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6-11-08 15:55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容易产生挫败感,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1)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青春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常处于与成人之间的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个时期青少年往往可能做一些成人不允许的事情,如早恋、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但是同时,青少年的心中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非常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是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减少了,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往往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3)勇敢与怯懦。在某些情况下,青春期少年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往往带有鲁莽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这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主观上没有过多的顾虑,而且他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境。但在另一些场合里,比如一些公共场合,他们常羞羞答答,不够坦荡和从容。


(4)高傲与自卑。由于青少年尚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只是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下结论,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偶然的成功,就可可以使他们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极度自卑。


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_1%,其中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例高达22.8%,可见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


许多网络游戏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心理的形成是不利的。首先,暴力型的网络游戏会引发青少年的不正常的生理反应,启动攻击认知,诱发攻击行为。对于已经具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暴力游戏的生理效应更显著,敌意特质高的儿童在心跳、血压、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增加。有许多研究发现,长期玩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其攻击性显著性增强。


当然不是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有暴力倾向,许多网络游戏具有益智和休闲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扫雷游戏就是一款经典的益智类游戏,对锻炼青少年的反应能力和促进智力发展有积极作用。一些游戏还有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求知欲很强,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但现实中的环境刺激有限,青少年可以借助网络这个虚拟世界,满足一些正当合理的在现实中无法达成的愿望和需求,对客观世界的不足有弥补作用。青少年在进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释放学业生活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进行思想交流。


三、降低消极影响的対策


(一)重视行为引导


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使用媒体的能力。通过媒体教育,青少年有能力在与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能力清醒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需要即想从媒体中得到是什么,并能高效、安全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有效地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干预。此外,要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并给孩子送去心灵的温暖,提高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同时,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以全方位的了解孩子的生活作息,形成一个可靠的监管机制,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发现孩子网络成瘾(发达国家将长期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者称为染上网瘾者),要及时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治疗。


(二)加强社会监管


网络游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为使其朝着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对其加强行政监管,对包含暴力、色情、反动色彩等消极内容的网络游戏要把好审查关,绝不允许其到市场环境中传播。


此外,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对网吧等场所定期进行严格的审查,上网人员必须持有效身份证明上机,未成年人禁止入内,如果发现有未成年人,要按照相关规定对网吧进行整顿或罚款,为青少年创造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三)加强有效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时期心理人格发展尚未成熟,自我控制力和意志水平较低,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青少年一旦有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要积极地寻求外界帮助,向家长或老师诉说。此外,青少年本身也应该树立远大目标,并为此努力奋斗,以动力摆脱空虚感,积极向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能力辨别信息的优劣,并能有效合理地利用网络促进个人的良好发展。


作者:瞿志林,郑旭滢(北京师范大学)

上一篇:浅析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下一篇:探讨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