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重庆文化与重庆人精神

发布时间:2023-12-08 01:15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秀美的山水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开放的时代文化的介绍,描述了重庆人热情,坚韧,勤劳朴实和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与时俱进,团结合作,改革创新的人文精神。由此形成的这种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时代文化相结合的重庆新文化,推进重庆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a)-0000-00


  作者:张蓓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引领一个国家和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中国的直辖市重庆,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弘扬先进文化,推进科学发展,努力实现“314部署”是重庆发展的历史使命。


  1山水文化秀美


  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大巴山及其支脉地区。东部山川纵横,山势险峻;西边平原河谷交错,土地肥沃。长江、嘉陵江等江河将山脉、平原和河谷有机的串为一体。其山势之壮丽,恰似一个肌肉凸显的壮男;其水型之秀美,又如一个美妙少女。


  重庆的山水以长江三峡为最美,它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长江三峡峭壁林立,水势纵横,有山的雄壮,也有水的静美。更有三国时期,赤壁鏖战,留下无数的英雄故事。三国文化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如今山川秀美,高峡平湖,景色分外美丽。


  钓鱼城古战场,蒙哥折戢于此,写下重庆军民(当时属四川)顽强奋战的历史故事。钓鱼城也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如今的古战场已是一处著名的历史人文景观,游人如织。还有仙女山,天生三桥,“黄金甲”的拍摄地之一;也还有山就是佛,佛就是山的金佛山。山的雄伟,映衬了重庆人的宏大气魂,伟岸个性。


  水的文化之一就是码头文化。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水路交通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穿梭频繁,旅人来往如鲫。凡是有码头的地方,就会有聚居人群,就会有社会组织,就会有江湖规矩和社会习惯,形成一定地方特色的方言艺术和茶馆文化。重庆的码头文化的组织载体主要包括指哥老会、天地会、袍哥会等民间组织。其优秀的文化如开门见山,吃苦耐劳、热情豪爽,勇往直前的精神仍对当前社会有积极影响。其不良文化如江湖习气,性格火爆,拉帮结派,爱抱不平,好斗争勇等对城市文化的仍有消极影响。不良的市井文化影响,形成了少数“重庆人的草莽气息”。。


  重庆山水相依,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其得天独厚的一面,更有其险恶艰难的一面。险恶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大山大江的磅礴气势赋予这里的人们顽强、坚毅、豁达、拼搏的个性,也孕育了他们刚勇坚毅的精神。


  2历史文化悠久


  重庆有着3000年悠久的巴渝文化历史。重庆古称“巴”,隋称“渝州”。史上曾三次建都。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造就了重庆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重庆历史文化悠久。“巫山猿人”的发现,将中国历史的源点提到204万年之前,其后,重庆历史文化向深度广度拓展,演变成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巫山原始文化、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大足石刻艺术、宋末抗元军事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地域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从而构成了重庆历史文化的脉落。


  抗战文化最是有名。抗战时期遗留下来了许多历史人文景观。抗战时期,同美国的华盛顿、英国的伦敦、前苏联的莫斯科一起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历史名城。抗战中,留下诸多遗迹、轶事,使陪都遗迹成为重庆今天独特的人文景观。包括红岩村革命纪念馆、周公馆、桂园、蒋介石官邸、韩国临时政府、歌乐山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是极其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


  在搞抗时期,重庆作为远东的国际化都市、抗战的指挥中心。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纷至沓来,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诸如茅盾郭沫若、巴金、郭沫若、柳亚子、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鸿、老舍等,迅速提升了重庆的文化内涵,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


  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个个革命前辈,无论是邹容、杨沧白,还是赵世炎、江姐、杨闇公,都充分体现了重庆文化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卢作孚为代表的民族实业家,胸怀天下,关注民生,以实业救国,则体现了乐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团结领导各阶层人民群众同反动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用热血与生命锤炼、培育、形成了崇高革命精神。这种“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精神,就是伟大的“红岩精神”,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重庆历史人文文化的内涵。这种充满革命、开拓、奉献、进取的精神,就是重庆历史人文文化的核心内涵。


  3民族文化独特


  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独特。重庆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等、羌族、仡佬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0余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约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主要分布在黔江和涪陵地区。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千百年来,重庆土家族、苗族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沉淀、积累下来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土家族有摆手舞、赶年、唱傩戏、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此外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习俗和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除此之处,川剧(变脸、喷火、巴剧、渝剧)、袍哥文化、码头文化、川江号子、蜀绣、龙门阵、重庆方言、川菜等是重庆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川剧是巴渝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川剧名戏《金子》、《白蛇传、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铜梁龙文化也颇具影响力。铜梁火龙。每到盛大节日,腾飞的滚烫铁水,绚丽的焰火钢花,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飞出一片节日的喜气,烘托出的是国泰民安的美景。这是群众最喜欢的一个文节目之一。


  川江号子是著名的重庆文化的遗产。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无数船夫伸撑船拉索,历尽艰亲万难。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深沉又激昂的调子,唱出的与艰难险阻抗争的悲歌,也是团结合作,苦中作乐的欢歌。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重庆这块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人们生活内容丰富,性格坚定,且又善于释怀,乐观向上。


  4时代文化开放


  重庆从一个内陆码头成长为现在一个开放大都市,其间经历了若干代文化的变迁。重庆位于两江汇流之处,是大江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史料记载,到了清乾隆年间,重庆便成了陕西、云南和贵州的水路交通中转站,而下游的湖北、江苏,乃至浙江和两广都是重庆可以水路连通的区域。


  纵观历史,由于中英《烟台条约》及续增条约,重庆被迫开埠,从一个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迅转变为出现大量近代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庆开埠后“川江航运的繁荣始终使重庆与下江保持了开放的态势”,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先是影响沿海城市,然后溯长江而上给长江沿岸城市带来冲击和影响,加快了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伊始,尤其是三线建设时,重庆工业面局出于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和国家安全情况,工业结构较为单一,布局偏散。重庆直辖以后,进行了工业结构的重大调整,调整产业结构,搬迁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这为重庆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了了良好基础。重庆处于全国的中西南地区,属于内陆直辖市,在对外开放等方便没有沿海地区的优势。重庆以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现代城市化、工业化,努力西部开放高地建设。近年来,重庆以经济国际化为目标,通过西永微电园建设,引入了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开拓“两江新区”,为重庆工业发展插上了新的翅膀。2012年,重庆引进外资规模,从四年前的10亿美元到去年的105亿美元,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省市;重庆进出口贸易,从60亿美元到去年的360亿美元,最近四年连续每年增长50%以上。重庆已经打破了内陆的闭塞状况,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


  产业形态、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催生了新的文化。重庆的时代文化,既传承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体现出时代开放的文化氛围。正是重庆人民敢闯敢干,不断改革创新,才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业绩。本文来自《今日重庆》杂志

上一篇: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辽宁沿海经济带利用

下一篇:趣中读,读中品,品中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