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我国的城镇化与“三农问题”

发布时间:2016-10-14 14:30

  近年来,学者对我国城镇化和三农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现状,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把农业、农村、农民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考虑,简要探究目前城市化以及三农问题,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正处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着意义,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这一文件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行了规划,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大规模的减少农民数量,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如,服务业的发展就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对此,理论界和决策者大致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用城镇化来解决三农问题,用三农问题的解决促进和谐城镇化发展的共识。

 

  一、引言

 

  ()城镇化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试图分析城市化城镇化的区别,经济学认为城市化是伴随着现代文明和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结构完美化和现代化的体现,具体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和消费方式上。社会学认为城市化是历史的和动态的,强调城镇化就是原始农业型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型生活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地理学认为城市化人口构成结构、建筑布局结构和人文关系结构的综合调整及完善的过程。人口学主要从人口方面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并集聚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叶裕民教授认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首先,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社会结构形成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虽然不同群体对城市化有着不同的解释,但通过总结各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可以发现,城市化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必经的一个过程,包含着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的转变、地域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历程,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也不具体说明两者有何不同,而是将两者同等使用。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具体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试析我国的城镇化与“三农问题”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1978—2012年,城市化水平从18%上升到53%2004年我国城市总数就已达到661个,包括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市,268个地级市,374个县级市。但仔细分析可知,城市数量的增加一部分源于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动,不以农民变市民为主的城市化不能说是真正的城市化。

 

  另外,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如下图1所示),这会限制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削弱产业结构转移过程中对劳动力的吸收力,影响农村工业的持续增长。同时,城镇体系出现两极分化: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偏小;大城市规模大,聚集能力强但是数量少。中小城市在城市化体系结构中属于承上启下的部分,但是其数量不多,聚集能力还有待提高。小城镇还没有建立起良性发展机制,缺乏产业基础。在当前我国的财政体制下,小城镇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是,为了谋一时的发展,一些小城市以地生财,盲目进行土地开发,忽视了对本地产业的投入。

 

  ()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列问题,总结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的统计中,把城镇中居住生活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也算在城镇人口之中,但由于城镇规划中对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城市户籍人口为标准,造成城市公共资源所负担的实际人口超过其设计载荷。结果是城镇人口和面积在扩大,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没跟上,出现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城中村等现象。城镇化发展的不相称。

 

  第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相比,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除了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上的艰苦,伴随农民工的还有社会歧视和制度歧视。外来人员在住房、就业、工资等方面的平等权以及子女的受教育权受到侵害。

 

  三、我国三农问题浅述

 

  从总体上看,三农问题表现为城乡差距以及对国民经济社会系统良性运转的不利影响;微观层面上,三农问题具体表现在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

 

  ()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主要是农民的数量与质量、就业、权利与身份认同等问题。首先,我国农民数量大,有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就业转移,同时农民各方面素质还有待提高。其次,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思想素质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农民的思想素质仍需继续提高。主要表现为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以及对土地的依赖心理以及传统的家庭观念。再次,农民的权益易受到侵害。农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很好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这就使他们更易受到侵害。

 

  农民工在城市处于边缘化的生活状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制度体制相对落后,农民工作为社会的新生群体,他们的政治权利的实现还存在一些障碍。首先,选举权利因户籍制度而难以实现:既难参加户籍地的选举,也难参加居住地的政治选举。第二,不能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待遇,为城市的发展做了贡献但不被城市认同。

 

  ()农村问题

 

  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巨大的农村人口的基础上,农村的发展是严重落后于城市的。在基础设施方面,城市有发达的交通运输设施、完善的教育设施、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优厚的社会福利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而农村则是不平的道路,单调的文化生活,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大,如下图2所示:

 

  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村里人口锐减,一些乡镇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将数个村庄合并为一个,有些农村甚至处于无政府状态,社会治安存在隐患的同时,农民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农村的行政管理出现弱化的现象。

 

  ()农业问题

 

  柯炳生(2008)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供给要么是过剩或不足,要么是质量出现问题。因此作者将农业问题总结为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但是,从农业生产的循环过程来看,农业问题可以归结为生产和经营问题。在生产方面,农业的生产方式落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业呈现出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的状态,无法进行专业化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识差,大多数都是进行传统作物,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经营方面,小农生产在获取市场信息方面处于劣势,产销不对路,增加了交易成本。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城市化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农村生产生活向城市转变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由此看来,城市化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即三农问题的解决内含于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化不仅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而且三农问题的解决本身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路径:农民工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

 

  第一,城市化与农民。首先,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可以减少农民的数量: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民离开非农产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相反,工业化是城镇发展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是推进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再者,城市化可以使人们变得富裕,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条件下,农户增收途径日益多样化,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源于其能力的提高,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劳动者通过实践积累经验,促成其形成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第二,城市化与农村。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是由于特定的城乡二元体制对人口迁移的阻碍,农村依托集市和行政中心,在乡村工业化推动下形成的小范围的农村人口集聚和迁移现象。

 

  第三,城市化与农业。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传统农业的特点是以经验知识为主,但历史的进步要求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阶段,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表现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转变等方面对农业的影响。工业的生产方式会对农业进行渗透和改造,使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环境,为农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五、推进城市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全面定调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文件指出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新环境下,为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经济政策方面,第一,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必须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调整现行的农业支持结构和补贴方向,直接补向农业生产者。第二,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制造业、技术含量低的部门和生产环节转向中小城市,以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社会政策方面,首先要积极扩大就业,解决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对农民进行就业能力培训,保护农民工的权利。其次,完善社会福利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社会保障惠及广大农民工群众,尊重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工也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另外,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活动,让城市文化资源服务农民,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简介:

 

  于婷婷(1991—),安徽蒙城人,安徽大学2013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上一篇: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弱化问题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