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04 09:26

摘 要: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要求与师资学科背景、学生成绩核定与部门协调、教师教学负担与个人成长等矛盾。将集中讲授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合理分配师资;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强化组织和协调,形成“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的长效机制,是破解这些难题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思考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形势与政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任中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之所以如此受到中宣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敏锐、善于思考、关心和关注国家大事、喜欢了解时事动态、热衷追踪事件原委的特点,对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及政策措施,以及对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进行及时的、准确的梳理和分析,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信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同学们及时了解时事和关心时政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但是,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内容庞杂、观点各异、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承担了甄别真伪、系统梳理,正确引导、准确地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任务。鉴于此,加强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对于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的时效性,显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内容、学时要求、成绩考核以及组织管理的特殊性,自《通知》发布以来,各高校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惑,如何正视对这些问题进而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根据《通知》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数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根据这一要求,如果大学4年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线,本科4年期间的学习课时数应该达到64学时,计2个学分。但是,课程教学持续时间长,组织和管理难度大,学生成绩管理也面临诸多困难。具体表现在:
      (一)教学内容要求与师资学科背景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校扩招,一般高校学生总数动辄上万,多则数万。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120余所高校,目前在校大学生共109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求4年不断线,意味着各高校每学期要对上万名或数万名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以及建立成绩档案的工作,不仅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且师资缺乏是首先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通知》要求建立专兼职的教学队伍,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都需要承担一定量的“形势与政策”教学任务。然而,一方面,由于“形势与政策”要讲授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生等诸多内容,涵盖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形势变化快,领域庞杂,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了解一些重大事件的原委,又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准确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特别是当一些重大专题专题牵涉一些较为专、深的学科背景知识时(如金融危机、外交国防、国际政治等),面对着知识积累不够和需要透彻分析问题的两难,一些教师往往会产生顾虑,勉强走上讲台,也只能蜻蜓点水,深度不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以及让学生满意。另一方面,通过外请专家,建立高校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虽然能解决一部分师资问题,但是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一个难题。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形势报告会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听课,对时间、场地、人数的有一定的要求。而外请领导或专家授课时间往往难以事先确定,而且组织哪些院系的学生听课,哪个部门组织,能不能做到学生全员受教育等,既对高校教务部门教学计划与安排的形成挑战,也对习惯于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学计划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学生成绩核定与部门协调组织之间的矛盾
      《通知》要求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管理,实行学年考核制,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程总成绩为各学年考核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考核工作有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然而,这种安排显然需要高校各部门协调才能完成。笔者年前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在与来自全国各高校从事这门课教学的同行座谈时了解到,目前这门课在各高校的具体承担单位不太一致,有的在党委宣传部下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具体组织和承担本门课教学工作;大部分高校将这门课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社科部)。无论哪个单位承担,根据《通知》有关成绩建档和考核的要求,这门课都需要教务部门、课程承担单位以及各个院系协调处理,因为涉及到全校每一名学生在每一个学年的成绩统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固定教师、固定学期、教学一次完成,学分一次核定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学生成绩核定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多,单靠课程承担单位为数不多的专任教师给动辄上万或数万名学生在每学年核定课业成绩,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组织和协调高校各单位,发挥积极他们的积极性成为课程成绩核定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学时要求与选题取舍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形势与政策”没有统一的教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四门课有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统一编订的教材和成熟的课程体系相比,“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常讲常新”,问题领域广泛,选题不固定。选题多根据教育部依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署于每年与春秋两季编印并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确定并组织教学。一方面,教学要点从编印到下发到各高校往往具有滞后性 ,教务部门以及各承担课程的教学单位编制教学计划往往在上学期期末就下发给各单位。简言之,在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很难等教学要点下发后再组织安排教学。此外,教学要点印发后,教师还有个备课和熟悉的过程。这样,“形势与政策”教学往往很难做到针对重大事件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教学的时效性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按照《通知》精神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每学期16学时,按每次课3学时计,大概讲授5个专题。然而每次印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内容丰富,涉及问题领域多,如何在选题上进行取舍上是个问题,因为师资的不足,造成一些高校在安排授课选题时往往根据教师学科背景或熟悉程度取舍,显然与《通知》精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四)教师教学负担与个人成长之间的矛盾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教师往往花费很多精力学习或查找资料才能形成成熟的教案。但是,教案准备和课件制作又往往是一次性的。由于频繁在不同题材和问题领域里转换,不容易形成某一领域的系统和专门研究,很难出较高层次的研究成果,这些对教师个人成长显然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强调科研成果、科研课题的形势下,教师在职称评定方面有很大压力,往往不愿意在课程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造成部分教师熟悉的多讲,不熟悉的少讲;容易的多讲,难度大的少讲的局面。单单靠“合理计算专兼职教学工作量”很难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换言之,“形势与政策”讲授内容的广博与庞杂与高校教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之间的矛盾,使教师的研究领域与教学内容出现错位,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且频繁地熟悉不同的新的问题领域,“常讲常新”与科研对教师的“专与深”要求两者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投入的欲望和动力。至于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师,因各有任务和职责,除了完成思政系列职称评定上的为数不多的课时任务要求外,因缺乏有力的杠杆和约束,单靠行政要求也很难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更多精力服务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教学之中。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特别是政策的引导,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深化和推进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思考
      深入研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不断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的领导和协调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课程依托单位,依据《通知》精神,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破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的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采取集中讲授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破解教学难题
      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问题,灵活采取集中授课与形势报告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破解教学难题。包括集中授课18学时,计1个学分,在大一阶段组织实施,对全校新生进行统一教学,课程结束后按照1学分考试核定学生成绩。讲授内容参照《时事报告》和中宣部下发教学要点中内容的相关议题,特别以那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重大议题,如当前国际国内局势、两岸关系、全球经济危机、科学发展观、民生建设、民族团结教育等进行系统专门讲解。另外,每学期由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组织举办专题报告会,定期聘请校外领导或专家对国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及时跟进讲解,如对奥运、中东北非政局、两会精神、纪念建党90周年、中非黄岩岛事件、喜迎十八大专题讲座等。各学院组织学生听报告会,学生听报告后写出心得由辅导员按照1学分核定成绩。此外,学工部、宣传部还组织学生举办“导航杯”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补充,确保学生四年在校期间能不间断的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做到重大事件及时宣讲,重大议题系统解读,既化解学生成绩核定的问题,又达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不断线,常年受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其次,合理分配师资,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
      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师资的配备和培养是关键。为充实教师队伍,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课程的承担单位,一方面积极引进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调动全院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将相关议题依据教师的学科背景进行分类,举办专题讲座,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熟悉内容主讲一讲或两讲,轮流授课,既有效地化解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教师从事科研、特别是对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节省了备课和准备的精力和时间。简而言之,每年根据度发生的重大问题和教学要点要求,选出讲授议题并进行分类,由对议题熟悉或相对熟悉的教师充实教案,准备授课内容的办法,既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频繁在各种议题上疲于备课准备、节省时间,又能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几年的试行,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最后,强化组织和协调,形成“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鉴于《通知》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要跨越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学生成绩核定复杂且牵涉高校部门众多的现实,课程的组织和协调至关重要。为加强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我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和教学工作。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务处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各部门配合联动的分工方式,既统一领导又分工协作,做到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协调联动。针对每学年重大议题和重大事件,不同形式的教育教学各有侧重,教学活动形势多样,为高校青年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途径与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透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新视角和途径

下一篇:王阳明三教之判中的五个向度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