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5-11-17 10:16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里获得的新认识,在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并总结工人运动新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这一学说精辟阐明了从商品到资本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以资本为本位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局限性,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道路和基本任务,并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应该实行的基本原则作了扼要的理论阐释。这些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上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在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时必须始终坚持的。

  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基础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所谓“中国特色”指的是具有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然而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条件、历史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等方面具有更深层次的特色。忆往昔,毛泽东及其为首的党中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艰难积极的探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及其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后经江泽民和胡锦涛创造性发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认真反思的结果,也是对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行重新思考的结晶。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既没有现成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可供选择的模式去借鉴,它是一个完全创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因此,没有党和人民群众从事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不可能寻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曾用“三个永远铭记”,概括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发展的历史功绩。这充分说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使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迅速摆脱了贫困,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取得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进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十年“文革”内乱结束后,我们党面对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世界的巨大变化,在科学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紧紧把握时代主题,积极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化,认真汲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勇敢地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社会主义的新路,并在改革开放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竞争比较中积极借鉴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可能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曾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总结。同时从一定意义上也深刻蕴含着怎样科学性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发展道路是可以多样的,但不管哪种模式,何种道路都应该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能取得成功。尽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扎根于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同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正是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出了正确判断,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了科学依据和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必须是反映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对于科学社会主义来说,惟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涵盖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代表着中国当前所处的具有阶段性特征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形成和发展实践中,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选择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最高根据和目的。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就是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清晰地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在当代中国从现实出发,实实在在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伟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确定了以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得到推进,在现实的基础和条件上得到逐步实现。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同时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价值规定与历史现实规定相统一的价值目标,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具有根本指导和价值导向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出蓬勃生机,但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风险,也可能遇到干扰。要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做到不惧不惑,坚定不移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以焕发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来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比

下一篇: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