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6-01-28 14:59

  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接受知识、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促进。

 

  一、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情况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恶性犯罪事件不断上升,据统计,2007年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7%[1]。

 

  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将同室的4名同学杀害;2008年7月北京某大学已毕业的学生返校砍伤微积分老师;2010年3月19日毕业不到2年的某大学毕业生李宗熙杀死厂长白守川;2010年3月30日四川大学曾世杰杀害本校1名女生;2010年4月7日四川大学再次发生惨案,陈某杀害本寝室的同学1名。这几起典型的恶性犯罪案件中大学生杀害了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值得尊敬的老师以及身边的领导。

 

  以上几起严重的大学生杀人案例已经让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各种质疑,利用媒体、网络等展开了讨论,甚至有人担心“将来我们的孩子怎么办”。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大学生发生恶性犯罪的原因

 

  目前,有很多学者撰文分析了这些案例发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p-4]:①扩招后资源欠缺。②社会不良风气熏染。③法制观念淡薄。④人格和心理缺陷。的确,我国高校扩招后,生师比从1998年的11:61上升到2008年的17:23,教师资源相对短缺,教育产业化使贫富差距显著化,市场经济化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不良风气,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扩招影响和社会不良风气是外因,不是大学生犯罪的根本原因,正如有枪并不一定就要杀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很多人总是喜欢在教育出了问题的时候归结于政府制度失误,把自己的责任推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建立在社会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环境一成不变,教育何需改革?大学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至于法制观念方面,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法律的公共课,并且现在接收法律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与过去相比,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应该要强得多,同时,四川大学在几天之内发生两起命案,难道后一起命案的主谋还不能从前起命案中获取法律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大学生发生恶性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心理产生了某种变异,其他的因素并不是没有作用,而是对主体因素产生了一定影响,使主体因素更加突出。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推移,所谓“90后”逐渐占据高校的主舞台,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其实他们也渴望被理解,所以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他们,推动高校的心理学研究发展与教育工作。

 

  心理教育就是要让心理障碍不致于产生或者产生了而不致于累积爆发。只有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将自己的学识才能发挥到极致。有观点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但是目前所暴露的问题更多的是心理问题,而且高校开设的政治思想教育的课程已经非常多,作用并不明显。

 

  尽管在2001年教育部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7],但是由于教育措施不得力,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加快大学心理学教育课程建设已经引起部分学者的重视[8],但是还缺乏相应的措施。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提出了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综合素质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学生社团经历等,随着社会发展,应该将心理健康作为一个重要指标。

 

  三、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措施

 

  (一)高校心理学教育的相关机构设置模式

 

  高校心理学教育应该包括课堂心理教育、课后心理监测和心理咨询几个部分,因此,高校可以设立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分别执行课堂教学、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心理健康评估与咨询,其中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可以下设在二级院系。

 

  有观点认为应该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核心能力[9],但是不得不看到辅导员本身的工作量已经很大,往往一个辅导员要管理几百个学生,同时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心理学教师,难以起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因此,上述三个中心均应聘任有资质的专业教师。

 

  通过点击高校网页发现,大多数学校首页或醒目位置都没有心理健康的链接或栏目,高校应该建设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链接其他的心理学网站,如中国教育心理网,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等。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学教育研究


  (二)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模式

 

  目前高校对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都是设置在文化素质限选课中,如我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而选课的学生很少,因为文化素质课学分有限制,更多的学生对艺术导论、影视鉴赏等更感兴趣。所谓当局者迷,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认识是不足的,导致主动选修心理课程的人数偏少。甚至在课程设置讨论过程中也有老师提出该课程学时短,对学生起不到什么作用,建议不开设。

 

  课程设置改革需要更好地整合其他课程,将心理教育进行交叉融合,例如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将《思想政治修养》《社交与礼仪》等课程进行融合,并且将心理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类似于《形式与政策》一样,每学年至少安排32学时,实现心理教育不断线,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和管理的范围。

 

  (三)高校心理学教学形式模式

 

  如果心理学教育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说教式教育,那效果肯定不尽人意,甚至很多学生会反感而逃课。心理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部分采用传统教育外,其他大部分都要体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因为大学生已经对对位戴帽的说教具有反感心理。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录像、互动游戏等教学形式,甚至可以将虚构的网络社区搬到教学中,或将学生拉出教室去上课,力求教学形式多样化,使学生真正感兴趣。总之,心理教育课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要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进去,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形式[11]。在教学形式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吸引学生参与,并在无形中受到教育。

 

  四)高校心理学教学内容模式

 

  据悉,马加爵杀人案后,已经发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论文200多篇[10],如果仅仅停留在研究阶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是要把形成的相关成果实施到教育中去。目前有很多相关教材相继出版,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当然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更应该结合实际进行,在每个年级设计一个主题,围绕该主题展开教学。对仍然处于青春反叛期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要有实效性和针对性,但又要注意不引起学生的反感。通过心理学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多元化发展,突出在心理健康基础上不拘一格降人才。

 

  (五)高校心理学教学考核与心理档案建设模式

 

  心理教学的考核一般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要采取让学生真正参与的互动模式。目前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对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档。心理档案一人一卡,记录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状况、心理变化等信息,以及涉及到的学生社交、学习、生活等内容,记录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严密管理心理档案,保护学生隐私,定期分析,积极指导学生朝健康方向发展,帮助辅导员进行人性化管理,减小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实现和谐环境。心理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配合心理健康管理中心做好建档工作。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纲要》的精神,是一个刚刚起步而难度较大的教学改革课题,需要在讨论和尝试中前行,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后,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促进人才的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上一篇:警校女生心理问题现状探析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