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6-11-09 14:51

  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是指导我党领导军事工作,从事军事斗争实践的理论指南,也是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今后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中,我们仍需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中国化的成果,使人民军队保持无产阶级性质,战无不胜的作风,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的军事哲学思想,是对军事与战争的哲学分析与哲学思考,是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作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马克思对军事科学上的杰出贡献使他赢得了军事评论家的美誉。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军事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深刻、全面地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对发展我国的军事哲学思想具有珍贵的参考价值[2]

 

  一、军事哲学的含义

 

  军事哲学的内涵,可从结构上剖解为两部分,即军事哲学军事一词在我国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而在《辞海》中,军事的定义则为一切与战争、军队有关的事项。借鉴以上定义及其他看法,笔者认为,军事包括预防战争、准备战争、进行战争、结束战争的所有环节。哲学是对历史产生与发展的总结,是人们将现象理论化,并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的思考。由此可以初步推论出,军事哲学是指运用一定的哲学思维去研究战争、军事,力图掌握军事奥秘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去研究军事活动,其揭示的军事奥秘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活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它反映该时期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最终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和表现[3]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内涵

 

  任何有生命力的哲学思想,都需要科学的方法理论来为其支撑,而马克思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哲学亦是如此,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和揭示军事问题,总结了战争与军事这一运动的本质与一般规律。

 

  ()战争规律论

 

  规律最初是指物质世界各事物按照一定轨迹运行的周期性变化,但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的社会实践行为及引起结果的周期性变化,也成为规律的一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战争现象较一般社会现象更难捉摸,缺少确实性,但它不是神物,仍然是时间的必然运动。也就是说,战争也是有规律的。

 

  第一,战争规律有一般性和个别性。无论是从研究军事哲学的目的,还是实践论原理来看,中国的革命战争都具有战争规律的一般性,但同时又有更加特殊的规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于中国的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广大无产阶级尚未从小农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当时党内的教条主义者却不以为然,照搬一般军事原理,不去认识和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独有规律,导致革命队伍在前期遭遇严重挫折。毛泽东同志对这一争论总结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应当研究我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要更重视我国革命战争规律的特殊性。

 

  第二,中国的革命战争具有必然性与统计性。在人类不断增多的战争活动中,人们总结出了战争的一般必然规律,但中国近代革命战争的规律却还在发展之中,前者对于后者的意义而言,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动力学规律,而是统计性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对中国革命的四大特点做出了总结: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政治经济不平衡,土地革命。这些特点决定了红军无法很快战胜敌人,甚至存在很大失败的可能性。我军于1948年发动的济南战役即是这些规律的生动体现,在发动战役前,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战争结果的三种可能:其一为打一个歼灭战,攻克济南并大量歼灭敌人;其二为打一个部分歼灭战,攻克济南并歼灭部分敌人;其三为战略僵持,另寻战机。此后,我军又根据以上分析做出了多种部署变动,最终使战局朝着利于我军的形势变化,全歼济南守敌。

 

  ()战争主客论

 

  一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为客观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其二为主观因素,主要为作战双方的指导能力。这两个因素的关系,如同军事家在由各种客观物质条件构成的舞台上表演。严格遵循战争的客观物质条件,是马克思军事哲学的唯物论表现,而高度发挥主体的指导力、奋斗力、精神力,则是马克思军事哲学的辩证法。经过自1927年起的10年革命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清战争中的主客关系,并以此来分析抗日战争,最突出的代表作就是毛泽东同志撰写的《论持久战》[4]。全书共120节,前58节对敌我双方的战争能力进行了比较,提出中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本质,第59-90节演绎出认识过程三段论,从实践中引出思想,以思想提出方针,以方针指导实践,第91-120节则阐述了战争主体与客体,准确把握了抗日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实现了主客观统一的逻辑。

 

  ()兵民为本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文维度与科学维度、价值维度、真理维度相统一的哲学,因此,对马克思军事哲学思想的讨论,不但要讨论他的军事科学问题,还要讨论它的人学问题。而马克思军事哲学思想中人学问题的精髓即在于兵民是胜利之本,通俗地说法即人民战争

 

  1.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思想的军事哲学意义。人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中国化的突出体现。19454月,中共七大明确提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概念。毛泽东同志强调:没有人民的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为创造中国人民的军队而奋斗,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他又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军队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人民的武装力量,参与了历史创造的过程,人民军队的所有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2.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哲学内涵。其一,为人与武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军事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力量与物质的力量的结合才能成为战争中的优势,毛泽东同志说过:单是物质的优势,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优势,只有人心加物质的综合,才能成为真正的优势。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也证实,在人和武器的结合中,人居于主要地位。其二,为杰出个人与群众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军事哲学思想认为,胜利的军队需要杰出的统帅,杰出的统帅必须依靠人民与人民军队的集体奋斗才能取得胜利,依靠人民的力量,再加上正确的领导,就能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其三,为战争主体与作战方法的关系问题。在组织形式上,中国革命武装不但拥有强大的正规部队,而且拥有民兵与地方武装,不但有党的绝对领导,而且有协调的军队内部、军队与地方关系,不但有铁一般的纪律,集中统一的指挥,还有健全的军事民主集中制。在战略艺术上,人民军队采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灵活运用运动战、游击战等战法,这都成为兵民为胜利之本的延伸。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发展概况

 

  ()产生与形成阶段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军事领域的中国化是最先发生的,其成果也最早体现于军事哲学上的创新。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以农民为主力军的武装斗争,这要求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中国化必须紧密联系中国农民的历史与现实,理解并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与朱德同志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军事规律,并初步制定了工农红军的作战原则,至30年代,工农红军已经利用战争规律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作战经验,19351月的遵义会议更是深入批判了错误的战争指导思想,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依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哲学智慧,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同时,创立了自身的军事哲学思想,撰写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

 

  ()发展与成熟阶段

 

  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做出了人民战争人民军队的阐述,成为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中国化成熟的标志。党的七大以后,在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在中国有了大跨度的发展,其新内涵主要是将大兵团战略决战融入人民战争的规律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国防建设开始朝着现代化、正规化方向发展,我党的军事思想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5]

 

  冷战结束后,邓小平表述,未来战争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战争,将来的世界大战很可能是打常规战争;未来战争是反对霸权主义战争,大国争霸成为战争的根源。他指出,未来的战争中,武器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们不应拘泥于以往的战争形势,而是要与时俱进,但是,我们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依靠现有的武器也能够大胜,只要军民团结一致,就是不可战胜的。可以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军的军事哲学思想已经具备了极大的时代特征,但仍然保持着人民战争的内涵,这也是我军战无不胜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的重要成果

 

  ()缔造了一支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

 

  南昌起义的枪声后,经过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八十多次起义的磨炼,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人民军队开始了光辉历程,一支由农民组成的,以步枪和梭镖为武器的军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大山压迫。工农红军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翻身解放和民族独立自由,人民军队运用马克思军事哲学上演了威武雄壮的历史新篇。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创建一支革命军队,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6-7]。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党领导的军队,不代表这支军队就能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1929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古田会议,逐步建立了人民军队的基本制度与根本原则,奠定了人民军队的工作原则和基础。正是依靠这支军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工农红军是取消一切军阀性质的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首先,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宗旨,是人民军队本质的体现。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参加这个军队的人不是为少数人的私利而战斗,而是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而战斗,为了全民族的利益而战斗。毛泽东同志指出,只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军队就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就不会被敌人屈服,就会形成人民战争所需的战略战术。

 

  其次,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在长期的革命事业中,我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提出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领导理论与原则。人民军队也将坚决维护党的绝对领导作为根本原则,通过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等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

 

  ()锻造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中国化成果

 

  首先,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引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8-9]。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开辟了一条新的军事道路,锻造了人民军队英勇善战的革命精神,培养出千千万万个敢于牺牲的民族英雄。毛泽东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成为我军的立军之本。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牢牢把握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阶段特征,以新的实践检验丰富当时的军事理论[10]。邓小平时期的军队建设理论解答了如何走精兵之路,建设现代军队的问题。江泽民时期的军队与国防建设思想,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人民军队不变质,打得赢的问题。胡锦涛、习近平同志则强调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富国、强军的历史统一,推进国防与军队的科学发展,把握军队的建设纪律,打赢战争主导权,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语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在中国发展并成熟,对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在今后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中,我们仍需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思想中国化的成果,使人民军队保持无产阶级性质,战无不胜的作风,确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朱平 来源:学理论·20169

上一篇:浅析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