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毛泽东抗战军事思想之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6-06-13 14:51

  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永远值得人们铭记的日子。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全民族的浴血奋战,而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毛泽东抗战时期的军事思想有效地指导了抗战的胜利其间,毛泽东本人的人格特质以及对抗战时期各方心理特点的分析和把握对抗战时期军事思想的形成发挥看重要作用。

  

  一、毛泽东抗战军事思想是毛泽东以“民”为本人格特质的体现

  

  人格是社会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是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包括思想情感等在内的个体独具的稳定而统一的系统人需要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社会学习理论框架基础之上,个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起制约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类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以及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学习者不必自己直接做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到强化,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学习者会呈现不同的效应,即加强或削弱观察者对自己已有行为的抑制所形成的抑制效应或解除抑制效应,以及激活学习者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

  

  毛泽东具有在逆境中同一切阻力做斗争的坚强意志毛泽东这种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并没有使他呈现出反对封建统治的示范者的行为未得到强化时的抑制效应,反而呈现出解除抑制的效应。处于人民群众遭受深重苦难的文化背景下,这种解除抑制的效应激发了毛泽东行为库中已有的反应,激活了毛泽东心中已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内在动力和自身能力的激活使毛泽东形成了不畏强权和以“民”为本的人格特质,这种人格特质在民族战争中同样得以体现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超越了当时社会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时片面强调英雄人物和精神力量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史观,在整个观察学习过程中,习得超越所观察到的特定反应之上的原理,运用唯物史观来分析现实社会的变革,毛泽东以民为本的人格特质不仅体现在为民情怀,同样体现在依靠人民群众,在具体的战役战斗中,广泛地进行政治动员,使民众明白打仗和他们的关系,使军队在民众眼中是自己的军队,尤其在争取战争主动权,使敌人丧失忧势方面有重要作用转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方法即是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而具备优越的民众条件,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毛泽东深谙这一道理,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中。

  

  二、毛泽东抗战战略方针的实现依托于中华民族群体人格能动性的发挥

  

  民族的群体人格是民族最深层次的心理特质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以及反对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强烈的变革社会的内在需求,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变革主观能动性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内隐地存在三元交互&定论是班杜拉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班杜拉认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双向地影响,而不是两个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在人的主体因素和环境的关系中,抗日战争的残酷环境和国民党军队的参战使国民党内和部分共产党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思想倾向,而这两种不良的情绪给国共两党部分人的内心带来冲击,也给抗战带来消极的影响;在人的主体因素和行为的关系中,对于国民党,虽然行动上参与抗战,但由于内心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采取了一些不利于抗战的政策和行为,7寸于共产党,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能够变消极被动的行为为积极主动的行为;人的行为会影响和决定主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共产党采取的积极行为结果的反馈,起到统一国共两党思想、提升士气,从而达到抗战胜利的目的在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中,人并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而是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采取积极的行为激活环境,使环境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转化。积极行为的采取会使“日本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日本的士气行将颓靡;随着抗战环境向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中国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

  

  在辩证地把握环境人的内部因素和行为的关系中,主观能动性内隐地存在于三元交互决定论这一互动系统中,毛泽东认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自觉能动性的特点,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客观因素具备变化的可能性,主观作用在实现这种可能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主动性和灵活性则为自觉能动性在战争中的具体体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指挥员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坚决地实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通过许多战役的局部忧势和局部主动地位,逐步地造成战略的忧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并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做到古人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领导的人民战争,不论是正规战或是高度活泼的游击战,都依靠全体军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造成了集中全民力量正面冲击敌人的威势。

  

毛泽东抗战军事思想之心理学

  三、毛泽东持久抗战战略方针的实现依托于对战争各方心理特点的把握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社会态度是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社会态度积极与否源于社会认知是否出现偏差,当不同群体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判断和理解出现晕轮效应时,就会成为影响社会认知偏差的重要因素抗战以来,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甚嚣尘上,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是对持有不同声音的群体进行的沟通,统一国共两党思想,促使积极的社会态度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亡国论”和“速胜论”者正是受晕轮效应的影响,“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这一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是主观的片面的“速胜论”者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他们的共性在于仅抓住战争双方某个方面特征来进行以偏概全的推断,形成主观主义推断的泛化,导致社会认知出现偏差。

  

  在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持有“亡国论”和“速胜论”观点的人的社会态度进行了劝导性沟通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包括信息传递者信息变量和信息接受者变量等密切相关的要素其中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是否可信和富有吸引力取决于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接受者的相似性在中华民族面临日本侵略的危难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时,民族成员体现出高度的契合性,民族凝聚力得以凸显民族凝聚力构成民族心理的内核,不论是共产党抑或是国民党,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的历史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情感体验和认同,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成员之间形成彼此关怀的内在动力,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推力使民族成员能够凝聚在一起,成为民族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化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毛泽东认为,日本发动的战争具有退步性和野蛮性,如果中国降了,中华民族不仅在物质上,尤其在精神上,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要受到摧残这就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所以大势所趋,敌人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使中国人民与敌人形成绝对的敌对,是降不了的,妥协的危机能够克服在信息变量中,信息以单方面信息传递还是双方面信息呈现对于态度改变存在重要影响信息传递者并不倾向单一说服,并不只是单方面地表明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而是提供正反两方面信息,并通过驳斥,统一思想,从而有助于达到态度转变的效果。


   关于持久论战思想,毛泽东对中日双方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不论对于曰本还是中国都采用了双面信息传递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抗战初期,由于日本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骄傲自尊,其对中国人民的轻视等特点,彳吏日军产生了“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但随着我军在敌后战场游击战的战略展开,以及采取防御中的进攻内线中的外线等正确的作战方针,依托有利地形,趁敌处于不备时,在运动中大量消耗和歼灭处于疲劳运动中的敌人,这使得本处于异国作战侵略他国的士兵虚弱心理凸显,开始生长着对于战争前途的悲观随着我军把战争拖入相持阶段,大量的游击战消耗疲惫大枇日本军,使其锐气进一步消磨,而持久战则使其士气曰益衰败,日军在精神上逐渐瓦解而中国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是比较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上的多数国家是会援助中国的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毛泽东抓住爱国官兵希望扭转被动局面的心理,促使国民党内部分人士的思想发生转化,有助于帮助信息接受者形成正确的态度。


作者简介卸:海霞(1974-,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党建研究

上一篇: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应

下一篇: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