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周围性面瘫中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1:49


第1篇:周围性面瘫中针灸治疗的护理干预研究


周围性面瘫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其不仅对病人的生理上造成一定的痛苦,而且对病人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压力,从而形成不良的情绪体验。除外治疗对病人疾病的影响,护理对病人疾病的康复及心理均有较强的干预效果。本文就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84例周围性面瘫病人为研宄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39.2±5.6)岁。病程1.0~32.5d,平均病程(12.5±3.1)d。病变部位:左侧34例,右侧50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治疗等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病人均采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以针刺双侧风池穴后施温针灸,取穴双侧足三里及曲池,根据病人疾病的情况可分别取阳白、翳风、人中等穴位进行施针治疗。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给予病人治疗配合、饮食、眼部、口腔及按摩等多方面的护理,即根据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配合性护理。


1.2.2观察组(1)心理疏导。对每位病人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病人讲解相应的治疗目的及程序方法,以缓解病人的恐惧情绪。(2)针对病人的性格及疾病等给予综合评估,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此类病人因为容貌及面部功能的改变,心理压力表现较为明显,此时其心理较为脆弱,更加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及疏导,应将心理疏导的程序融合于平时的护理操作中,使病人在细节中感受到关怀,提高了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的同时,达到了预期的最佳的治疗护理效果。(4)对针灸过程中病人的疑问给予充分解答,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制定及实施,使整个治疗过程更为顺利有序,对于病人的疾病改善情况给予充分密切的监测,针对监测到的情况随时调整护理程序及细节,使其护理程序形成良性循环。


1.3评价标准(1)治疗效果。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恢复和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将病人分为痊愈、有效和无效三个层次,其中痊愈为面部功能及外观、感觉均恢复正常,有效为面部功能及外观、感觉均较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为面部功能及外观、感觉均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2。(2)治疗依从性。由所有医务人员共同评估,分为较佳、一般及较差。(3)Portmann评分33。通过评估病人的抬眉、闭眼、鼓腮、撅嘴、示齿、张大鼻孔等6个项目来对病人的疾病状况进行评估,总分满分为0~20分,分值越高表明这个项目的状态越好。均以7分为阳性分界分值,两者均为包含14个评估题目的评估量表,分值越低表明其焦虑、抑郁状态越轻,反之表明越重。


1.4评价指标将两组病人的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依从性、病人满意率,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Portmann评分、HAMA、HAMD评分进行统计及比较。


1.5统计学处理将所得数据采用软件包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资料间不同时间点的mann、HAMA、HAMD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


2讨论


周围性面瘫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d内达高峰,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因其发病急骤不仅仅给病人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对病人的心理也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本病的治疗除疾病的治疗外,病人的心理疏导也应引起重视。周围性面瘫早期治疗的目的在于设法恢复神经的功能,中西医方法较多,主要为针灸、减压术、神经吻合术、神经移植或神经交叉吻合术和神经搭桥术等。周围性麻痹的后期治疗,目的在于设法纠正畸形和改善功能。温针灸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而本病的治疗过程中除外治疗方案的选择对疾病的影响外,护理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护理对于此类发病急骤的病人的心理疏导效果较为明显,其可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给予病人相应的护理观察评估及护理程序的调节,给予病人相应问题的观察及解决。


本文中我们就护理干预对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进行观察,发现其在改善病人的总有效率、痊愈时间、治疗依从性及Portmann、HAMA、HAMD评分方面均优势明显,肯定了其在本病护理中的综合疗效的同时,病人满意率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肯定了其在病人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推广效果。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显着改善温针灸治疗效果,可在此类病人中推广应用。


作者:石冬菊


第2篇: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针对性护理干预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Bell麻痹或者面神经炎,是由于面神经出现了非特异性的炎症而造成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瘫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都可发病,且大部分患者为一侧发病,双侧发病的患者很少。患者如果能够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能够在短期内得到良好恢复。目前针灸治疗已经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且操作方便、副作用少,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能够进一步保证针灸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对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了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一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单盲、平行对照设计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36.52±10.49)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34.14±5.73)h;43例患者为单侧发病,2例患者为双侧发病;25例患者为左侧面瘫,20例患者为右侧面瘫。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97±10.48)岁;病程3h~2个月,平均病程(34.02士5.69)h;42例患者为单侧发病,3例患者为双侧发病;26例患者为左侧面瘫,19例患者为右侧面瘫。临床表现均存在口歪眼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睑裂扩大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患侧头痛或耳部压痛。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穴位包括阳白穴、四白穴、鱼腰穴、水沟穴、地仓穴、承浆穴、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翳风穴、足三里穴。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则进行针灸治疗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1.3针对性护理干预


1.3.1心理护理:由于周围性面瘫起病急、病势发展快,会对患者的容貌造成影响,因此大部分的患者都存在巨大的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解释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治疗方式、预后,及时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针灸治疗的配合度。另一方面,针灸治疗的疗程较长,患者病情各有区别,因此疗程也不一致,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了解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治疗的效果。


1.3.2针灸治疗: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时通常使用疏密波,该波型动力作用大,而且具有较强的兴奋效应,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消除炎性水肿,并改善组织营养。在治疗中,第1周不对患者进行电针刺激,防止刺激过度加重患者病情;第2周开始加入电针刺激,并在症状基本消失后将刺激逐渐减轻,否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面肌痉挛。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帮助患者疏通经络、祛风散寒,并改善患者面部的神经营养,恢复患者面肌的活动功能。


1.3.3健康宣教:由于春季和冬季的气候变化较大,着凉受寒患者居多,因此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也较高。护理人员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出门最好戴上口罩,并使用热水刷牙和洗脸。平时用手对瘫痪面部进行轻柔按摩,从而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注意饮食的清淡和营养,最好少吃或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和生冷食物,从而促进康复。


1.4评价指标


统计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治愈时间,并与观察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痊愈:患者的面部表情及功能均正常,面部运动时肌肉对称无异常;有效:患者面部静态时无异常,但是运动时面部肌肉无法维持对称,且无法完全闭目;无效:患者的面部肌肉在静态和运动时均存在异常。


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估标准为:共6个项目,包括了皱眉、动鼻翼、闭眼、吹口哨、鼓腮、微笑,每个项目总分3分,其中3分表示与健侧基本相同,2分表示面部运动功能减弱,1分表示稍有自主运动,0分表示无自主运动,一共为18分。安静印象分2分,其中2分表示优,1分表示良,0分表示差。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总分为2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恢复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将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以及卡方进行数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的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目前周围性面瘫已成为临床上多发病和常见病症,患者通常由于受寒或感染巨细胞病毒、流行性腮腺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抑或是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导致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出现痉挛,因此使面神经出现了水肿和缺血8。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口眼歪斜、无法闭眼、抬眉和鼓嘴等,给患者造成极大困扰。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对面部经络造成侵袭,从而导致患者的气血不和、经气流行失常、纵缓不收。相关研究&3报道,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起居护理能够对周围性面瘫的预防和治疗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观察组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了针对性护理,经对比分析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周围性面瘫简易评分表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值得注意的是,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了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疲懒言等情况,提示可能出现了晕针症状,这时应立即停止针灸治疗,并将患者移至通风处,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而在远红外线治疗仪的治疗中应使用纱布遮住患者的眼睛,防止红外线对患者眼睛的直射造成损害&5-16。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患者的负面情绪能够得到显着缓解和消除,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对治疗充满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和配合度。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的、充分的回答患者的疑问,并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见性的处理,从而保证治疗和护理的有序性、有效性。与此同时,给予患者情况严密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程序及方案进行针对性调整,进而保证护理服务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在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着保证综合疗效,迅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漪(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八病区,江苏常州,213000)

上一篇:门诊输液室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下一篇:慢性支气管炎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