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指导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8 14:1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具体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我国“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本文主要探析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中国三农问题微观层面的指导。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历来就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的思想武器。我们不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和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还要研究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我国实际的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正处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本就应成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国家。一个不善于从理论上思考问题的人也很难真正厘清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而在理论上,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马克思,他的思想必定有其精华之处。因此,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心的需要

  首先,针对目前部分人士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过时了的论断,我们更应该加大对马克思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研究。才能让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过时,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我们忠实的信仰。我们都知道,老一辈共产党人没有留下太多的物质遗产,但是他们对共产主义坚如磐石的信仰和对国家对人民无比忠诚却是一笔富可敌国的巨大财富。其次,就因为目前太多人不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容易受到很多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误导和蛊惑。其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马克思是人而不是神,他不能将以后一百年的事情都准确预测到,我们要根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将其加以完善,使其与时俱进。其实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之精神:那就是对任何重大问题的分析和认识,都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历史地加以看待和认识,而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拘泥于教条和书本。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体系对我国三农问题具有的巨大的指导意义需要我们加以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三农问题之农业的指导

  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可以看出,农业问题是马克思所关注的重点经济问题之一。他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强调了资本造就的市场经济必须以农业本身的高度发展为支撑。也就是说,马克思早就认识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没有富裕的农村,就没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农业问题的巨大启示在于: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而我国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阻碍农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农民们抱怨他们的农作物卖不出去或者卖的价格太过于低廉,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的较好路径之一。然而,党和政府在实现“产—供—销”链条的运行机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引导作用。另外,我国农业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目前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因此,农村出现大量的荒地,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党和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在有条件的地区对目前处于分散经营的农民的农作物逐步实现规模经营,并创造良好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环境等一条龙服务。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三农问题之农村的指导

  马克思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中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城市的地位逐渐超出了农村,城市的生产效率与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农村。城市成为工商业生产和交换中心。前期由乡村统治城市逐渐转移到目前的由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局面。但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随时谨记和吸收马克思相关理论的精髓,以指导我们对农村的建设。


  正所谓,没有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那么我国面临的农村问题,除了政策须向农村倾斜外,还表现在户籍制度问题对农村发展以及实现社会公平的阻碍方面。以往的户籍制度使得城乡处于二元分割的状态,使得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产生了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必要,但是在今天,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由于户籍制度带来的医疗不公平、教育不公平、社会保障不公平等等不公平现象,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必须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劳动力资源可以自由流动,因为,凡是限制人身自由流动或者加大流动成本的做法都是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群众舆论都纷纷探索突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的路径。需要注意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基本方法论原则指导我们,户籍制度改革的步骤需要控制,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国三农问题之农民的指导

  中国古往今来一直以农业立国,而农民人口也非常庞大,这对社会的稳定性极其重要,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思想和收入问题是关键。

  1.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首要问题,其中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要保持农民收入能持续较快增长。由于受到传统小农意识的熏陶,我国广大农民同胞的商品意识淡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介绍了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而大多农民的劳动产品并不是全部用于自己消耗,而是用于和他人做交换的商品。所以就要区别一下农业产品和农业商品的概念,农业产品只是农民们辛勤耕种的劳动结果,而农业商品则是在农业产品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运输、交换的商品。比如:如何将葡萄变成商品:葡萄酒。那么葡萄园就是酒厂的第一个车间,一亩地种的水果量、灌溉时间、糖度等必须严格按照酒家厂工程师的要求去做,不然,农民的葡萄就无法变成价值高的商品。再比如:在城市的超市,那里的无公害蔬菜比我们农贸市场的蔬菜贵出几倍,如果农民也按照标准化生产,从土地、水源到施肥灌溉,再到最后的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商标设计,都能让买者感觉到你卖给他的是一种商品而不是那种直接从地里出来然后装进麻袋的农产品,那么就会得到一个较好的交易结果,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商品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是要去和别人交换的使用价值,就要把它作为商品的特性充分地体现出来。政府除了要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外在政策环境,还要努力吸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并向农民宣传普及。


  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农民存在的障碍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理清农村工作思路。如前所论述的,农民们由于没有学习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理论,导致他们没有意识到如何将自己的农产品变成具有巨大交换价值的商品。即使基层工作者有这个意识去改变这种状态,农民的工作也很难做,一些基层工作者认为,要是把农民们的农产品卖出好的价格后他们就高兴,要让农民们交出很少的会费他们就不高兴不愿意。因为他们不知道基层工作者们要实现他们产品的升值需要很多环节,比如:信息收集、找到购买市场、引进产品或技术。这中间包括了很多的干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贸易专家的劳动,甚至很多商品还要加上保鲜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才能实现交换。但是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分析此问题,农民如果觉得他生产的农产品,卖的好价钱都该属于他们,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所以我们应该让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知识普及到农民们的思想中,从而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做好基本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尤绪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J].当代经济,2012,(12).

  [4]金成德.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马克思主义[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1,(2).

  [5]肖潇.浅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6]贾永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划时代的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7]薛冬雪.市场经济伦理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现代经济信息,2011,(2).


  来源:学理论·上 2013年12期

  作者:黄小梅


上一篇: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下一篇: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