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发展应用本科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5:48

  

第1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


  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


  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現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学思维能力。教师教学思维能力的高低和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维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


  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什么,这对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非常必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更有利于和学生增进了解、互相沟通,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这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尽量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正确、耐心引导学生也是关心爱护学生的良好方法。心理学家认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互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这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控制者。“教学”本来就是教和学同等重要的,教是目的,我们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达到这一目的的过程中怎样解决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规划者、控制者适时调整整体目标,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而学是结果,任何一个结果都要有一个主体来承载,学生即是教学过程的终极目标,所以学生永远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位置后,形成良好的互动才会极大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者:刘平

  第2篇: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快速发展,在心理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中一枝独秀,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心理学学科,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其他心理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正在逐渐向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即便如此,教育心理学由于明显的倾向性和理论界限,其不足之处也随着它的发展逐渐显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更换研究角度,研究对象复杂多样的社区心理学因此而开始发展。


  一、社区心理学概述


  (一)社區心理学的产生


  二战之后,美国退役士兵中出现了很多精神病患者,而战争带来的大众失业狂潮和社会犯罪的增多,也造成了美国社会中精神病患者的增加。大规模病患的出现折射出了医院心理治疗模式(往往局限于患者个体层面的心理冲突,无法形成共性研究,无力抵抗群体性的精神障碍)的无力,同时,由于当时美国精神病院的心理治疗费用昂贵且医疗资源不足,更多的潜在精神病患者开始寻求一种易得且有效的社区心理服务模式。同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强调心理疾病的预防。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心理学应运而生。


  (二)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和理念


  社区心理学服务的重点是在社区成员罹患精神疾病之前的预防,而不是精神疾病出现之后的治疗,它强调的是通过群体性服务,大幅地降低精神疾病的致病率,而不是提高治愈率。


  社区心理学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级预防(问题刚萌芽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次级预防(问题出现之后但严重之前采取的措施)和三级预防(治疗已经出现的严重问题)。由于三级预防已经与临床心理学的治疗非常接近,研究内容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重点一般为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


  (三)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社区”的定义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相互往来,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多的社区。”


  结合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心理学将传统心理学单一的研究对象发展为群体概念,是在群体的概念上研究社会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社区心理学家将个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广泛地分析个体在社区中的朋友圈、工作环境、邻里关系等因素,对社会与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做综合分析。


  (四)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很多共同点,属于一种交叉学科,因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种。


  1.参与观测法


  即研究者切身实地地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去,同社会成员一同工作和生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交流和观察,进行学术研究的方法。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接触事实,并且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收集的资料生动、真实,与触及对象的对应性更强。但是,参与观测法的观察目标范围很小,只能针对一个社会群体,很难推广到其他的社会群体中去,而且观察数据的方式很被动,往往会忽略掉很多被观察者的关键行为。


  2.直接访谈法


  直接访谈法可以分为个人访谈法和分组访谈法。研究者单独约谈具有典型研究意义的社区成员,通过与他们的直接交流,探讨需要研究的问题,这种方法称为个人访谈法,是一种小样本的研究方法。而研究者约谈一部分社区成员进行的团体研究方法,我们称之为分组访谈法。直接访谈法通过直接的交流增加对观测对象的了解,有利于挖掘受访者真正的内心想法,缺点是受访者选择的失误可能导致整个研究的结论出现误差。


  3.档案法


  档案法是根据研究目的,对相关内容的知识载体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档案法涉及的资料包括个人作品、档案记录、报刊文章、电视报道、统计资料等。利用档案法进行研究,可以避免人与人交流造成的相互影响,可以直接追溯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但是档案法也有明显的缺点,它做的是相关性研究,因此因果判断的能力比较差。另外,在结合过去的案例进行分析时,往往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会出现档案留存不足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定量观测法、随机组实验法等。社区心理学研究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方法,只要切合研究实际,任何研究方法都可以拿来使用。


  二、社区心理学的作用


  社区心理学研究内容广泛,其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社区心理学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胜任力


  社区心理学的主要作用在于预防,可以第一时间解决社区居民的心理问题,比如少年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青年的叛逆行为问题、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家庭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和预防,社区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帮助解决一些社会问题,提高社区的社会胜任力。


  (二)构建群体社区,鼓励公民参与


  社区心理学家倾向于建立一种社区系统,即居民广泛参与其中,自觉形成集体观念,通过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增进对集体和社会的认同感,同时能够以这种积极向上的社区生活影响更多的居民,进而推动社区甚至社会变革。


  (三)尊重多样性,鼓励个性发展


  通过对同一社区中不同类型的居民的研究,社区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向社会传递一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原理,进而提高社会的容纳力,尊重人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个性的发展。


  三、社区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社区心理学才刚起步,人们对社区心理学了解不多,因此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不少人将“社区”的概念理解为一种行政色彩的居民组织,其性质类似于“居委会”。这种心理使得我国的社区心理学研究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既要狭义地研究管理组织“社区”内的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问题,又要研究广义上的社会“社区”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区心理学者倾向于狭义研究,将研究方向定位于三点:社區内青少年的发展问题、社区内老年人的研究以及社区内家庭模式和家庭问题的研究。


  四、社区心理学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挑战


  社区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群体化的心理学研究,它的产生和发展除了丰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促进同教育心理学之间的交互发展之外,对当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一)对教育心理学方法论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虽然有着众多的领域和分支,但是由于教育的本质是注重个体的发展,因此它的研究必然局限于教育情境之中,只针对有情感、有体验的人类个体。但是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更多元、更广阔的视角,它将更多的研究投入到人与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随着社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者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了彻底的反思,改进了过去狭隘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新的方法论要求。


  (二)对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挑战


  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对于研究内容的界定通常是传统意义上的,即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不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但是社区心理学却恰恰相反。


  由于社区成员和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广泛而开放,因此,学者们更多区分的是什么不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而不是什么是社区心理学的内容。


  这种界定方式是对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创新和发展,它为教育心理学的创新和主动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创造性地发现新的研究内容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经验。


  (三)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目标的挑战


  虽然社区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标都是通过人与环境作用的研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价值,但是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人在团体中获得的精神慰藉,相比较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获取倾向,社区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更加深远。社区心理学重视在行为研究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的获取,使人的精神更加突出社会性,能够促进人对社会的价值认同,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体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社区心理学的这种研究目标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又高于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层次,因此它很好地打开了教育心理学学者的视角,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终极目标。


  作者:杨国龙

  第3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对于教育心理学来说,它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既有着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同时又包含着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在高职院校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果只是一味地通过严厉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已经从心理上无法取得学生的认可。而通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规律的把握,更好地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实处,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做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在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能力。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发挥。另外,通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在高校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承担着专业教学的任务,同时还包括着育人,而教育心理学做为教育理论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可以促进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从学生的心理人手,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进而可以更加主动而科学地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进行驾驭,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艺术的丰富,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在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对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的意义不能正确认识。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正确认识,加强对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深入开展。


  二、加强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1)不断促进情感沟通作用的发挥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往往老师站在一个师者的位置,而学生主是接受学习的一员,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师生关系比较疏远。这种情况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较少,因此无法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学生也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的严格,不能理解教师的用心,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己的想法也会增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就要不断促进情感沟通作用的发挥,加强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心爱护,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去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鼓励语言的应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鼓励的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积极鼓励的语言会对学生自身影响巨大,也会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做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对下面评价意义的认识,多给予学生以正面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完善,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没能进入到普通高校进行学习,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力水平欠缺,在学习中智力因素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高低的唯一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赞扬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坚持和努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


  (3)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要面临着工作生涯,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更好地面对社会,面对工作岗位,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品质的需求。在高职院校中常常会出现学生的言行不一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仅与学生自身的意志力薄弱有关,也时也从一定角度上反映出教育教学中的一些漏洞。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脱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空洞说教并不利于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因此,要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就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道德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同时,要加强榜样效应的利用,利用高职学生身边的榜样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树立一个活的道德品质榜样,更容易让学生进行模仿与实践。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改革运用探究本科论文(共4篇)

下一篇:犯罪心理学改革创新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