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内蒙古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发布时间:2016-08-26 14:50

  以内蒙古高职院校为例,在对高职院校本科生总体特点分析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将高职院校本科生分为高职生与民族生两部分,对本科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思考与探索。

 

  笔者自2007年以来开始讲授以思政课的形式承载历史教育功能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内蒙古高职院校为例,谈一谈在高职类院校本科生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考与探索。

 

  一、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高职类本科学生的特点分析

 

  就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1)学生来源分析。学生来源分为两部分:90%左右的学生来源于职高生;10%左右学生为民族生。(2)学生人文知识背景分析。对于职高生而言,高中期间不学历史;初中的基础也不扎实,几乎相当于没有学过。民族生的人文知识比职高生还要薄弱,因此老师在给职高生上课时不仅要讲基本史实的内容,还要讲理论的内容,就会导致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3)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高职类院校中,学生更加重视的是毕业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特别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类院校,对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样的思政课的态度尤为如此。

 

  2.高职类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在纲要课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要把大部分课时放在理论教学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课时来进行实践教学,这就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

 

  (2)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陈旧、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基于高职生、民族生历史基础较弱的现状,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讲基本历史史实,进行满堂灌式的方式,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主讲教材内容,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教材知识。与此同时,考试方式也以考查理论知识为主,闭卷考试,高职生和民族生用同样的试卷,一考定终身。结果民族生在考试中效果很差,不及格率在所有考生中最高。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内蒙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年轻化,职称较低,教学任务量都很大,每学期每位思政教师上课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到备课、上课、考试、判卷上,基本没有时间提高自己、搞科研和写文章,整天处于疲倦状态。

 

浅谈内蒙古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二、高职院校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纲要课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纲要课的32学时里,在保证基本的理论教学的情况下,我们拿出8个学时观看相关历史影片,演唱红色歌曲,背诵毛泽东诗词,参观本地红色纪念馆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2.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意见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法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和肯定。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要针对高职生和民族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去主动发现、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3.加大师资力量

 

  “纲要教学改革需要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所以,高职称、高学历的思政教师的积极引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现有教师的全面业务素质和学历水平的提高。笔者所在学院思政教师平均年龄在30岁上下,职称基本是讲师,个别是助教,严重缺乏高级职称及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各种渠道提高自己,促进整体业务水平。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解决大班授课的情况,积极寻找更适合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内蒙古高职院校本科生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革是势在必行、不断深化的过程,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需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纲要课程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开设纲要课程的历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效果。

 

  作者:刘娴 来源:新课程·教师 20166

上一篇: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试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