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新世纪的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22 10:52

两德统一以后,马克思主义在德国的研究日渐衰退,但并未完全停滞。德国马克思主义者依然在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新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呈现出几个新的特点:一是自我批评与创新;二是整体全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三是从广义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关注现实问题;四是需要进一步建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念。
  一、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
  重新塑造马克思理论形象、理论实质、理论轮廓,是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重新界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还是反意识形态的问题。多数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定义为“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因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反意识形态。尽管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部存在某些分歧,但多数学者都赞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应该抛弃“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和“复数的马克思主义”概念。这并非说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味肯定,而是他们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在德国遭受到的危机,从而意识到必须对异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意味着解构被批判对象的错误,而且意味着对其真理要素的加工。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后现代话语对“怀疑价值”的维护并没有什么不同。况且,马克思主义并非一个没有矛盾的理论体系,它是未完成的、不成熟的。在马克思的诸多思想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在尚未明确马克思的著作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情况下,最好是再后退一步,以重新阐释、建构马克思阐发的资本主义批判的某些细节。
  二、彰显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生命力
  德佩指出,阶级理论研究在德国社会学研究中出现了阶级分析理论的亏空。在德国社会学中,阶级理论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基础的阶级分析方法伴随着阶级冲突和矛盾的加剧而出现,研究左派讨论的主题是无产者回归与无产阶级状况、阶级结构与阶级意识、阶级与性别关系的问题。
  2006年9月,“德国阶级研究”项目组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在工业革命以后工人阶级内部变化对阶级理论研究的影响,以及阶级与阶级意识的形成问题。泽普曼指出,工人阶级是否是不断变化的主体是阶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工薪阶层在社会结构转型期不断分化,从而导致再无产阶级化和去身份化。
  德国社会在两极分化的驱使下形成了新的阶级--下层阶级,阶级分析的内容也转为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意识的结构和矛盾形式,从而探索出阶级斗争的方式和形式的变化,尤其是“对现实权力形式与依赖性进行分析,对社会不平等原因及其特权动力学进行阐释,对统治阵营与霸权关系掩饰下的社会关系进行揭露”。要彰显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与社会结构分析、社会不平等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三、新自由主义、新帝国主义批判
  20世纪90年代,社会抗议运动和批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了新自由主义的承诺危机和深刻的内部矛盾,德国也不例外。德国社会民主党已经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倾向,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种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本积累和剥夺,“剥夺财产经济学”正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剥夺本质,德国学者由此相信,在新自由主义之外还有其他的路径选择。但是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上并没有广泛的反新自由主义运动,因为新自由主义虽然带来了社会不公,但是其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正确的。事实上,当今社会的权力统治是由市场以及金融资本等隐形力量行使的,而不再是社会阶级这种外在力量。因此,社会意识也就和工人意识或者阶级意识彻底地区分开来。
  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同时,德国学者还系统研究了新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关系、意识形态需求和生产等问题。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他们将对新帝国主义的讨论立足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与帝国主义政治之间的关系之上。哈恩发表《帝国主义、政治与意识形态》一  文,指出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就其阶级本质而言是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二者的区别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为私有制辩护,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反映了经济关系、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帝国主义的政治目标有着多种类型,但是就其本质 而言,它们都是借助殖民恐怖手段来实现控制,都是统治关系的体现。
  德国马克思主义者重新解释和建构了马克思思想和理论,尽管其中存在一些误读和曲解,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和热情、继承和发展,以及为重新诠释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孜孜不倦的努力,仍是今天我们学习借鉴的榜样。在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深刻的理论探索和广阔的国际视野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提供了范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对马克思思想进行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误解、曲解、歪解、肢解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实用主义化,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时代性。
  参考文献
  [1] 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67,September 2006,S.183.
  [2] Zeitschrift Marxistische Erneuerung,Nr 65,Mrz2006,S.88.

上一篇:论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策略分析

下一篇:论《史记》中谣谚的艺术功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