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 国王的演讲 看奥斯卡的 皇室情结

发布时间:2015-07-06 11:18
[摘 要] 《国王的演讲》拿下奥斯卡几项重要奖项,表明新历史主义倾向对奥斯卡评价范式的影响。历史的选择常常成为审美的选择,个体的命运常常在审美中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尤其是当个体是“皇室人物”时。奥斯卡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权,再次向人们展示毋庸置疑的审美霸权。
  [关键词] 奥斯卡;皇室;选择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齐常被引用在历史题材影评中的一句话。历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丰富而复杂的生活在共时状态下杂象丛生。面对过往,现代人用无数种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当《国王的演讲》拿下奥斯卡几项重要奖项时,人们仿佛重温了一次小说家米歇尔•罗伯茨说过的话:“从艺术手法上讲,有缺陷的国王象征了所有普通人,当他重获话语权时,就能恢复所有力量。继而他可以领导人民去战斗。”
  美国新历史主义理论家路易•芒特罗斯说:“我们的分析和我们的理解,必然是以我们自己特定的历史、社会和学术现状为出发点的:我们所重构的历史,都是我们这些作为历史的人的批评家所作的文本建构。”所以,当新历史主义小说家将历史作为叙事的背景,当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悄然登场,当影像艺术以一种丰富、崭新、普及的品质重新制造和构筑现代人的生活时,当历史以数字化的科技手段成为一种生存过往的介绍时,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一个时期以来,奥斯卡评委们如此青睐历史题材,为什么在历史题材中又青睐人物传记,为什么在人物传记中又特别青睐“皇室人物”。
  1939年大萧条即将结束,纳粹德国咄咄逼人的扩张野心惊醒了欧洲大陆。阿尔伯特(伯蒂)作为国王乔治五世(迈克尔•甘本饰)的第二个儿子,性格内向,口吃严重。这不仅仅是个人形象问题,还关系到能力、自信心和公信力。这是一段历史的真实文本,而《国王的演讲》就是在重构这一文本。英王不握实权,但他仍是国家的象征。在哥哥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后,乔治六世不得不站到前台,在这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他没有个人隐私,他不得不把他竭力想隐藏的个人问题暴露在整个大英帝国的面前。于是,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便可以理解为一种关于权力的隐喻,而这种隐喻结合到二战的历史背景,英美国民们便可以重温奠定他们世界地位的那场血火大战。
  影片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的故事。一个不愿当皇帝的皇帝被推上台,一辈子活在父亲跟哥哥阴影下,剧情虽然老套,但在新历史主义的重构下,将它纳入了皇室、战争、残障、励志的经典范式。于是人们看到了乔治六世挂满勋章的深蓝色制服,洁白挺拔的衬衣领以及那双忧惧却坚毅的褐色眼睛。他是结巴,他从小受欺负,他被一个狡猾得像老狐狸一样的治疗师像陀螺一样地转来转去,但是,他还是国王,天佑的国王。从约克公爵到乔治六世,这个男人的生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走不出童年阴影的乔治六世——强硬的父亲、聪明伶俐却缺乏同情心的哥哥以及孱弱残缺的弟弟;而另一面是忧心国事的约克公爵、关心兄长的阿尔伯特王子和两个小公主的父亲。只是对于他来说,这个硬币很不幸地印反了——本该印在反面的乔治六世被牢牢地困在了正面,于是他害怕他父亲、害怕他哥哥、害怕和公众生活有关的一切,于是他总是紧张得喉咙打结下巴扣紧,无论面对的是上千的公众还是bbc一个小小的直播话筒。他的幽默、他的执著、他的勇敢、他对国家、对责任、对家庭和对友情的忠诚以及他偶尔的动摇,都因为命运的颠覆而在挣扎中放大。于是人们看到国难当头,政局危机,在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伯翰•卡特 饰)和语言治疗师罗格(拉什 饰)的帮助下,国王克服障碍发表慷慨激昂的著名宣战演讲,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乔治六世的宣战演讲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处,从头到尾仅三分多钟,可是展现给观众的是在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完美配合的语言节奏下,镜头对英国各个阶层人的速写渐渐铺展开,观众看到了不列颠最引以自豪的气质和气场,那种面对最糟糕情况的从容和淡然,那种无需大张旗鼓宣扬即可万人一心的觉醒,那股冷静中透着的热血豪情,决心里蕴含的豁达自信,那是对人性至高的尊重,那是心灵最深处的优雅。这是个于无声处高潮的结尾,令观众突然正襟危坐,令观众不禁起立鼓掌。
  北美大陆与英伦三岛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系,美国人似乎也有一种“寻根情结”,偏爱大西洋彼岸的皇室先民。于是,只要是英国皇室题材,便仿佛获得了奥斯卡的免试优惠,在《国王的演讲》之前,《女王》《伊丽莎白》和《黄金年代》等英国皇室电影就曾经获利在先。《国王的演讲》甫一面世,便已在奥斯卡获得了优生证。这部电影的看点首先在于其故事情节把高不可攀神秘的贵族的生活通过患有口吃的国王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国王的演讲》叙事结构的紧凑和利落,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公众角色如何战胜自己的有趣过程。而英国式的绅士得体而不失幽默的对话,对于生活在喧嚣浮躁的当代的人们,在看惯了打打杀杀血腥暴力之后,仿佛吹来了一阵英伦贵族气息。更何况影片中还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以及勉强有点相像的好几位英国首相出场,伴随着贝多芬的名曲作为电影音乐,不知不觉地把不为我们熟知的皇室精致生活中的结巴问题解决路径描绘得清晰简练。
  在伦敦灰蒙蒙的天,湿乎乎的雾和整齐干净的街道中,皇室成员在与命运的较量中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人们感受到一种关于人格品质,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前半部分有些沉重的铺垫给这部英式情调的大餐营造出一种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难得平息的震撼,战争的渲染像一场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庄重却不呆板,爱国情怀无论是在皇室成员还是在公众心中,都仿佛迎面扑来,沁入人心。 这部带着英国皇室、史诗两大胎记的影片,无论是普通观众还是奥斯卡评委,都意味着一种对皇室的窥私欲。皇室成员们在新历史主义的框架下被表现为一个个的普通人。既是皇室,又是普通人,还有什么比这种讲述方式更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民主与消费趣味呢?英国电影都是以小见大,但求精致不求大气,虽自成一派温婉的风格但久了未免让人心生疲倦,这与被商业票房3d炸弹轰炸多了而生出的懈怠是一样的。可一旦英国气质的电影在具备了表演上的收放自如的传统同时,达到了自身叙事节奏的平衡,那就成了杰作。而一旦杰作又具有了无懈可击的张力,那就是美丽的了,那就是于无人处怒放的昙花,那就是艺术品。 12个奥斯卡提名和最佳影片不仅是对皇室的礼敬,更是新历史主义讲述方式对学院派审美和市场的迎合。
  影片把乔治六世如何一步步地走出口吃阴影表现得层次分明,导演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治疗口吃的方法论上,而是从一开始就深入国王内心,告诉观众心结才是口吃的真正原因,物理治疗只是辅助,心理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的关键所在,而罗格医生恰恰是敏锐地洞悉了这一点,才最终治好了其他医生无能为力的顽疾。所以,导演在设计剧情时,在国王同罗格医生的对手戏上格外下工夫,不仅有罗格医生许多超常的治疗方法的
展现,更注重表现国王对他从毫不信任到引为知己的逐步转变,而这种转变又恰好通过一次次的诊疗交谈表现出来,每一次诊疗的时机都设计得恰到好处。

  奥斯卡评委在世界电影界一向以保守著称,他们很少跟风,很少去鼓励探索和实验,在他们心目中只有经典,只有中规中矩的范式。影片《国王的演讲》的情节就是这样的中规中矩,一个人通过努力以及通过别人的帮助,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无论是怎样的社会怎样的阶级都有不少类似的作品。而这其中,文艺气质和励志题材便是不变的选择。男、女主角的残障和病痛,心理上饱受折磨而又发愤图强克服残障的情节,总能让奥斯卡评委们心动不已,《雨人》《阿甘正传》《黑暗中的舞者》《我的左脚》。美国人在欣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奥斯卡在鼓励美国式的价值观。

  科林•费斯扮演的国王乔治六世作为影片的核心角色,被塑造得尤为细腻丰满。他让一个结巴的国王同时具有令人怜惜和敬重的两种气质,他让平淡无奇的演讲戏份变得一波三折,揪人心肺。在公众面前,他对演讲的畏惧和沮丧情绪表露无遗;在医生面前,他又很容易因为自尊心受挫而变得粗鲁狂暴;在父亲和哥哥面前,他又带有一丝明显的谦卑、怯懦的神色;而当他和妻女在一起时,那种浓浓的父爱亲情跟普通人无异,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可以卸下作为王室成员身上的重担。科林•费斯把角色这些不同情境下的状态表现得极为精准到位,把乔治六世伯蒂心理转变的过程演绎得层次分明,一个小小的眼神和动作,都能传达出角色丰富的内心情感,对乔治六世伯蒂的塑造堪称经典,尤其是他对乔治六世口吃的种种姿态、动作和心境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片中他几乎没有几句完整的台词,怯懦和敏感里,又透出微妙的好胜心和责任感,令人拍案叫绝,让人完全忘了是科林•费斯在扮演这个角色,而是乔治六世真的站在了观众的面前。
  罗格医生在影片中被设计成促成国王生理和心理转变的关键人物。这个半途郎中饱受风霜,可以不动声色承担大小摧磨,他身上处处融合着矛盾,既有茁壮的傲气,又能放下身段,穷困潦倒而志气高扬,住破房子而家庭和暖。他有股子天不怕地不怕藐看权贵的劲头,骨子里却拥戴英雄忠于君主。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乔治六世的反象。他激将乔治六世时的快言快语以及对方逐渐活络、不那么刺猬的真性情流露,可谓全戏最机敏最幽默的对话回合。期间他主持“民间智慧”疗内,演说技艺辅外,断续构建国王成长之轨迹。罗格有着不拘一格的医术、敏锐的洞察力、循循善诱的交流能力以及自尊的品格,从一开始,他就对约克公爵也就是后来的国王不卑不亢,坚持以平等的身份对话,绝不屈从于国王的个人喜好,最终得到了国王完全的信任,成为可以交心的好友。当国王在自己能否挑起国家重担产生回避和不自信的情绪时,他用犀利的言行直接戳破国王不敢挑明的这些心理犹疑,让国王能够真正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并放下重担轻松上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成就了乔治六世。国王和医生诊疗互动的过程完全同历史事件、国王人生以及思想的重大转变有机结合在了一起,不仅让人看到国王战胜口吃的惊人毅力,同时也让人看到他实现国王身份的心理认同的伟大转变。
  作为传记电影,还原历史的真实显现是第一位的,我们无从知道历史上的英王是怎样的,但是从《国王的演讲》一片中看到的乔治六世伯蒂,却给我们鲜活而生动的感觉,仿佛我们一直目睹着他从公爵成长到国王的历程。如果说这是一部传记影片,它让我们了解了那个年代英国王室鲜为人知的一面;如果说它是一部励志影片,公爵的生理缺陷远比普通人更有传奇色彩,或者说,皇室成员像普通人一样面对生理挑战时,更能激发出观赏者的心悦诚服。
  奥斯卡以自己特有的话语权,再次向人们展示毋庸置疑的审美霸权。无论皇室故事多么老套,无论励志题材多么常见,但是奥斯卡相信,人类理性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获得鼓励。皇室只不过是一个迎合大众趣味的外套,而改变命运,挑战自我,战胜困难,赢得自信则是人类的理性光辉。或许,这就是奥斯卡“皇室情结”的真实本底。
  [参考文献]
  [1] 王明德.演技成就《国王的演讲》[j].大众电影,2011(06).
  [2] 姗迟.《国王的演讲》赢得多伦多影展奖[j].大众电影,2010(20).
  [3] 扬紫薇.我们都需要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国王的演讲》观后感[j].智力,2011(09).
  [4] 穆冉.《国王的演讲》英国式“冲奥”[j].南方人物周刊,2011(05).

上一篇:新闻摄影的形象性研究

下一篇:电影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