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教育伦理学的视野审视师生关系的矛盾

发布时间:2023-12-11 17:45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师生关系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给教学活动带来不良的影响。笔者试图从教育伦理学的视野分析师生矛盾,探析产生的原因,即师生地位不平等、主体认知不足、主体自控不强、外在约束力不够,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加深师生双方的伦理认知、提高师生的行为自控、加强伦理的外在约束力。


  关键词:教育伦理;师生关系;矛盾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这对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甚至阻碍教学活动。


  伦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各种道德准则。师生关系是师生以人际关系出现的道德伦理关系。我国有着尊师重教的历史,长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影响下,师生关系更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敬。教育不仅强调学生要尊重教师,更强调教师必须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这是现代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应然要求。


  一、师生关系的伦理矛盾


  由于教育的特性,教育对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呈现出来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多数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多数教师能遵守职业道德,但是,师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存在着师生矛盾,如:感情的冷漠、言语的不当、行为的冲突等。这些矛盾出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矛盾程度不同,有些矛盾师生能够自行调解、减弱并消失,而有些矛盾越积越深、最后爆发造成不堪后果。近年来,这些矛盾越来越突出,有些甚至超越了伦理的界限,触犯了法律,如学生弑杀教师、教师性侵学生、教师虐待学生等事件。


  二、师生伦理矛盾的原因


  (一)师生地位的不平等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形成了教师权威的观念。教师不但在传授知识时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而且在师生人际关系方面也处于领导地位。师道尊严的观念维系着师生地位不平等的状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之间这种关系受到巨大挑战。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民主、平等的氛围更加强烈。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都要求师生的地位的平等。但是,教师长期的权威意识根深蒂固,有些教师没能改变这种观念,而学生要求平等,二者不平等的地位引起了师生关系的矛盾。


  (二)主体认知的不足


  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原动力。师生各自的认知不足是产生师生矛盾的内在原因。认知的缺陷会引起错误的行为。由于教育的职业特殊性,教师的服务对象是身心都较弱的学生,教师有义务教学生有关安全的知识,也有义务保护学生。保护学生应该是教育的职业道德要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还处于发展的阶段,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一些学生无法正确地认知师生的矛盾,仇恨教师,这一认知驱动他们伤害教师。


  (三)主体行为自控的不强


  道德伦理是内心的规范,是约束行为的内在力量。有些师生缺乏或放松了自我约束,从而引起了师生的矛盾。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的经验、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自身修养等因素,教师的自我约束面临挑战。一些教师知道应该尊重学生,但是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下,有些教师还是控制不了自己,以较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批评过后,内心又愧疚不已。师生放松了对自身的约束,不注意批评的方式,批评学生时放纵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导致师生关系产生矛盾。


  (四)外在约束力不够


  任何的道德行为除了内在的约束,还需要外在的约束,主要是公众的舆论评价。在越发达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惩罚越谨慎。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地方的舆论作用比较明显。此外,笔者认为行政的规范管理、法律形式的保障是对道德的必要补充。人人都可以随意地评价教育,指责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实际上,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教育管理不够规范,没有可行性较强的管理条文,没有明确的教育法律规定。


  三、解决师生伦理矛盾的建议


  (一)实现师生地位的平等


  解决师生的伦理矛盾,必须实现师生关系的真正平等。教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教师威严。教师尊严是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建立在学生的心中,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方式隔绝学生。教师需要打破过去的教师威严的观念,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确立正确的师生观,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深化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将学生看做是自己教学的平等对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师生地位的平等。


  (二)加深师生双方的伦理认知


  道德伦理自身具有调节作用,其形式主要诉诸于舆论、感化、疏导,因此,道德的作用主要依靠个人的良心、内在的道德判断。师生应该加强学习的道德伦理知识,确立正确的道德认知。教师对伦理的学习应该贯穿整个教师生涯,尤其是准教师阶段,即师范生时期。准教师阶段,师范生通过专业的学习,了解了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的心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在入职后也应该坚持职业道德的学习,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职业道德知识,从而更好地内化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


  (三)提高师生的行为自控


  首先,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教师通过反思,反省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经常以职业的道德要求提醒、约束自己,及时发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及时修复师生关系,避免矛盾的激化。其次,专业的教育知识和道德知识的深化,有助于加强道德认知对教师自身的内在约束力。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年幼的学生,有些学生可能违反纪律、不尊敬教师,这要求教师具备关爱学生、耐心、包容等专业品质。教师批评学生时,需要采用专业的教育意识与技巧。最后,师生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出努力。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双方之间能够换位思考、加强自我的约束,因此师生冲突少。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自己,与学生相处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公平、和蔼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通过真诚地和学生相处,为学生树立示范的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加强伦理的外在约束力


  道德伦理是无形的准则,需要外在的约束才能更好地保障它的存在。如果有人违背了道德伦理,没有受到相应的约束,这种准则就会失去公信力,道德伦理就会丧失存在的价值。首先,伦理道德是社会成员公认的一种准则,舆论是监督的重要方法。当今社会,信息的散播越快、透明度更大,应当充分发挥公众的舆论作用,加强舆论对教育的监督。在强大的监督下,教师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遵守职业道德。需要注意的是,舆论需要公正的引导。其次,应该加强行政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规范的师德管理条例,让条例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指向,让教师管理工作有规可依。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师德的常规考核,以此强化教师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最后,必须健全相关的法律条文,这是最强的外在约束力。如果有人不仅严重违背了伦理道德,而且构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法律将是维护道德伦理的最后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彩平.社会伦理转型与当代中国德育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2007(01).


  [2]吕卫华.残忍的背面——从两起青少年弑师血案重新审视师生关系与师生冲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3]易凌云.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的定义、内容与生成[J].学前教育研究,2012(09).


  作者简介:


  侯嘉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谈谈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渗透

下一篇: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应用到护理学基础操作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