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率失常患者中的循证护理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7:42


第1篇: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运用效果

 

心率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一种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据统计,约有75%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当合并严重心率失常时,至死率高且预后不良,是成人心脏猝死的首要原因。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所以临床治疗中一定要采取科学规范的护理来提高医学治疗效果。询证护理是遵循证据的科学护理,是从经验走向科学性的护理方法。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运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一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为(62.5±4.9)岁,病程3~24h,平均病程为(12.4士3.6)h;观察组中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年龄53~73岁,平均年龄为(63.2±5.3)岁,病程4~25h,平均病程为(12.5±3.8)h。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尽量保持卧床休息,并且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治疗;②病情监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尤其是24h心电监护。③并发症护理。治疗期间,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对休克进行控制,避免出现并发症。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循证护理,医护人员联合起来,在患者具体病症及个人身体、经济条件基础上,设计一个优化的护理方案,并在护理中详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相应的症状,同时在观察中认真总结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查询文献以及以往成功的护理经验,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文献的有效性以及可行性、可靠性。最后结合患者病情、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具体分。在此基础上,护士应当每天记录护理内容及效果,建立一个完善的患者档案,进行归档整理,为循证护理提供详实的资料。具体包括:①病情监测。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1~2h,是出现心律失常的高发期,尤其是发病后24h内比较常见3。所以,治疗期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进一步加强护理和巡视,尤其是关注患者的血压、脉搏以及心跳等变化。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持续性心电监护,由专人进行护理,保证监护仪波形清晰,每30分钟记录1次心率、意识、血压等。如果患者为复杂的心律失常,可以冻结心电波形,对典型波形进行分析,以确认患者病情。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准备好抢救所需药品及器械,监护电极贴放位置要避开电复律部位,注意观察监护导联有无脱落旦发现心律失常的先兆症状时,护理人员应该立刻上报医生,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尽量降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②心理干预措施。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意识是清醒的,由于该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等特点,患者因为担心自身病情,往往容易产生极度紧张、烦躁不安、焦虑以及恐惧等负面心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对此,循证护理应当强化其心理护理的力度。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耐心给患者讲解治疗方法、目的、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应当从如下三方面做起:一是学会与患者有效沟通,在此基础上,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及时了解患者心理所需,提前做好准备。二是视线转移法,当患者心理不适时,护士可以采取户外活动、看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转移患者对自己情绪的关注,进而可以降低焦虑、抑郁的情绪。三是邀请成功治疗的患者与病房病人交流,这样可以从患者的角度上,安抚患者的心理情绪,同时可以交流预防疾病的经验知识等。③病房护理。要定时对病房进行打扫,打开房间内的窗户,使病房内的空气保持流通,同时控制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好病房内的光线。此外,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每天的探病人数和探病时间进行控制,使病房内尽量保持安静,避免声、光、电、情绪波动等各种刺激,尽量给患者营造一个干净、安静、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使患者可以更好地休息。④控制饮食。因患者心功能下降且长期的绝对卧床休息,会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患者极易出现便秘。在循证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进行饮食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合理搭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要求低盐、低胆固醇、易消化、产气少、合适量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半流质饮食。患者应该做到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荷,严禁食用烟、酒、辛辣的、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出现便秘的患者可以适当的使用润肠通便的药物,单纯的对肠壁进行润滑,如甘油或者液状石蜡等;如便秘严重可在带好手套的情况下用手抠出粪便,甚至可以采用在心电监护下舌下含服异山梨酯10rag的方法。⑤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法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危害、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了解。认真做好出院指导是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应鼓励冠心病病人改变生活方式:戒烟、低脂饮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足够休息和睡眠、避免精神紧张。旨再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出院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劳逸结合,并且叮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治疗期间,不能擅自更改药物用量和种类,树立患者‘‘宁少一顿饭,不忘一次药”观念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从而确保治疗效果。1个月复诊,有病情变化随诊。


1.3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分级、平均住院、卧床时间、以及住院费用进行观察,同时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认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和心率失常发生率对比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和心率失常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卧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的平均卧床、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35例满意,14例基本满意,1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98%;而对照组25例满意,15例基本满意,10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并且有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h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约为50%左右H,所以科学、规范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尤为重要。所谓循证护理,主要指的是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从入院到出院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从而确保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护理模式5。由于该护理模式可以显着降低医疗费用,并且出现心率失常的机率较低,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明显、心率失常发生率低,并且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效果显着。


综上所述,临床上将循证护理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不仅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在指导工作的同时,还为护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大大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减轻医院处理医患纠纷的成本支出负担,非常值得临床各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罗菲菲(江西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九江332000))


第2篇:心率失常病症中的护理措施


通常来讲SCA病症是现今临床中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病症,该种病症严重威胁到了患者的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而一旦患者出现该种SCA病症就需要给于其较为有效及时的相关抢救措施以及护理措施。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5年3月之间患有SCA病症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同时选取2015年4月到2015年7月之间患有SCA病症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45例SCA病症患者中有28例女性患者以及27例男性患者,该组所有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了33岁到46岁之间。其中存在阻塞性房室传导状况患者为40例,其他5例患者则存在室上速传导阻滞状况庄观察组45例SCA病症患者中有26例女性患者以及29例男性患者,该组所有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了35岁到45岁之间。其中存在阻塞性房室传导状况患者为38例,其他7例患者则存在室上速传导阻滞状况。两组患者在实际患病年龄等方面具有较小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抢救护理资料的全面分析,对SCA病症的护理流程以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等进行重新研究,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抢救护理制度并将其实际应用在观察组中。实际抢救护理操作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于静脉相关药物的实际注射或者是对患者进行电复律操作。


1.2.2相关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时时心电监测以及观察,进而保障患者身体良好循环。


1.2.3医护人员对患者呼吸道中存在的相关分泌物给于及时有效的清理进而保障患者呼吸的实际顺畅性。


1.2.4给予患者进行静脉通道的实际建立。


1.2.5医护人员给于患者心理方面的良好指导,尊重理解患者并且与患者建立较好的病症沟通关系,此外最大化的满足患者的实际治疗需求。


1.2.6对患者急性相应管道标识的实际建立同时保证其良好的固定性,对患者管道的实际通畅状况给予严格的观察。


1.2.7医护人员对患者给予基础护理如会阴以及皮肤和体位、口腔方面的有效实施,最大化的保障患者治疗的舒适性同时对相关并发症给予有效避免。


1.3效果评价


本研究涉及到的效果评价主要是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实际恢复状况,其二是患者抢救实际成功状况和治疗后实际生活质量。


1.4统计


利用计算机SPSS12.0对两组SCA病症患者实际抢救实际成功状况和治疗后实际生活质量等数据进行有效严格统计分析。


2结果


2.1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状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从心率恢复以及自主呼吸和相应的自主循环方面对比来看,观察组效果更为明显。


2.2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状况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例数为44例,能够进行正常性的肢体活动为32例患者,能够进行正常意识活动患者则为38例。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实际例数为32例,能够进行正常性的肢体活动为13例患者,能够进行正常意识活动患者则为12例[8一1'两组患者统计数据对比差异较大。


3讨论


综上分析可知相较于对照组来讲观察组的SCA病症患者正常心率的实际恢复时间和抢救成功实际例数以及治疗后实际生活质量等状况较好。两组患者相关统计数据具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对比。对于患有SCA病症的患者来讲及时对以往抢救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加强后续抢救护理方式能够较好的提高抢救实际成功率时也能最大化的提高患者治疗之后的康复率。


作者:李娜(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门诊,新疆阿克苏)

上一篇:心脑血管中常规护理的干预论文(共2篇)

下一篇: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护理医学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