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2016-05-10 11:01

  在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大格局中,小城镇是十分重要的节点。襄阳市的小城镇建设曾经在全国颇具影响,被誊为可以和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小城镇建设相提并论的中部建设模式。近10年来,随着改革发展的进程,我市的小城镇也在不断发展和变迁,呈现出丰硕的建设成果,也积淀了一些要刻不容缓地解决的问题。


  1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变迁


  1.1兴起阶段(上世纪80年代)


  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带动全局”的小城镇发展指导思想;全市117个建制镇(含城关镇)均己编制完成建设总体规划,首次在全市开展创建文明城镇活动,并对随州厉山镇、谷城石花镇、老河口仙人渡镇等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资金奖励,老河口市被建设部授予“城市规划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成为全省“小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


    1.2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


  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小城镇新发展战略》,各县(市)分别制定小城镇建设“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全市有182个(次)集镇在国家、省、市各类集镇建设竞赛评比中获奖。老河口仙人渡镇、襄州区太平店镇获“中国乡镇之星”、“明星镇”等称号,5个镇被国家列入试点,1个镇被国家列为星火技术密集区,8个镇跻身国家级重点镇,10个镇跻身湖北省重点镇,5个镇7次荣获小城镇建设“楚天杯”。河南省南阳市和襄阳市被列入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试点,称作“南襄工程”。在这一时期,乡镇建立农贸市场、工业品市场等综合交易市场,小城镇市场体系开始发育。


  据统计资料显示,到1998年底,襄阳市集镇个数由192个增加到310个,集镇建成区面积达210km2,比1992年增加1.13倍;农民人均收入由763元提高到2310元,比1992年增加2倍;人口城市化率由24%提高到37%,高出全省5个百分点;在小城镇兴建市场450个,年交易额达40多亿元,比1992年增长3.4倍。这一年,襄阳市国内生产总值达489亿元,比1992年增长3.9倍。全市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己达9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26%;转出耕地5.33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12%。人们总结当时全市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态势有四句话:山区城镇艰苦创业干劲大、平原城镇奋勇争先动作大、丘陵城镇追星赶月步子大、“三沿”城镇争创一流气魄大。“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办厂、九十年代建城。”这句顺口溜也成为当时襄阳市小城镇建设的生动写照。更有趣的是,当时的石花镇因为城镇建设业绩突出,镇长被建设部长聘为村镇建设顾问。《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金土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市容报》等连编累牍的宣传报道省市发展、特别是小城镇建设的建设成就。1996年5月,应建设部邀请,瑞士驻华大使斯格夫妇及瑞士驻京首席记者墨夫夫妇专程到襄阳市考察小城镇建设。他们考察了枣阳市的三个明星镇--吴店镇、兴隆镇和杨挡镇,对襄阳市的小城镇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墨夫在欧洲影响较大的《新苏黎世报》上发表文章,热情称赞襄阳市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的成就。1999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首版刊登《小城镇“大”襄阳--从襄阳看小城镇发展战略》的文章,引起了国内外更加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一时期的发展,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小城镇建设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当时,全市实施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引导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彻底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模式,全市在小城镇兴办工业小区150多个,其中省级小区10个,国家中西部合作示范区一个,70%的乡镇工业企业集中在小区,围绕产业化重组资产15亿元。仅1991、1998两年全市注册新增的个体工商户就达到8万户,私营企业增加2200户,注册资本23亿元,从业人员20万人。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搭建了平台,乡镇企业繁荣为小城镇打下了产业基础,两者共荣共生,相辅相成。二是农民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真正主体。小城镇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为61.7亿元,而其中80%以上是农民自己掏的腰包,可以用5个“80%”概括襄阳市小城镇的特色:310个小城镇中,以农副产品和资源加工、交易为主的占80%以上;小城镇居住人口80%以上是农民;小城镇的企业80%以上由农民经营;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80%来源于农民;小城镇商品零售额的80%靠农民实现。当时,在襄阳市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角色,一翻底牌,全是农民。正如有专家在襄阳市考察后所说,是农民自己生产了“小城镇”这个“短缺商品”,然后自我消费,并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1.3自主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


  这一时期,小城镇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前5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国家各种宏观政策的转移,小城镇逐步进入主要依靠乡镇自身投入建设和管理的时期,乡镇城建所改为城建环保服务中心,职能弱化、人员精减、经费短缺,导致管理缺位,造成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集镇形象差,城市品味差,


  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后4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小城镇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乡镇政府在小城镇发展中独挡一面,担当重任,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的愿望更强烈,小城镇的人口聚集更多,商贸流通更加活跃,乡镇企业开始复苏,小城镇发展开始再度崛起。


  2小城镇建设的主要成就


  重点观察和分析20个小城镇,分别是枣阳市吴店镇、七方镇、兴隆镇,宜城市小河镇、流水镇、刘猴镇,南漳县武安镇、九集镇、东巩镇,保康县黄堡镇、歇马镇,谷城县石花镇、五山镇,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李楼办事处,襄州区双沟镇、古驿镇、伙牌镇,襄城区卧龙镇,樊城区太平店镇。


  2.1城区面积和常住人口不断增加


  2010年底与2001年对比,10年间,20个重点小城镇的城区面积增加了近1倍,常住人口增加了38.28%。由此可见,一是小城镇规模在成块扩大;二是小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三是小城镇作为农村劳力转移、容纳农民就近就业的承载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2.2工商企业和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增加


  20个重点小城镇,从2001~2010年的10年间,规模型企业[规模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含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成长型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30万元以上,不到500万元的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不到300万元的企业]增加196个,增加了近3.7倍;成长型企业和有一定规模企业个数10年间分别增加了278个、732个,增327%、243%。小城镇工商企业和专业市场的较快发展,说明小城镇经济在加速增长,这是小城镇赖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2.3外出务工经商和招商引资增成效显著


  外出务工收入己成为目前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民进城居住的希望所在。10年间,20个重点乡镇的外出务工农民由当初的83119人增加到2010年的303730人,增长了2.65倍,按每人每年纯收入5000元现金计算,可增加现金收入1.03亿元,按小城镇中户型(120m2)房屋14万元一套,可增加房屋7879套(每年),建筑面积945475m2。可以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急剧增加和小城镇城区建设面积的膨胀是成正比的,劳务经济对小城镇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招商引资为小城镇发展增添了动力,10年间招商引资额度增加了11倍,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搞活小城镇经济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2.4创业就业人员增加情况


  10年间回乡创业人员由2001年的727人增加到2010年的5362人,增加6.38倍,投资规模也由当时的小打小闹经营为主演变为今天的发展现代企业,2010年回乡创业投资达63925万元,比2001年增加了7.75倍;吸纳本地人员就业增加了8.27倍。


                                                                      李彦林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樊441021)

上一篇:城镇建设用地发展极限规模预测及实证研究

下一篇:赤壁雄风今犹在----赤壁镇城镇建设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