性原则: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要考虑到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又要注重各门课程知识的衔接性及与临床课程学习的关联性。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必须在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基础上,突显每个教学活动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对医学的浓厚兴趣。


  贯通性原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整体设计,使其贯通于整个基础医学教学过程。因此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不同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多方位综合培养。


  探究性原则: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是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在其日后从医生涯中居重要地位。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中我们提倡通过启发式或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活动式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通过主题设计,让学生积极调研、敢于质疑,经过分析凝练提出科学问题,通过设计方案解决科学问题,进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和创新能力的自我提升[2]。


  可评价原则:教学评价是实施活动式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评价,不仅能随时纠正活动进行中的偏差、完善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评价可激励学生、增加动力。评价应该以活动的主题性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包括教学活动的目的意义、教学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4活动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组织实施及效果


  滨州医学院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的育人理念,打造了“作风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毕业生品牌。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教育的规范化、国际化进程,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尤其是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开展的系列活动式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3,4,5]。


  4.1完善活动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研究改革的先导作用,突破原有“理论讲授-实验验证-模仿应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尝试了系列活动式教学方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将基础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合理组合,成立了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模块教学团队,加强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保障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打通,成功获批了山东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教学科研共享平台的建设强化活动教学实施中实验条件的保障功能。


  4.2基础医学活动式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特点及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开展了以下系列活动式教学。


  ①在大学一年级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中,开展学生学习技能拓展讲课比赛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选课程内容进行自学,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阅读课本及查阅相关资料,凝练主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作PPT,进行讲解报告,经过多轮选拔比赛最后进行决赛。该活动的开展旨在实现学生对医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②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提倡学生早科研,将生理学课堂延伸到学科研究室、图书馆、实验室和网络信息库等,在二年级开展了“走进科学、开拓创新”生理学读书报告会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基础医学知识出发寻找兴趣点、组成读书小组、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凝练科学问题及制作PPT汇报读书成果等环节,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


  ③针对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该活动教学从以考查学生对标本的实际辨认能力为主的命题考试开始,逐步拓展为以考查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为主,由学生自组团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进行人体解剖学大体标本制作,注重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培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基础与临床教学内容的融合,强调了临床应用能力的拓展,使学生尽早建立临床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


  ④在学习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同时,开展病理学知识大奖赛,依据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大奖赛分单选题、多选题、抢答题、临床情景剧等环节,分预赛和决赛两部分。集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为一体,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相关知识,初步理解疾病的产生及其机制;通过情景剧的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


  ⑤以学生创新性实验技能和科研思维培养为主线,在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生理学读书报告会的结果,开展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报告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凝练科学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科学问题,最后以论文形式呈现。比赛中,各选手通过PPT演示,对设计的实验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工作基础、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质疑,答辩。最终选出部分优秀实验设计融入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实施。


  4.3系列活动式教学的实施效果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这一主题,近三年来我们整体设计,以系列活动式教学为载体,对学生坚持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贯通式培养,在教和学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首先,通过学生学习技能拓展之讲课比赛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对医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强化对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对部分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所熟悉。其次,通过临床应用解剖学技能大赛和病理学知识大赛,在加强基础与临床融合,深化“早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的同时,实现了在医学生早期学习阶段职业素养、临床思维、团队协作、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全面培养。最后,通过生理学读书报告会和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设计大赛,使学生集知识点、兴趣点、探究点于一体,初步领悟了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除了科研意识的培养,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


  自开展系列活动式教学以来,学生制作的解剖标本有近百件用于实验教学示教,获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400余人,参与教师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工作200余人;撰写读书报告及实验设计报告500余份,发表科研论文8篇;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硕士研究生录取率稳步提升,总受益学生数达3000余人。


  5开展活动式教学的思考


  活动式教学始终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期间日臻完善,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临床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在实施活动式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有待改进的方面。


  学生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尤其是对升学率的过分追求,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意识较差,从而影响到活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因此,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应更加强化转变教育理念、拓展学生能力培养。


  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拓展业务素质。活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切实从医学生培养目标出发,整体设计每次教学活动,做到“教”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发现、主动参与、亲自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活动式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多方努力、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尤其是系统而科学的教学研究及对学生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来自《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上一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双一流”课程建设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