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文学论文>新闻论文

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发布时间:2016-04-17 16:35

  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自1918年10月蔡元培、徐宝璜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丨'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加之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的办学审批权限越来越宽,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仅仅过了9年,2008年即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400所高校丨2。高等新闻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上的扩大和提高,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极大地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本文在总结西北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四所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对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西部地位和西部特色提出了一些思考,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四所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特色

  

  新闻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它既是新闻传媒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力资源保障,又是新闻事业生产流程中的“上游工序”。

  

  当前,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与新媒体不断发展,全球化进程与信息化浪潮不断推进,给新闻业和传媒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向新闻教育提出了新课题:新闻教育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大批合格的新闻人才。谁能抓住这一机遇,并创新发展,谁就能在这一学科建立自己的地位。西部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但在整个教育大发展的浪潮中,西部院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却快速发展起来,许多学校相继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了大批新闻传播人才,建立了与媒体的良好关系;培养了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优势明显;创出了专业特色,建立了在西部、在全国的学科地位。同处西部,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许多的启发和鼓舞。

  

  (一)瞅准目标,适时调整

  

  1985年9月,西北大学中文系正式开始招收新闻专业学生。为适应传媒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西北大学新闻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专业建设由单一的新闻专业进入到了学科综合发展的阶段:1993年增设编辑出版专业、广告学专业;1994年,新闻专业从中文系分立出来成立了新闻传播系;2001年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立新闻传播学院。至此,新闻传播学院形成这样一个组织框架,下辖三个系:新闻系、广告系、传播系;四个专业: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两个研究机构:广告研究所、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一个培训中心:西北新闻人才培训中心。并且拥有了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科下设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全部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新闻学为西北地区最早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同样,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拥有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其发展也处于一个稳步上升阶段。1979年5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新闻学专业,1981年9月,中文系新闻学专业招收首届本、专科学生,从此迈开了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步伐。1986年新闻学科独立建系,充实了师资力量,建立了独立而健全的系结构,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新闻系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95年,新闻学院成立,新闻学科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为了建立新的学术发展平台,加强融合,优势互补,以中文博士点带动新闻学科的建设,1998年,中文系与新闻学院合并,组建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此期间,新闻学科由新闻学1个本科专业发展为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3个本科专业,并获得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新闻学获批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并成为西部地区唯一的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网络。

  

  启示:审时度势,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新闻业和媒体业得到快速成长,带动了整个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发展。西部高校并未置身世外,同样以自己犀利的眼光、敏锐的嗅觉快速融入新兴学科的发展之中,并不断根据变化着的形势和新闻学科发展的时机,适时调整发展方向,组建新的教学科研机构,为人才培养和学科的成长壮大搭建平台。正所谓机遇总是为有准备者而准备的,稍纵即逝,无谓的争议、偏见、自私和麻木只能阻碍事业的发展。

  

  (二)特色明显,就业路宽

  

  2005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新闻学院院长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世界近60家新闻院系共同签署了国际新闻教育界第一个共识性文件《北京共识》其中这样描述新闻教育的目标:“新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工作者。”这一教育目标,体现了当今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共识。

  

  在西部院校中,兰州大学立足于西北,重点进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新闻与传播事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开创了独特的科研领域并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学科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新闻传播学基本素养,熟悉现代传播新技术,深刻领会各类现代媒体传播特点,能够在新闻媒体、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广告公司等从事新闻采编、公关宣传、教学以及广告设计、营销策划等工作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目前,兰大已成为全国高校中颇具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教育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同时,兰州大学在培养方式上也具有自身的特色,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根据学生的兴趣志愿选择专业,按照专业所学选择就业。

  

  作为西北地区最早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陕西师大,在“以育人为本,通过文理艺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现代传媒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出人文素养、技术素养、艺术素养相互兼容,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步增长的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逐渐形成了以注重学生文化底蕴、理论思维培养和采、摄、录、编、导、美等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为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播音与主持专业逐渐形成以注重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强化理论思维和集采、编、播一体化专业实训为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

  

  而西北大学的新闻传播教学与研究则重点在新闻学基本原理、新闻文化学、新闻媒介批评、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等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大学在广告学方面的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10月,国内广告教育最高级别的学术盛会一全国广告教育研究会第5届学术年会在西大举行,进一步提高了西北大学在广告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知名度。

  

  四川大学则将新闻与中文紧密结合,中文是基础,新闻是工具,从而使得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学生毕业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历练更易成才。

  

  启示:进入市场化后,特色和定位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办传媒如此,人才培养更是如此。在市场细分、媒介专业化逐渐成为趋势的今天,“万金油”式的培养方案已经落伍。作为高校,自己的优势何在,特点何在,培养的学生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竞争力和后劲如何,专业定位一定要准确,特色一定要鲜明。在专业大量重复设置的情况下,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异。某高校曾在新闻专业增设茶知识,毕业生很快被茶专业媒体和茶文化经营机构抢空。以此为契机,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增减专业内容,陆续在新闻专业开设财经、金融、保险、汽车等知识,将新闻专业与其他专业紧密结合,既有新闻专业基础和技能,又有一门热门专业知识,培养方向明确,就业目标确定,受到学生和社会欢迎。

  

  (三)软硬兼优,设施齐备

  

  不管是传统新闻教育,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与传播学教育相比,新闻教育仍然是“术”的教育,它特别注重操作训练和社会实践,因此先进而实用的教学设施和实验手段十分重要。以目前传媒技术的发展情况看,不仅广播电视专业的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体现出“重装备、高消耗,,’传统的新闻报刊学专业也要采用网络和电子编辑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传媒教育已经步入高投入时代。四所西部高校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仍然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设施优良、品种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教辅硬件体系。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以来,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建成了包括CA课件研究开发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摄影实验室、电子线路实验室、电声实验室和电视实验室的多媒体网络中心;包括编辑、演播、演播控制在内的影视制作室和以电视台为主的影视中心等,主要承担教学节目、教学片的制作以及编导课程、电视学课程的全部实验,影视中心则承担学校自办节目的拍摄、制作、播出等工作。2002年四川大学实施“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一四川大学传播技能实验室,成为拥有“图像数据处理实验系统”、“广播影视实验系统”和“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三大实验实习体系的人文和传播实验实习基地;一期工程完成后,学院已有广告效果分实验室、广告摄影分实验室、电视节目演播)制作分实验室,各分实验室功能独立,又可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10多门实验课程,包括广告摄影、电视广告制作、广告效果测试、电视节目演播)制作、电视节目摄制、暗室技术、电视新闻、新闻摄影研究、计算机基础等。

  

  同时,各个新闻与传播学院加强与传媒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媒体建立各种合作关系,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与陕西电视台、华商报社合作成立了“陕西电视台业务培训基地”、“华商报社新闻培训基地,,’成功举办多期培训班。学院还与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全国多家广电媒体建立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和职业培训平台,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多样化学术交流的机制。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术前沿。迄今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10余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互访讲学、合作研究等双向合作交流关系。2007年还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建立了2+1培养模式,研究生可在3年时间获中澳两个硕士学位,为其拓展就业创造了条件。

  

blob.png

  从中国近现代传播史看,在专业与爱好的共同作用下,社团与刊物总是相生相伴,相得益彰。对新闻传播专业而言,拥有自己创办的一份报、刊或台、网,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最好途径,是新闻实战的前奏。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1998年创办院刊〈〈西北角》学生成为采编主体,依托专业和人才优势,将信息贴近化、通俗轻快化和人文情感化融入编辑过程,刊物深受师生喜爱,成为兰大校园文化的一个亮点。“专业成就深度”是《西北角》的口号,也是学生新闻业务探索的真实写照。另外,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参与校园自办媒体活动,还可以解决社会媒体资源紧缺、实习成本高的问题。

  

  启示:曾几何时,新闻传播热遍全国,申办专业争先恐后,学生大量出炉,就业压力倍增,给社会造成一个假象:新闻传播专业过多过滥。然而,上述西部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就业前景一直看好,主要的原因在于学校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注重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训,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储备的就业“资本”过硬,当然受媒体和社会的欢迎,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西安交大向以门槛高、要求严、基础厚、重实践而著称,但在学校由单一理工型向理工管医人文社科综合型发展过程中,这一优良传统正经受挑战,学校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布局等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各种“委员会”的评审专家们,其眼光和胸襟是否有了与时俱进切合实际的理解解仍然值得期待;个别出身于理工科的评审专家,受专业眼光的局限,往往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需要实验设备的支撑,“重实践”落而不实,特色无从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科类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形象受损的依然是学校。就宽泛意义而言,理科,文科,校之双翼,同时振翅高飞,方能成为翱翔的大鹏。

  

  (四)人才名片,熠熠生辉

  

  一个专业是否成熟是否有成就,关键在于名师大师的多寡和培养的人才是否出类拔萃。地处大西北的兰州大学为传媒界培养的新闻人才和出版精英,得到社会的公认,90年代新华社国内分社社长、总编一度近一半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和新闻专业,2009年又有两名兰大毕业生分获韬奋新闻奖和全国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读者〉负责人彭长城也被推举为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人物之一。

  

  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在传媒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样成绩显著,原人民日报社社长胡绩伟,原新华社社长、《红旗〉杂志总编辑熊复,原新华社副社长缪海稜,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刘宜勤等成为新闻业界中坚力量。现今活跃在影视界的有国际著名导演戴思杰、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上海东方卫视总编辑陈梁、星空卫视副总裁李映红;新闻出版界的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明清;广告界的有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十大创意总监”之一的丁邦清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尹鸿、吴信训、董天策等知名的传媒学者也总是和川大校友紧紧相连。

  

  启示:著名校友是学校的名片,更是学校的资源。许多学校迎新时打出过这样的横幅:今天你以学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傲。学校之所以出名,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众多校友的出名,更是众多新校友的出名。一味津津乐道于少数著名老校友的贡献,而不能发掘出更多新校友的光彩,说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出现了软肋。兰大也好,川大也罢,让人肃然起敬的是新老校友相映生辉,而新校友的“同时代性”更能给宰宰学子可学、可赶、可超越的启迪和鼓舞。尽管川大、兰大著名校友不一定都出自新闻专业,但在传媒界出现如此众多的知名校友,则与新闻传播教育的氛围和人文知识的熏陶不无关系。2008年我们在申报新闻学本科专业时,学校曾提出一种设想,将来这个专业的一半学生可走本硕连读之路,经过六七年的培养一定能进入主流媒体成为西安交大的形象体现。学校的要求,既语重心长,又目光远大,急需得到广泛的共识和支持。当今时代,媒体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媒体中的校友则是学校与媒体间最好的桥梁和感情纽带。

  

  二、西安交大新闻传播学科的现状:个人力量凸显,团队优势缺失

  

  与同样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西部四所高校相比,我校调整、增设新专业的嗅觉相对迟钝,眼光不够开阔。经教育部审批公布,2010年陕西34所高校新增本科专业89个,我校无一。也许有人会拿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上述四校不是综合性院校就是师范院校,而我们是工科为主的高校。即使此说有理,也不妨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时适当调整增减专业,它不仅是学校推陈出新保持活力的需要,体现出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更是学校积极主动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责任担当。以新闻传播专业而言,进入新世纪前后,一批有志于新闻传播研究的领导、教师和媒体工作者向学校提出申办传播学专业(比新闻学专业范围更广,更偏重于理论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学可以涵盖在传播学里)因为这个专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没有得到大多数评审专家的认可。但我们的师资力量、办学理念并不弱于其他西部高校,更关键的是,社会对这个专业有过多的需求。于是再多次申报,终于在2002年获批传播学硕士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但遗憾的是,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招生指标却逐年下降,2010年更达10取1远远高于教育部预估的3取1的平均值。自有毕业生以来,一直不存在就业困难问题。

  

  从机构上讲,新闻传播硕士专业设在中文系,受中文学科滋养,师资力量得到了更好的成长,现有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承担着硕士生和本科生部分课程授课任务。在国家、省部课题承担、省部科研奖励和论文发表等项指标中,新闻传播学师资并不弱于其他系所。特别是在文学传播、科技传播、编辑与出版、媒介经营与管理、政府传播、危机传播等方面已露头角,形成特点,奠定基础,影响渐开。

  

  在连续几年的《新闻学与传播学学者、学术机构和地区学术影响研究报告一基于CSSC勒分析》系列文章中,2000—2004年新闻学与传播学机构论文的篇均被引前31家机构的排名中,我校排列第四位,被引篇次和发文篇数分别为2237篇均被引为Q595超过其他老牌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研究机构。2005一2006年新闻学与传播学发文30篇以上机构我校列13位,新闻学与传播学论文被引15篇次以上者我校共有19篇论文,列31位,两项指标在西部四校中紧随在四川大学、陕西师大之后丨'反映了我校新闻学研究的学术质量不低。

  

  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名不正则言不畅,长期以来假中文之名开展新闻传播学术交流之实,虽不影响个体成果的呈现,但缺少相应的教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平台,团队精神难以体现,与校外机构对等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受到影响,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三、确立西部地位,创建西部特点,建立以文理工相融合的新闻传播学科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与全国特别是西部高校相比,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并不落伍,有我们的地位。但新闻教育发展步子较慢,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机会,眼睁睁地看着兄弟院校一个一个雄起超过我们。2003年我们开始招收新闻传播研究生的时候,西部许多高校与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有的甚至不如我们,但几年过去,由专业变系,由系变学院,由一个专业拓展为新闻学与传播学二级学科下的所有专业;由本科教学点增加拓展为硕士专业,由硕士专业再一跃而为博士点,可谓进步明显。而我们依旧在原地踏步,研招人数在下降,本科专业申报一再受挫,与学校锐意进取的精神不相吻合。能得到安慰的是,每个从事新闻传播教学和研究人员的能量都得到了释放,都能集中精力把自己的学术领地经营得郁郁葱葱,繁花似锦。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恰好是养精蓄锐,积聚力量,为我校未来新闻传播学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厚实基础。而目前推进这一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正当其时。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80周年庆典上演讲指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首要困局是800家新闻传播院系呈现千校一面,千院一面,千系一面的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专业化培养思路。面对这样一种局面,我校的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发展不久的学科,更应该寻找突破口,构建本校的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新途径。

  

  (一)以研究优势推动专业发展

  

  四所西部高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传播实务和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有明显缺陷,即统一性大,弹性不足,差异性不明显,不能以学科发展方向作为目标设置依据,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兴趣培养的缺失。因此,细化培养目标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让学生对学习目的和要求有足够认识,对教学活动的其他环节设置如课程安排、实验手段、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提供全局指导,以激发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细化研究方向。如前所述,我们急需明确每个新闻传播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形成不同的学术高地,进而形成不同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目标;急需形成团队力量打造具有交大特点的学科优势,以“创特色入主流”来奠定自己的学科地位,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事实上,所有开设新闻传播专业的学校不可能都培养一种类型的人才,这样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分学科正逐步被纳入教学内容,如科学传播、文学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横向来看,还可以细化以媒体类别为维度的研究方向,如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如何和网络等新媒体融合等18。而具有地域性特点的研究如西部科技传播媒介发展史和科技期刊经营管理研究、陕甘宁边区新闻事业史、延安时期的文学文化传播及其价值研究等,大都受到国家、省部课题资助,已经成为新闻与传播研究的西部亮点,尤以陕西科技期刊传播研究广受关注。

  

  目前我校在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主力阵容有四大块:人文学院、期刊中心、出版社和宣传部。整合几方力量,可以形成很有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新闻传播教育形成教学、实践实习一条龙体系,学生足不出户就可将理论贯通于实际操作之中。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除了上述业已形成的西部亮点外,舆论导向、科学传播、科技编辑与出版等都是值得期待的、可区别于其他高校、进而形成自身特点的专业方向。

  

  (二)以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为新的突破口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对媒介经营管理的研究就已展开。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就曾详细讨论了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报馆的组织、广告、发行、销数、印刷、纸张、用人等问题,并作了“报界之现状”的专门论述。随着传媒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的传媒走向市场之路变得不可逆转。传媒市场化的纵深发展,使传媒竞争尤其是经营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传媒走向市场和经营管理地位的突出矛盾表现在市场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资源既是媒介的首要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但是当前传媒经营管理型人才非常匮乏,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传统的新闻传播人才过剩,另一方面会管理懂经营的新闻传播人才奇缺,因此学界与业界提出了“媒介的竞争就是管理人才的竞争”、“人是决定媒体竞争胜负的根本因素”、传媒管理者“不懂经营只有死亡”等看法。2001年,学者曹鹏指出,近些年中国传媒业开始进入市场,但普遍感到懂经营会管理人才的奇缺。“当传媒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时,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渴求,自然就变得越来越紧迫”,传媒行业中“挖人浪潮”、“培训浪潮”、“学习浪潮”不断出现,MBA也就成了新闻单位青睐的对象191。加强媒介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传媒教育绕不过去的课题。但西部高校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可抓住机遇,在新闻传播专业适当加入管理学、经营学课程,将传媒理论学习与管理经营学结合起来,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培养传媒市场急需人才。以此独特之点寻找突破口,在新闻传播教育主流体系之内方可争得一席之地。

  

  (三)以文理工课程融合彰显特色

  

  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调整信息和分析信息,并从更大范围内去搜集、整合和传播各类社会信息与情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因而当下新闻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天的世界正经历着信息革命,数字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推动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也引起日常生活、工作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化。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经常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计算机辅助调查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以获得受众的反馈信息,了解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等。问卷调查、抽样调查、计算机辅助调查等手段的运用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如统计学在数据分析和资料分析中的运用可以用来揭示媒介规律,研究媒介效果等;计算机的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的教学不可忽视。诚如川大将中文更多地融入到新闻专业教学之中进而形成鲜明特色一样,我们如能更多地引入理工科的相关课程和研究方法,新闻传播的特色会更加独异而拔萃。

  

  (四)以学术平台为依托对外扩大影响

  

  校院两级对新闻传播给予了很大的关怀和帮助。

  

  学科带头人的确立,对发挥团队作用必将产生积极影响。西部四校新闻传播之所以成绩斐然,跟他们积极发现培养和大胆引进学科带头人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可以为一所学校增添光彩,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2009年3月,学校批准成立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结束了我校长久以来新闻传播有人、有学而无机构的尴尬状态。这是一个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开放式研究机构,是我校新闻传播发展中的一件盛事,从此所有有志于新闻传播教育与科研的师生,都可借助这个平台名正言顺地对外开展学术交流。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成立当年,即获得陕西省发改委30万元课题和陕西省软科学课题支持,出版《导向论》专著一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对内与期刊中心、出版社的合作正在展开,对外与媒体和学术机构全方位的合作正在洽商,前景乐观。在学校“211三期”经费资助下,图书资料正在征订,不久即可为师生提供服务。倘有一天,研究所成为真正的教科合一实体有了自己可以确定的人员结构和教学科研目标,就必将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带来一片新天地。

  

  四、结语

  

  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西部特点和西部地位的提出,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引起注意的成果,但顶尖学术成果和系统化形成影响、服务于国民经济的研究偏少,集体攻关形成较大优势更显羸弱,团队精神急需培养;在教学方面,虽然仅有硕士生一项,但培养目标、方向仍然面临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特别是缺少本科优秀生源支撑,仅靠短短两年时间,就希望培养出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流淌着母校情感血液并进入主流媒体发挥名片效应的优秀生,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本文之所以提出构建西部特色这一命题,就在于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基础,特别是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技术突飞猛进,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传媒竞争曰趋激烈,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这些都对现代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才能构建出本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特色。机会对任何人都是均等的,谁能抓住,并奋力开拓,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期待着这个机会的早日来临。

上一篇:突发性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职责

下一篇: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道德冲突与伦理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