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哲学基础解析

发布时间:2016-03-11 11: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除继承和发扬西欧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思想传统外,还吸收了东方印度佛教哲学,特别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则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尤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根本。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斯和莫斯指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现象学的影响与存在主义的影响是相当分明的。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系统,而且在心理学学科内的影响也更广泛、更明显。无疑地,这部分也有赖于业已形成的格式塔研究传统以及在欧洲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受人敬重的现象学传统。存在主义观点特别与精神病学及心理治疗的实践相关,它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获得了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称号”。

  

  1 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对欧洲大陆现象学哲学运动一知半解,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者却把胡塞尔现象学看作是“良好的心理科学的基础”。

  

  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两者的区别是:存在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本体论,即存在的意义和性质,而现象学主要关注的是认识论、方法论,即对意识内存在的本质直观与完整描述。两者的联系是: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而存在主义则促进了现象学的发展,成为存在论现象学。

  

  现象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现象学方法论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之上的反科学主义的人道主义。因为现象学哲学自称是以人为目标的崇高事业,它通过对“纯粹意识内的存在”的研究,进而揭示人的生活世界的本质,从纯粹主观性出发达到“交互主观性”(“交互主体性’)的世界。简言之,存在主义是本体论人学,而现象学则是认识论人学。

  

  目前,现象学已成为现代西方一种20世纪的哲学倾向,它不仅影响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也是西方人学思想发展中一股重要的潮流,成为现代西方许多人文科学或人的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伦理学等)的基本方法论。因此,现象学直接或间接地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生重要的影响。

  

  胡塞尔宣称,心理学是人的主体性的科学。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一直受“目光短浅”的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影响,把心理学对象“自然化”或“绝对客体化”,用心理物理学的方式解释人的精神本质,致使心理学完全走上了一条“谬误的”自然主义与客观主义的道路。胡塞尔严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精神来说,从来没有、也将永远不会有一种客体(或客观)的科学,对于灵魂来说,也不会有一种客体的理论——这里所说的“客体”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把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实存赋予灵魂或者人的共同体’因为,正如胡塞尔所说的那样,精神,而且只有精神,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它是自主的,从而能够以一种真正合乎理性的,真正而且彻底科学的方式被在这种自主性之中予以把握。

  

  胡塞尔认为,没有人能够怀疑实验心理学的精密科学水平,但是实验主义并没有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现代‘实验上精密”的心理学并未真正触及人的纯粹心理,而夹有非心理的杂质。所以,实验方法在其要实现真正的心理学知识这个程度上无法证明自己的预先假定,而且其程序完全不同于物理学的程序,因为物理学完全排除了作为现象者的人及其纯粹意识,只是为寻求自己呈现在现象中的自然,而心理学则正是要成为关于现象(纯粹心理)本身的科学。

  

  胡塞尔在为《大英百科全书》所撰写的《现象学》条目中写道:“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处于具体时空关系中的心理,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自然中的自我而发生的东西……在我们的经验中心理仅仅表现为人和动物存在的一个层面,因此,心理学仅被视为人类学甚或动物学的一个分支。

  

  胡塞尔强调,现象学是通向关于理性的科学理论的真实道路,也是通向纯粹的心理学的真实道路。现象学不是心理学,而是哲学或方法论,但它却为一种科学的心理学提供方法论根据。由于现象学是关于纯粹意识本质研究和分析的学问,其领域直接由个别精神扩展到一般精神的整个领域,因而只有现象学才能提供心理学真正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那么,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呢?

  

  (1) 现象学的还原分析胡塞尔力图建构一种纯粹的心理学,旨在研究独立于其主体(动物或人)的意识本身。他认为,心理物理学式的心理学关注的是“经验意识”,主要从经验观点来看待意识,并把意识视为整个自然中的经验存在;而现象学则关注的是“纯粹意识”,即从现象学的观点来看待意识。他强调真理存在于“纯粹的自我意识”的现象中。为了认识这种自我意识的现象,就必须运用“本质的直观’进行一系列‘还原”,以便最终发现自我意识的先验结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创立者们经常把现象学等同于一种研究主体直接经验和反省报告的方法,强调心理学研究应该从“回到事物本身去”为开端,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经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看待,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2) 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描述和分析意识的意向性的对象、结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真正理解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按照他的意向性学说,意识总是有意识指向某个客体的。每一个意识活动都必然是“意向性的”,就是说,它在自身内包含一种客观的关系:这就是“对……的意识”。因为这是真实的,所以对意识的分析最终将是对客观性的分析。这种客观性是纯粹意识的一个职能,即在意识中纯然自明的存在。于是,他把意识和对象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意识的活动也就是意识“构造”对象的活动。可见意向性不是指‘目的’或‘设计’,而是指独立于客观事实和外界事件的思维和主观判断性。胡塞尔这一学说,被存在主义用来论述外部世界如何依赖于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解,以及反过来,人的主观经验如何创造着外部世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非常重视作为欧洲现象学的核心主题的意向性问题。奥尔波特把意向性界定为“个体试图去做的”或“个体努力的方向”,并以主体价值观的态度为其基础。和罗洛•梅一样,布根塔尔也认为意向性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成分,包含着我们的愿望、需要和意志完全参与、要求行动,获得实现。它是一个人完全为自己的行动负责的过程。由此可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突显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和意识指向性的特点。

  

  (3) 返回生活世界的分析胡塞尔晚年提出生活世界学说,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与科学世界相对立的世界,或者说是人所独有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内在的、主观的经验世界,而科学世界则是外在的、客观的非经验世界。胡塞尔批评经验心理学家既不研究自己本身,也不研究正在进行科学探讨的科学家,更不研究与科学家密切相关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心理学家是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人的群体属于人的周围的生活世界和他们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经验心理学家虽然能够把经验客体化,并用归纳的方法来处理这些经验,但是正如胡塞尔所诘问的,难道它‘也能这样地来研究目的、价值、准则吗?能够这样地来研究理想吗f胡塞尔得出了一个严峻的结论:“经验心理学根本无法把握精神的本质”1胡塞尔把哲学视角转向生活世界并不是放弃他的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而是旨在重新寻找人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完善他的先验现象学或先验心理学。可见,胡塞尔现象学从人的意义、价值,从人的尊严和人道主义层面提出对人的研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现象学在美国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表现,而现象学则是心理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一个主要理论支柱。

  blob.png

  2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故又称为生存哲学。它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主脉之一,其根本特点是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出发来揭示存在物的存在结构,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它既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灵感的一个主要来源,又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的一种哲学主流。

  

  (1)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与存在主义的关系奥尔波特是从50年代末期开始在其著作中探讨存在主义。尽管他就一般意义使用存在主义一词,且很少提及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名字,但是奥尔波特却被认为给美国引入存在主义铺平了道路。奥尔波特坚信:美国心理学需要'输血’或'慷慨地注入’存在主义,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心理学忽视主体性的研究,这对理解人性是很关键的。”

  

  在奥尔波特看来,给美国心理学注入存在主义有三个好处:一是存在主义以自由、选择和责任为研讨的主题,它会极大地改进美国心理学坚持以绝对确定的因果规律来解释心理现象的极端决定论倾向。二是存在主义对人与先验世界、人和自我的关系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它会对孤立研究人类行为并把它们与非人类模型联系起来的美国心理学提供某种重要的平衡。三是美国心理学家所信奉的客观性会被存在主义对主体性(或主观性)、神秘、命运和人生怪事的研究所调和。

  

  马斯洛也是50年代末经罗洛。梅等人的介绍而开始接触存在主义的。诚然,马斯洛接受存在主义很困难,也有某些不同的观点,但是到了60年代初他已承认存在主义会丰富美国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重大影响。马斯洛批评萨特的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但他却十分赞赏德国著名神学存在主义哲学家布伯(MartinBuber)认为“布伯的我-你关系模式是在心理学中产生人本主义范式的一个实例”。因为个人只有以他的全部个人角色投入到人际关系之中,他才是他而不是其他人,通过渗入我-你关系(I-Thourelationship)之中,我才成为一个人。人总是在关系中实现价值和人生超越。布伯关于人的存在关系或关系存在哲学属于宗教存在主义人学的范畴,故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罗杰斯在40年代深受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兰克(OttoRank)等人的影响但在50年代以后他则沉浸在克尔凯郭尔和布伯的著作之中。存在主义对罗杰斯的影响主要有两点:其一,克尔凯郭尔的自我观成为罗杰斯的自我思想和心理治疗思想的基石。罗杰斯从克尔凯郭尔的《致死的疾病》(1849)—书中发现,他认为生命的目的是“成为一个人真正想成为的自我”。据罗杰斯的理解,最普遍的绝望不是由于对成为一个人真正想成为的东西所负责的,而是由于渴望成为别的什么东西所造成的。换句话说,罗杰斯认为人应该使自己内心深蕴的本性浮现到表层上来。其二,布伯的我-你关系理论为罗杰斯建立真诚、和谐、沟通的新型医患关系提供根据。在1953~1960年期间,罗杰斯发表的许多论文中指出,心理治疗家要想在治疗中获得成功,除了治疗者的真诚一致、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及设身处地的理解而外,治疗者与患者之间深刻的沟通和共识(或一致感)是极为关键的。在这种意义上,罗杰斯认为治疗是一种真正的人对人的体验。这也正是布伯在我-你关系中所描述的。布伯认为,与一个人真诚地交谈而不必扮演某种“角色”,即两个人在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水平上相会——这种深刻的相互体验有一种治疗的效果。布伯把这一过程称为通过会面而治愈。罗杰斯认为这一过程是在治疗关系最有效的时候体验到的。

  

  罗洛。梅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国心理学中存在主义取向的发言人。早在1958年,罗洛。梅就把欧洲存在精神病学与存在心理学介绍到美国,他与安格尔、艾伦贝尔格主编了《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一个新维度》(简称《存在》)。该书第一次向美国公众介绍在欧洲起领导作用的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心理学家如宾斯万格(LudwigBinswanger)等人。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人本主义心理学分会主席玛勒(Mahrer)指出:存在》是60年代的“圣经'布根塔尔也认为,阅读罗洛•梅的《存在》一书对他具有转变性影响。罗格•梅积极推动美国心理学中的存在主义运动。在1958年和1959年,他还组织了两次存在心理学的研讨会,并先后创办《存在探究》(1959)、《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评论》两种杂志。此外,罗洛。梅还深受德裔美国神学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Tillich)的影响。蒂利希是罗洛。梅的博士论文的导师和终生挚友,罗洛。梅在纽约联合神学院学习期间曾系统地听过蒂利希讲授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并对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和其他欧洲存在主义者和现象学家有所了解。

  

  布根塔尔对“存在主义”一词的使用是相当自由的而且常常是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来用的。例如他把他的心理治疗取向命名为‘存在分析的/’(ex¬istentialanalytical)和“存在人本主义的”(existential—humanistic)。他虽然接触过存在主义者的著作,但了解并不深。布根塔尔受罗洛•梅的影响最大,也是通过罗洛•梅来间接接受存在主义观点的。罗洛•梅在《存在》一书中表述的观点表达了布根塔尔认为心理学应该成为的东西。他说:在《存在〉中罗洛•梅说出了我的语言。布根塔尔常常引用罗洛•梅关于意向性、中心性和我是的体验之类的概念。”

  

  由上述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建者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接触存在主义哲学的,其中克尔凯郭尔和美国神学存在主义的影响更大些,但并不是完全直接的、系统的。罗洛•梅于1959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会议上组织的关于存在心理学的研讨会以及随后出版的论文集成为一次特别有意义的事件,它强化了马斯洛、罗杰斯、罗格•梅、奥尔波特、布根塔尔和美国存在心理学的最终一致性。到了6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培养起来的存在主义才冠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名称。

  

  (2)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哲学的一致性在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知道欧洲存在主义以前,他们就已阐述了存在心理学思想的“内核'因此,简单地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看作是欧洲存在主义“输入”美国的产物是不确切的。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关系的问题上,如果用“根源论”的观点来解释,倒不如用“平行论”的观点来说明更贴切。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现代存在主义是平行发展的,其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或相符的。

  

  1) 在研究对象和宗旨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是一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观察和研究人的观点与存在主义相符。罗洛•梅毫不讳言地承认:“存在主义是一种理解人的尝试,一种排除主观和客观割裂的尝试,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这种割裂一直在困惑着西方的思想和科学”。

  

  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就是人的自由、选择和价值。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心理学应把独特的个人及其尊严和成长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及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与责任等,也和存在主义完全一致。

  

  奥尔波特和存在主义者一样都坚信人的尊严与自由,把人视为成长过程中的存在具有人格的独特性。

  

  和克尔凯郭尔一样,罗杰斯认为人生的目标是摆脱任何表面化的东西。但是克尔凯郭尔的主要目标是净化基督教,而罗杰斯致力于心理治疗。在罗杰斯看来,心理治疗是通过克尔凯郭尔认为的人生最重要的一条追求通路,真正成为一个人内在所应该成为的存在者。

  

  马斯洛赞同罗杰斯喜欢引用的克尔凯郭尔的话,即人生的目的是“成为真正的自我”。马斯洛也认为,如果人们能自由地成长和实现内在的潜能,他们做出的便是正确的选择。

  

  罗洛•梅同意存在主义的主张,并认为理解人性应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他还和存在主义者一样地研究过自由、选择、决定和责任心在人类经验中的核心作用,并认为这些主题应该成为心理学的核心。

  

  布根塔尔和存在主义者特别是萨特一样,认为我们发现自己存在于一个我们并不理解的世界上,并受到许多意外事件的限制。我们永远面临着选择,被迫为我们的人生行动负责。但是,当我们既不能为我们的行动负责,又不能对我们的存在持有意义的姿态时,我们就会面临着“空虚和无意义的存在焦虑”(借用蒂利希语)但我们学会与我们的存在焦虑共生,并把它结合到自己的存在中去时,我们就变成“真正的存在者”了。

  

  (2)在研究方式及所涉及到的心理学问题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也基本相同。彪勒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道主义和存在主义有两个共同点:

  

  “①批判了僵死的方法论和对某些预定领域与模式的闭锁性研究;②集中注意人对他的存在的体验’。

  

  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人的理解有很多涉及到心理学问题,已被存在心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挥。譬如,19世纪的克尔凯郭尔反对黑格尔的宇宙精神决定论,反对把人看作被动的参与者,强调人的内部经验的价值,把人的存在理解为一系列必需的抉择。20世纪初的K雅斯贝尔斯强调人的存在在本质上是一团混乱,孕育着许多危险,只有承认生活的挑战敢于迎上去的人才能生活得有意义。M.海德格尔提出亲在(又译此在、定在)Uasein)的概念,强调人通过体悟才能回归到自身生存的本真状态。后来JP.萨特曾直接讨论当代心理学问题,批评弗洛伊德把人看作是内驱力的静态集合体,受潜意识力量的统治。萨特强调,人的行为受他的目的决定,他的目的是他的生活的基础设计(fundamentalproject)依据基础设计进行的选择是有意识的,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选择是以积极负责的态度创造人生的意义和方向,如果相信潜意识就会放弃选择,等于回避承担责任。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批评了存在主义的反科学性和反生物性(或遗传性)的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存在主义的主要区别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均有生物学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性中有一种先于存在的生物学内核或本质,认为人均有生物学上的潜能和价值。马斯洛反对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否认人的生物本性及全人种的价值存在,把人看作是他自己的一种专断的、没有价值标准选择的产物。

  

  (2)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对人类前途命运抱着乐观态度。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总是选择对他们来说是美好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其真正自我的内核是美好的,值得信任的和有道德的。在马斯洛看来,萨特的“烦恼”、“孤独”、“绝望”的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基本上都批评德国和法国存在主义者过分关注“绝望’、“虚无”和“荒谬’,对人性和人类前途所持的是悲观主义态度。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人学中的时代精神和主要思潮。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主题,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强调自由、价值、选择、责任、自我、情态诸方面的研究上,存在主义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


上一篇:论心理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

下一篇:慕课视域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