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推荐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欣赏(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13:25

  

第1篇:广播电视新闻学VS新闻学


  在新闻学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选择上,许多考生都会感觉迷茫,名字听起来如此相近,究竟二者区别何在?


  其实广播电视新闻学从涉及面来说较新闻专业广,重视对各种广播电视传媒设备的应用,如摄影技术、摄像技术、视频剪辑、图像处理等,偏重“广播电视”方面,带一些理工科色彩。新闻学则更注重在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写作、采访等方面,可以说更偏文一些。


  新闻学:


  事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本原。一切新闻都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离开了事实,新闻也就失去了立命之本,也就失去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事实需要检验。不爱问“为什么”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如果对获得的信息不加核实就直接报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2004年10月10日湖北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刊发了《大批“毒面粉”流入黄石,举报者称有200吨》的消息,一时造成鄂、豫两地社会恐慌,群众谈“面”色变。虽然后来经调查发现是报道中将国家面粉检测标准搞错了,却使“豫花”这一河南面粉名牌受到重创,损失数千万元,停产倒闭。


  与之相反,刨根问底的记者能成大事。


  2008年河北石家庄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则由于记者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坚守了新闻从业者的客观性,揭开了“毒奶粉”的伪装,将三聚氰胺残害儿童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件事引起了上至国家机关、下至普通民众的高度重视,使患儿得以及时治疗,行业乱象得以根治,不法商人、渎职官员得以查办,由此引起的食品安全风波影响深远。


  但新闻要尊重事实,不代表新闻就要一成不变,死板难读。记者在新闻图片、视频拍摄中,要善于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诠释新闻的客观性,从高处立意,由小处着手,精心捕捉那些撼动人心的瞬间。同时,精彩的旁白,也宛若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有一张图片,讲述一位来自贫困山区的母亲,在儿子因公牺牲20年后才攒够路费来到千里之外的陵园为儿子扫墓。图片中的老人手抚低矮的墓碑,仰天而泣,旁边有这样一段文字:“一个母亲迟来的探望,这是她第一次来,也许是最后一次。”看后让人心潮难平,新闻也因为经过打磨的文字而变得耐人寻味。


  作为新闻传播者,要让观众、读者能够接纳自己采写的稿件,单纯的陈述事实,没有记者的情感在里面,会让人味同嚼蜡,很难扣动人们的心弦。因此,写作新闻时在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托的前提下,要注重文学性的“植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色彩、感情色彩,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增强新闻的美感。这样,不但会使笔下的新闻事实更加鲜活,让人耳目一新,更容易接受,同时飞扬的文采、曼妙的语言、瑰丽奇巧的构思,也会对人的视觉、听觉产生冲击,让人在内心深处受到震颤,使新闻灿烂多姿,更加美好。


  广播电视新闻学:


  新闻传播随着新兴技术的兴起、设备的丰富,技术手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光懂理论不懂现代化设备是无法在媒体圈立足的,所以,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学生就是这样一群热爱技术钻研的广电人。


  要了解和玩转传播设备,的确是一项技术活,例如对话筒的使用和选择,就有很多门道在里面。话筒根据其指向性的不同,分为心型指向、超心型指向、过心型指向、全向型指向、8字形指向等。我们通常看到的媒体街头采访的话筒就是心型指向话筒,这种话筒的收音范围就好像一颗桃心,前部尖,两边慢慢收回,后头钝圆。也就是说,这种话筒对话筒前方的声音非常敏锐,收音效果很好,而对左右两侧收音也不错,但分贝稍低,而话筒后侧的声音能够基本屏蔽,这也较好地解决了周围杂音的过滤问题。8字型的话筒则对来自话筒正前方和正后方的音频信号具有同样高的灵敏度,但是对来自话筒侧面的信号不太敏感,这样,其收音的范围呈现在图纸上,就很像是一个8字,而话筒的位置就正好处于这个8字的切分点上。这种类型的话筒,适合面对面的对话、采访。


  除了话筒之外,摄影摄像设备的操作也是记者所必须掌握的。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有调白平衡、光圈、焦距等,复杂的就包括画面的构图、拍摄方式、各个镜头的设计、脚本的设计等,这些很难通过理论学会,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等摄像素材拍好后,还要经过画面的剪接、加工、数据转换等。听起来,是否跟我们熟知的“新闻”有点不同?我们只知道新闻是记者们拍回来的,却不知道,原来拍摄新闻,并不是扛起摄像机,对着新闻发生源一阵乱拍就可以的。如果你是摄影师,还得练好臂力——不管你是慢步跟着,还是一路狂奔,都要尽最大可能地去保持肩上摄影机的平稳,不然观众在看你拍出来的新闻就会有晕船的感觉,因为屏幕太晃了(不过近年来也兴起了一种模仿纪录片形式的电影,就是通过摇晃的镜头来模仿手握机器拍摄的效果,传递一种逼真的视角)。


  剪片子更是一个考验你逻辑性思维和耐心的活。对电视新闻来说,画面就是它的语言,电视画面的上下衔接、画面与理解习惯的结合(如从概括到细节的画面组合方式: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需要剪辑者仔细推敲,以理论指导结合个人的逻辑体会来组合画面。因为不同的画面组合会改变因果顺序的时间,所以要一遍一遍地播放,以检验画面是否传递出新闻的意思。


  广播电视新闻学更合适男生就读。且不说十来斤的摄像设备许多女生未必扛得动,就说那些视频剪辑、后期制作的技术活,许多都涉及理工科知识,虽然相对简单却也不免枯燥。如果你只有向往采访、写作的新闻理想,那么新闻学专业更适合你;如果你热爱摆弄设备,喜欢摄影摄像,选择广播电视新闻学或许会使你的学习生活更丰富多彩。


  作者:李凯歌等

  第2篇: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对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发展快,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重要特点。但是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新闻教育跟不上新闻媒体的改变与发展,新闻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变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


  1、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培养出高级应用型的新闻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都为新办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造成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要求的局面。


  归纳起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师资队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中文或其他文科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新闻传媒实践经验匮乏,使得理论教学中理论的针对性、前沿性、实践导向性都相对不足,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健全,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理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而且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验能力要求不高,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严重缺乏,那么当然在实践教学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和突破,不少学校理论教学的教师只做课堂讲解,不进行实践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2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多以零散、无序状态呈现,学校大多没有将专业实践教学完整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往往是以某门实践课程或者课程的实践部分等形式体现。不少学校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必要的实践,或者在实验、实习时走过场,不愿动脑动手,应付过关了事。对实践课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观望阶段,而不是上升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全面认识。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这样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适时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高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设备的老化带来了传播观念上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以致学生分配到单位后,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广播电视新的传播技术。另外,学生到实地采访,办报纸、搞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到媒体专业实习等都需要实践经费,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实践难免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


  1.4实践教学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少学校实践教学课内容与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多次交叉重复,实践教学很难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二是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践教学很难找到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书和教学大纲,使得指导老师和学生都面临难以系统掌握实践教学知识的困境。三是即使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去进行评价和总结,再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去,实践的收获不大。甚至由于组织缺乏规范,管理比较松散,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把实践课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对理论课学习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和补充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素养,是实践教学课程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2、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和对策


  为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在教学理念上应确立面向媒体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训动手的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确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使实践教学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多样化。


  2.1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的技术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更加凸现。因而,这一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强化高校和教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2.2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我们构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的模式和要求,我们应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认识和梳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并最终确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性实践等,这些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2.3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一是专业技能实训。从"拍好身边的新闻"出发,如学校各种重要会议专题片、学院各种庆典专题片、科教研成果专题片、学生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系列专题报道等等,这些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策划、采访、脚本编写、拍摄、编辑、制作、合成、播出各个环节都按照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进行,学生在整个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电视节目作品可以在课堂播放,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讲评课上畅所欲言,从采访、摄像、编辑、节目编排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研修共同进步。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所谓开放性实验,就是将实验室全天开放,除正常的教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时间自己去进行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实验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验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实验发展,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实践平台。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一种巩固规范、持久双赢的大学生到新闻媒体实习的制度。一是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学校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新闻媒体的各项活动。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和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平台,有效解决学校资金短缺、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有潜在的毕业生需求的文化传媒公司、中小企业的策划部门、地方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也可以设定为实习实践基地。总之,要突破传统新闻行业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想方设法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2.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必须建立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制定的广播电视新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考核、实践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成效的考核等。另一方面要调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评价方式。对部分课程可取消考试而以实践活动的成效来评价,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如“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课对学生的评价,可从学生策划、制作、编排电视专题与栏目节目的作品数量、质量以及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综合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6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因此,高校必须抓紧对教师进行新闻知识、新闻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面向新闻单位,引进新闻资深人才。这些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他们来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有益处又很必要。其次安排从实践单位来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组织没有新闻业务经验的教师到媒体等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再次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和实训类课程教师,将其丰富的新闻经验、灵敏的新闻嗅觉、高超的采访技巧、独特的新闻视角、翔实的新闻资料带入课堂,借用社会优秀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7抓好硬件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建设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验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学应该建设和装备的实验室主要有:非线编辑实验室、影视制作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电视广告摄影摄像实验室、广告效果测试实验室、电脑图文设计实验室、电视节目观摩实验室等,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作者:王九云

  第3篇: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模式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其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许多院校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纷纷在新闻学专业或其他文科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由于该学科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及与高技术发展基本同步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探索科学的培养高素质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教学模式,就成为这些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从生源开始——文理兼招


  文理兼收的招生模式近几年在许多传统文科专业已经实行,这一顺应某些专业知识构架综合性特点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素质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增强了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岗位适应能力。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一直是作为文科类学科招生,而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在采、写、摄、录、编、播过程中,一直离不开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技术性操作的支持,这一点远远区别于传统纸质新闻的运作模式。单纯的文科生源,在学习、实验操作乃至岗位实习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先天不足的缺陷。


  发达国家大学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招生如同其他专业一样,并没有严格的文理科划分的要求,这使得学生入学后能够顺利进入大学基础阶段“通识教育”的学习环境,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纵观科学的发展进程,各专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性,没有绝对的界限划分,古代哲学就是个综合性学科体系,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之后,由于专业研究进一步细化和专业操作精密化的需要,这些学科逐步分化出来形成各自的知识体系,但各学科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美国教育界认为,人为地划分“文科”与“理科”两大学科体系,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的许多重大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角度,运用多种知识、理论和方法技术才能有效解决。近几年来,美国许多著名院校都设立了专项资金,成立了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鼓励文理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和有机融合,积极推进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的有序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各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招生生源打破文理科界限,势在必行。实际上,在各大学跨专业选修的课堂上,都能够看到理工科学生选修广播电视专业课程的身影。他们与文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创意思路,已经显现出这种学习模式的优势,为文理兼招的必然趋势提供了依据。


  二、课程设置——文理兼学


  新闻工作内容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而且广播电视新闻传播工作又需要以高技术手段为依托,因此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和技能,才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复杂纷纭的社会环境中开展工作。


  2005年7月,美国卡耐基和奈特两大基金会共同出资410万美元,联合五所著名高校启动了一项新闻教学计划,旨在培养适应日益复杂的社会的新一代传媒从业者,该计划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充实各校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试点范围是除哈佛以外的其他四所学校,将增加历史、政治、哲学、古典文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等课程,力求使学生具备更为综合性的知识、更具深刻性的思想、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娴熟的技能。早在20世纪末期,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斯坦福大学新闻系、加州大学传播系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课程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基础课程大体上都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和统计学等。这些课程有必修的、选修的,还有跨院系学习的。文理兼招的生源,由于文理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相互影响和互动交流,能够较好地适应这种综合性文理知识构架的课程设置。即使有些学生仍旧有偏科现象,但文理科的互补作用总会或多或少影响着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有利于日后的工作开展。


  三、教学设施——建立与电子传媒发展同步的实验室


  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需要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动辄需要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投入,堪与理工科专业竞比。在我国,只有重点大学传媒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能够基本与高技术发展同步,地方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的能够随着科技发展动态完善的实验室,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大大制约了这些院校广电新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


  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物质动力。对广播电视新闻教学而言,媒介技术的设施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可以说,要培养出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记者、摄像师、编导和编辑制作人员,必须拥有先进齐全的硬件设施。发达国家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资金投入多,教材更新快,尤其是实验设施好,更新换代与高科技发展基本同步。许多学校为教授、副教授甚至讲师专门配备了研究室,科研经费也十分充裕。在高投入下,必然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


  我国地方院校在有限的财力下,可尝试这样一些做法:与其他相关学科资源共享,共用某些实验室设备,如与广告专业、影视专业、动画专业等;相邻的院校之间互通有无,实行实验室有偿租用等。但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建立与电子传媒发展同步的实验室仍然是广电学科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


  四、实习形式——从校园模拟到社会实践


  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对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制作等业务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困扰着大多数地方院校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实践教学资源的极端匮乏。


  近几年我国新闻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截至2010年,各高校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已经达到近700个,新闻专业学生人数激增,而各地新闻媒体的数量基本上是稳定的。重点院校可以凭借知名度、影响力和母校、师生关系等,在新闻媒体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而地方院校在新闻媒体建立实习基地的困难就大得多。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接受实习学生上更为挑剔和苛刻。可以说,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成为地方院校传媒专业困扰多年的一大难题。


  在这一环节上,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美国大部分新闻院校都办有自己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都有自己专门的波段和频道,有规范的新闻、专题、文艺、体育和广告节目。这些校内媒体有独立的经营权,可面向社会有偿服务,以广告收入来保证日常开支,甚至进行自我更新建设。由于我国对新闻传播业控制很严,高校不可能自办面向社会的拥有独立经营权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可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学校宣传机构的资源,把校园作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小社会,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封闭式的模拟实践训练。


  这类实践适合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毕业生实习还是应以社会上的新闻机构为主。为了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地方院校应该不惜代价建立自己长期的实习基地,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和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现在许多高校把这一任务下放到教研室,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寻找实习单位,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这种合作凭人情关系不会长期维系下去。而一个没有自己稳定实习基地的学科,在招生过程中的认可度会逐渐降低,终究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五、教师资质——从采访现场到讲台


  拥有新闻理论家和新闻工作实践家的双重身份,是国际上对新闻教育者的普遍衡量标准。美国高校新闻专业的领导和教师都拥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系主任在聘任教师上,有着决定性的权利。他们认为最理想的新闻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业绩显著,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懂得教育的优秀记者。斯坦福大学新闻系原主任亨利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契科校区文理学院原院长布什都认为,从事新闻教学的教师,一定要由资深新闻工作者担任。斯坦福大学新闻系的教授,大多做过10年以上的新闻工作,其中有的曾经担任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部主任,有的原来是旧金山电台的节目制作负责人,一些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老报人、老记者、老主持人,虽然年迈退休,仍然被聘请来担任教授,用他们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来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有一点应强调的是,在美国考核和评定新闻学教授的条件,不仅仅看学历,看论文数量,重要的是强调有多少年的新闻工作资历,以及发表过的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新闻报道。


  我国许多院校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是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马,师资大多为其他文科教师半路出家,或是缺乏丰富实践经验的广电直读硕士、博士。课程设置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缺乏宽泛性,或由于师资素质原因,虽然开设了有关专业课程,但是授课质量远远不及国内重点大学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此外,这几年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远远比不上记者尤其是资深记者的收入水平,从记者转行到教师队伍的非常少。同时由于体制和经费的原因,退休记者被聘请到大学全职任教很难实行。这几年有些院校尝试着聘请一些资深的有名望的新闻工作者为兼职教授,但只局限于每年搞一两场讲座,远远满足不了教学一线的需要。


  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教学的质量,必须从提高在校教师素质和实践水平,改革教师聘任制度与管理模式等方面入手。当然,这一局面的根本转变需要社会大气候的变化,需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者身份在某种程度上的有机统一,需要这两个职业界限的模糊化和交叉化。


  六、学术交流——跨院校与跨国际


  学术交流在我国主要是一种高端人才的知识互动活动,有较高的研究经费支持,有固定的期刊杂志为载体,或有严肃的会议形式来面对面沟通、碰撞。大学聘请知名学者来做学术讲座,是在校生主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实际上学术交流是个极为宽泛、立体和灵活的概念。在国外一些大学从本科教育开始,各院校之间的客串教学就开始了初级的学术交流活动。日本一些大学著名的新闻学教授之间互邀客串授课,进行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学术流派之间的互动交流。美国一些大学的新闻专业学生,甚至可以带着一所大学积累的学分转到另一所大学继续学习,最后在第二所或第三所大学毕业。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知识领域是宽泛的,而且不同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和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表现在文化教育和学术交流上,就是跨国际模式的日益扩大化。聘请外国知名学者来华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已经成为国内一些重点大学常规的办学模式。此外,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基础课程和一部分专业课程在国内完成,另一部分专业课程到国外学习,在一些重点大学的某些学科已经实行了几年,显现出较好的效果。从当前发达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学教学的现状来看,先进的新闻理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新闻工作者,正在各个新闻战线对整个国家积极有效地履行着第四种权利,推动着民主化的进程,不断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科学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由此,发展中国家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更需要采用这种国际化交流的模式。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模式有别于其他传统的传播类学科,是最具有时代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在深入的研究探讨中寻求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学以致用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人才,才能使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管理的有效监督力量。


  作者:李薇薇

上一篇: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论文

下一篇:国际新闻的困境创新研究的影响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