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茶文化创新思考与消费策略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00:04

 

 第1篇: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中国茶文化起源及历史


  (一)起源


  说到起源,人们必然会想到陆羽《茶经》里的那一句:“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以及《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


  我们通常所说的茶文化的起源和所谓的茶树的原产地不同,如果单说茶树的起源和发展变化,其实并不能产生具有文化色彩的饮茶习俗,唯有当人们开始饮用茶叶并且经过了一段时期之后,才逐步产生文化风俗,最终形成了真正的茶文化。通常我们认为,先秦时期饮茶风俗得以传播,开始是在巴蜀地区,之后则走出了四川,走向了全国,最终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


  (二)历史


  上文已说过,茶文化的产生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的茶叶生产已经有所发展。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提到——“荼,苦茶也”。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茶有关的文献也逐渐变多起来,文人雅士开始饮茶,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期。隋唐时期,饮茶之风在北方逐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文化嗜好,最重要的是陆羽《茶经》的出现。到了宋元时期,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此外政府设有专门机构“龙焙”,专门生茶皇宫御用的团茶,同时实行榷茶制度和茶马互市制度。进入明清时期之后,茶业鼎盛,在饮茶方法、制茶方法、新茶类的出现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清末茶业由盛转衰,到了鸦片战争时期,茶业几乎停滞不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通过举办大型茶文化节、国际茶会、学术讨论会等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渐渐地开始外传,首先是亚洲周边的一些国家,如朝鲜半岛、日本、南亚诸国;16世纪葡萄牙的一些传教士回国之后,将茶的概念传播给了欧洲、美洲等地,使得茶叶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文化的输出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之前在讲到起源时我们说过茶叶产生并不能产生茶文化。茶在中国产生了,慢慢才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文化意味,而茶的輸出则与之相反,像倒影一样,只有茶叶和茶文化即饮茶的习俗传播出去,那些没有种植过茶树或者没有生产过茶叶的地方,才因为茶文化的兴盛而开始学习种植茶树,生产茶叶,于是,茶叶与茶文化才算真正得以传播。


  三、茶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


  (一)如何准备茶文化教学课程


  (1)注意对比:身为汉语教师,我们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下的汉语学习者对茶的不同接受程度,教师要注意求同存异,注意不同国家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对比。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引入中国的传统茶文化。


  (2)做好茶文化道具的前期准备。


  (3)设计教案,明确教学步骤。


  (4)考虑好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5)把握好上课时间,因为有实物展示以及亲身体验的活动,所以要注意控制课堂秩序。


  (二)茶文化教案设计(以茶艺教学为例)


  根据《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文化任务要求,笔者制定了教案设计以进行相关的茶艺文化教学。具体如下页表:


  (三)汉语课堂中茶文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1.相关领域研究方面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我们继承并且传承发扬下去,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正确的茶文化知识,也是汉语教师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让学习者了解一个具有悠久茶文化的中国,更是我们的目标。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播并推广茶文化十分必要。


  我国对于国外的茶文化研究以及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茶文化对比研究十分缺乏,而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关于茶文化的教学研究则少之又少,因而我们应当在研究茶文化、茶史以及茶文化传播的基础上,加强对茶在世界的传播、不同国家对于茶的不同认识、跨文化交际下的不同国家茶文化差异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2.加强针对性,遵循适度原则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加强针对性,针对的是学习汉语语言的学习者,他们主要学习的是语言,而文化方面则需要重点突出,适度了解。内容要适当,讲解需精练,练习需适量,不应超越语言教学,也不应过度讲解,以免因讲解的繁冗复杂而使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学习效率。


  3.注重文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文化知识,是为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基本国情,从而更好地去服务于语言学习,因而我们不应当单一地去教文化知识,更应该将相关的文化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性,直接接触到文化方面的实物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在学习茶艺时,我们更应当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者:徐凯琳

  第2篇:宋人笔记中的赐茶文化初探


  赏赐,作为封建社会中展示实力与权力并用来笼络人心的手段,从夏商时代即为历代统治者所使用。自魏晋至唐宋,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逐渐成为帝王赏赐的重要物品之一,赐茶现象也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一、赐茶的源流与发展


  历史上最早关于赐茶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韦曜传》中孙皓对韦曜“以茶代酒”的典故:“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①其中的“荈”即为采摘时间较晚的茶。由记载可见,此时茶并未成为赐品,而赐茶仅仅是以茶代酒的形式而已。


  唐五代以后,随着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进步,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帝王笼络下属的工具,赐茶也成为较为常见的活动,至唐中期,赐茶制度逐渐形成,赐茶对象不仅止于大臣,下层百姓、僧人道士甚至外邦都有被帝王赐茶的经历。唐代关于赐茶的记录,多在谢茶表中,这是一种皇帝遣官专赐、臣下得茶上表申谢的赐茶之风,甚为流行。如《常褒·谢进橙子赐茶表》:“臣某言:中使某至,奉宣圣旨。以臣所进太清宫圣祖殿前橙子,赐茶百串,荣赍非次,承命兢惶”②,《武元衡·谢赐新火及新茶表》:“臣某言,中使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二斤者”③,《柳宗元·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④,《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第一表》:“臣某言:中使窦国安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⑤,另有其《第二表》亦陈赐茶之事:“臣某言:中使某乙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⑥。以上文献证明,唐代帝王赐茶确有其实,然由于唐代贡茶尚未大行其道,唐代所赐茶品主要来自各地土贡及官方烘焙的茶叶,赐茶人群也多限于宗亲世族、朝臣军将。


  有宋一代,随着赐茶制度的完善以及茶在人们生活中所占地位的日趋普遍和重要,名茶也成为统治者赐物名单中重要的物品之一,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此,宋人笔记中多有较为翔实的记载。宋人笔记多为朝廷官员或风流儒雅人士之生活随笔,其记述真实而多有生活化气息,梳理和探究宋人笔记中的相关赐茶记述,对我们了解宋代茶文化中的赐茶现象将有很大帮助。


  二、宋人笔记中的赐茶记录


  宋人笔记中记载的帝王赐茶,可谓形式多样,对象广泛。在此,仅从赐茶对象角度加以归纳整理。


  (一)赐朝臣将帅茶


  茶汤茶酒作为朝廷赐品,“凡遇时节,例赐茶酒”⑦,在日常的朝堂觐见中甚为常见。无论日常的早朝,还是大臣向皇帝拜谒奏章中途休息时,皇上均会给大臣赐茶汤。


  1.赐大臣妃子茶


  宋代笔记中,多处记载体现出皇帝赐茶活动已然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一般皇帝出巡还会带茶酒班,专门布茶。


  宋徽宗算是历史上仅有的“皇帝茶人”,他在位时,蔡京、丁谓两个宰相投其所好,将贡茶种类不断推陈出新,各种极品贡茶如大小龙凤团茶,密云龙、龙团瑞雪等,皇帝往往得之数枚,再分赐给下臣。庄绰《鸡肋篇·论蔡京太清楼记与皇帝重幸鸣銮堂记》:“上为举箸,屡欢笑,如家人,亦遣使持玛瑙大杯赐酒,遂御西阁,亲手调茶,分赐左右。”该笔记即反映了宫廷茶会宴饮中,徽宗兴之所至亲自为妃子和大臣点茶分茶的故事。这样的赐茶活动可谓是例行的,是宋代特有的饮茶现象。


  2.赐讲读官茶


  在宋代,皇帝与侍臣常常共同讲习诵读,一般皇帝指定一个讲读官引领大家一起学习。《东斋纪事》中载:“崇政殿之西有延义阁,南向,迎阳门之北有迩英阁,东向,皆讲读之所也。仁宗皇帝即位,多御延义。每初讲读或讲读终篇,则宣两府大臣同听,赐御书或遂赐宴。其后,不复御延义,专御迩英。凡春以二月中至端午罢,秋以八月中至冬至罢。讲读官移门上赐食,俟后殿公事退,系鞵以入。宣坐赐茶,就南壁下以次坐,复以次起讲读。又宣坐赐汤,其礼数甚优渥,虽执政大臣亦莫得与也。”⑧迩英阁、延义阁皆为皇帝侍臣讲读场所,在授业完毕休息时,皇帝一般会赐讲读官茶汤以解渴,此等待遇是当时执政大臣较少享受到的。


  也因为如此,当时文人也常常以被赐茶而感激涕零,认为是无上的荣耀。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韩致光,昭宗时以翰林承旨谪岭表,道湖南,<谢人惠含桃诗>末章云:‘金銮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帝都。’自注云:‘每岁初进之后,先宣赐学士。’韩子苍<谢人惠茶>云:‘白发前朝旧史官,风炉煮茗暮江寒。苍龙不复从天下,拭泪看君小凤团。’自注云:‘史官月赐龙团。’”⑨此二首诗均为朝臣被贬谪之后忆昔日之荣光,得到最先赏赐的贡茶与此时的困顿窘况形成对比。蔡绦在《铁圍山丛谈》中载:“吾尝读欧阳文忠公集,见其为学士时钞国史,仁庙命赐黄封酒、凤团茶等,后入二府犹赐不绝。国家待遇儒臣类如此。”⑩而在欧阳修自传中,确有其对皇帝赐龙团茶而表现出荣耀之感的记录。


  3.赐银合茶药


  对文臣待遇尤厚,对于舟车劳顿、修筑工程将臣役兵,皇帝在巡防过程中自然也是给予优渥的封赏,得知督役官员长久在外,颇为辛劳,皇帝派随行官员赏赐大量的银合茶药,以示体恤之情。


  宋朝在众多的工程营建中治理河流、修建城寨、构筑城堡用工较多,尤其在宋神宗、哲宗两朝边区城寨大增,各类奖励也随之加大力度。政府几乎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其中就包括对治河官员和役兵的各项物质奖励。元符二年(1099年)三月至六月间,因进筑城寨毕工,朝廷分别赐给环庆路、径原路、邮延路、熙河路经略使帅臣以下银合茶药,银合茶药是常见的赏赐物品,茶药一般盛放在银合内。茶药具有保健、医治疗效,适宜赐予在外作业之人。这些在曾布《曾公遗录》中有大量的记录:“己卯,同呈熙河筑青南讷心毕功,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庚辰,赐帅臣以下茶药银合”;“癸巳,环庆之字平进筑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戊寅,同呈陉原进筑减猥毕工,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辛巳,同呈河东筑四堡寨毕功,赐帅臣以下银合茶药。环庆筑萌门、三坌毕,亦赐茶药”。


  赐茶与臣子,皇帝会按官次等级加以赏赐。吴曾《能改斋漫录》云:“余案,<五代史>:当后唐天成四年五月七日,中书门下奏:‘朝臣时有乞假觐省者,欲量赐茶药。’奉敕宜依者,各令据官品等第指挥,文班自左右、常侍、谏议、给、舍下至侍郎,宜各赐蜀茶三斤、蜡面茶二斤、草荳蔻一百枚、肉荳蔻一百枚、青木香二斤,以次武班官各有差。以此知建茶以蜡面为上供,自唐末已然矣。第龙凤之制,至本朝有加焉。”可以看出从唐代开始,赐茶已有等级差别,位份越高,享受的恩赐越厚重。


  (二)赐平民僧道茶


  1.賜平民茶


  茶不仅赐予大臣,在游访平民百姓日常生活时,皇帝也会赐予茶彩,以彰显对于百姓的爱护,归拢民心。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云:“每喜民力耕织者,某洛阳家今年蚕麦善,去都城一舍之内,必马足及之,悉召其家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彩,丈夫遗之布袴,妇人裙衫。”此记述显示,为安抚民心并奖励百姓耕织,帝王会在视察之时行赏赐之事,其中即包括茶,这在彰显帝王亲民爱民的同时,也足见茶在宋代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2.赐僧道茶


  赐僧道茶,是宋代以来帝王赐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朝廷与僧道之间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的衰微与佛教教义与传统思想的殊异,使其与朝廷间的关系日渐密切。至唐代,佛教禅宗盛行,僧人在修行过程中,需得不寐不食,茶的提神醒脑特性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是茶风大兴,饮茶从寺院僧庙走向民众。为加强皇权与佛家文化的紧密关系,赐僧人茶,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北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了唐宣宗赐僧人茶情况:“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椀;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椀。’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


  有宋一代,宋太祖赵匡胤与“希夷先生”陈抟有着甚为密切的关系,太祖十分推崇道教文化,宋人举国信道,宋徽宗亦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此情况下,帝王对道士的赐茶活动尤为常见。《能改斋漫录》中曾载一少年无意中偶遇太乙真君得道修身,宋真宗闻之则“召对赐坐,问以无为之要,赐茶药束帛”。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之《高逸二十二事》中也记载了太祖北征,召见时年已九十的镇阳道士澄隐,问之养生术,澄隐道士回答深得皇帝之心,于是“帝尤嘉之,赐以茶币”的事件。


  另外,历代帝王多利用人们对灾异之事的科学理解而大造此类“祥瑞”,以示其天意所归,万民所宗,宋代亦复如此。黄休复《茅亭客话》中曾载:“大中祥符六年,绵州彰明县崇仙观,栢柱上有木纹如画天尊状,毛发眉目衣服履舄纤缕悉备。知州比部佐郎刘公宗言遂绘事奏闻,奉圣旨令津置赴阙,送玉清昭应宫。其观主赐紫,及茶绢等物。今川民皆图画供养之。”


  以上这些对于下层阶级的赐茶行为,多是帝王图谋笼络民心、寻求朝政稳定的手段,明显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三)赐外邦及使臣茶


  在北宋政治生活中,赐茶亦是外交手段之一。为宣扬大国风范或安抚边疆藩国而求得朝政安宁,帝王会赐予周边国家使臣茶彩绢帛等邦国所无的贵重稀有之物,如高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贵之外,商贾亦通贩”,元丰元年,宋神宗赐高丽使臣龙凤茶叶十斤,虽少但却尤为珍贵。又如元符三年,吐蕃、契丹、西夏、回鹘、唃厮啰国等番邦首领接受哲宗召见,礼毕,赐予各部族茶彩,此次赐茶《曾公遗录》中有记载:“是日,引见,陇拶为一班;契丹公主为一班,夏国、回鹘公主少退立;瞎征为一班,同起居家属首领各从其长,边厮波结一头领附瞎征班;次引僧尼,皆蕃服。契丹公主以下皆礼拜,各赐冠服,退就迩英阁前易服,乞依前立班谢讫,退就横门幕次茶酒,宰执、从政官、宗室、戚里正任以上皆侍立。上谕宰执,令就殿门呼陇拶等,试与之语。既而李彀等引陇拶来,谕以已除节度使,依汉官给俸,自来无此恩例。瞎征但给茶彩而已。拶称谢甚恭。”


  与此同时,有宋在对外派遣使臣所带礼物中也有茶叶这一项,尤其对于金辽这样危如卵石的番邦,宋代为了维护太平与安定,不得不以大量的贵重物质去博取和平,如《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中记载:“随行三节人,或自朝廷差,或由本所辟。……礼物则有御马三,涂金银作鞍辔副之;象牙、玳瑁鞭各一;涂金大浑银香狮三只,座全;著色绣衣三袭;果子十笼;蜜煎十瓮;芽茶三斤……”课件使臣所携带物品中,茶也是其中之一。《清波杂志》载:“康定二年,刘涣奉使入西羌,招纳唃厮啰族部。蕃法,唯僧人所过不被拘留,资给饮食。涣乃落发僧衣以行。李复圭云耳。煇得《刘氏西行录》,乃涣所纪,往返系日以书,甚悉,且多篇咏。虽所至必与蕃僧接,且赖其乡导。既仗使节,辟官属,计事宜,结恩信,称诏锡赉茶彩,悉用汉官威仪。”周煇熙丙申从使节出疆,经历吐蕃时,与藩人结好,皇帝即诏命使臣以汉官仪仗制度御赐茶彩。


  (四)科考赐考官进士茶


  在宋代雅士之风盛行之际,科举考试作为朝廷招贤纳士聚揽人才的最重要手段,考官和考生自然受统治者所重视。茶作为雅而不俗之物成为展示皇恩的上乘之选。张舜民《画墁录》记载了宋哲宗赐茶之事:“予元中详定殿试,是年分为制举考第,各蒙赐三饼,然亲知分遗,殆将不胜。”张舜民作为三位考官之一,分得三块茶饼后分予亲友,可见其对赐茶的看重,而其分之不足也可见出所赐之茶的珍贵和量少。


  沈括《梦溪笔谈》中曾如此记录:“礼部贡院试进士日,设香案于阶前,主词与举人对拜,此唐故事也。所坐设位供张甚盛,有司具茶汤饮浆。至试学究,则悉彻帐幕毡席之类,亦无茶汤,渴则饮砚水,人人皆黔基吻。非故欲困之,乃防毡幕及供应人私传所试经义。盖尝有败者,故事为之防。欧文忠有诗:‘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以为礼数重轻如此,其实自有谓也。”《甲申杂记》又载:“仁宗朝,春试进士集英殿,后妃御太清楼观之,慈圣光献出饼角子以赐进士,出七宝茶以赐考试官。初,贡团茶及白羊酒,惟见任两府方赐之。仁宗朝,及前宰臣,岁赐茶一斤,酒二壶,后以为例。”以上记录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考试中,茶是作为重要赐品出现的,并在仁宗朝及以后成为惯例。


  由此可见,在科举考试中,设立茶汤以供考生饮啜,在新进进士后赐以考生和考官茶饮,这是宋代朝政中较为常规的赐茶现象,也成为士子莫大的荣誉。


  当然,不同时期也有与之相悖之案例,如《麟台故事》载:“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寖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此记载记述了仁宗天圣年间皇帝会在殿上向考官和进士赐茶,但在徽宗年间考官则须立于殿下,更无茶汤赏赐之说。由记述者语气可知,其认为这与整个时代对于文官儒士的重视氛围是相悖的。


  总之,由宋人笔记记载可见,赐茶作为古代赏赐文化中的独特现象,在宋代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互动关系的缔结者,更在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深刻影响。宋代文人笔下记述的诸如赐朝臣将帅茶、赐平民僧道茶、赐外邦使臣茶以及科举考试中赐茶等诸多赐茶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展示出宋代茶文化之繁盛。


  作者:李晓燕等

  第3篇:茶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思考


  一、湖南省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


  茶文化旅游,既可以使游客能够亲身接触到大自然,还可以将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弘扬,使旅客充分地感受到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茶文化旅游线路也在不断地扩充和更新,以下对湖南省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分析:


  (一)自然资源


  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都能够接触到充足的光照雨露,这就满足了茶叶的生长习性,并且湖南省处于多山之间,在山体斜坡形成的土壤和水分也适合茶叶的生长。另外,湖南省经历过茶树的迁移,因此留下了较多的茶树品种,我国的多种名茶都是来自于湖南省,因此旅客们在进行茶文化旅游线路的选择时也会优先考虑到湖南省。


  (二)文化资源


  湖南省早在西汉初期就有了饮茶的习惯,所以湖南省发展茶文化旅游线路有着历史渊源作为支撑。湖南省是我国早期发现茶树和种植茶树的大省,湖湘文化在唐代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唐代也正是茶饮和茶文化兴盛的时期,文化底蕴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象征,湖南省的茶文化正是当时社會的一种象征。因此,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对湖南省现在的旅游线路做了积淀,旅客在进行旅游线路的制定时,会追逐历史文化发展去到湖南省,而茶文化的繁荣也同时会促进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地理优势


  湖南省地处内陆,衔接长江,毗邻沿海,公路与铁路贯穿南北与东西,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多数游客会在制定旅游线路时选择在湖南停靠,这样既能方便自己接下来的旅游又能进入到湖南省感受茶文化的熏陶。湖南省通过多种方式对茶文化进行宣传,不断促进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在受到我国茶文化熏陶之后也来到湖南进行茶文化的探索,这也不断扩大湖南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二、湖南茶文化旅游线路开发对策


  迄今为止,湖南省的茶文化旅游线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很多的旅客也不熟悉,这就需要相关的旅游业管理者加强对茶文化旅游线路的推荐,通过对茶文化旅游线路的推荐,加强游客对湖南省茶文化的认知,以此吸引游客在进行外地旅游时将旅游线路折向湖南。


  在进行湖南省茶文化旅游线路开发的时候,首先需要对游客喜好、目的进行细分筛选,在设计线路的时候需要既满足旅客的茶文化旅游需求,同时又能够促进茶叶消费。另外在制定茶文化旅游线路的时候需要充分地利用湖南省的资源优势,使旅客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扩大旅游目的地,以达到刺激消费的效果。最有效的方式是旅行社与茶生产企业、茶研究单位、茶业开设的大中专院校一起合作,结合湖南本地旅游资源打造茶旅相结合的生态旅游产品,推出“游中国茶乡,寻茶道之源”“黑茶寻根之旅”“茶文化休闲之旅”“健康养生之旅”“生态环保之旅”等数条围绕“茶”主题包装的旅游线路。


  其次在制定好茶文化旅游线路之后,就需要导游或者其他宣传人员对游客进行推荐和引导消费,保证游客使用适当的花销享有值得的旅游服务和旅游线路,如推荐茶乡特色型、农业生态型、人文考古型、修学求知型等不同主题的茶文化之旅,以满足不同目的的消费心理需求。湖南茶文化的旅游线路开发还需要不断更新,根据不同的旅客制定不同的旅游线路,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而且一条成功的茶旅游线路推广,自然会更好地弘扬湖南的茶文化,坚持茶旅并进、茶旅共进,实现茶旅互动,以茶促旅,以旅带茶。


  三、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小康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足的同时更注重享受精神生活,因此旅游业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不断地创新出更多的精品名牌线路,为旅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方案。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奇的文化旅游方式一定会受到旅客的喜爱,这就需要旅游业管理者充分地考虑游客需要,利用湖南省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出优质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为旅客提供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湖南省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姜霞

  第4篇:多样化的普洱茶文化创新


  一片茶叶可以带来什么?财富、健康、文化、创意……千百年来,人们以茶诗、茶帖、茶畫为茶礼赞,从物质本体的茶叶,到古朴典雅的茶具、景致幽雅的茶楼,以及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茶俗、茶礼……在普洱茶文化越来越兴盛的今天,对于普洱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已经不再拘泥雷同,表现方式越来越多,在各个方面体现了普洱茶文化创新的新气象。


  “澜沧古茶”将茶与艺术结合的普洱茶文化普通表现形式,联合具有国际代表性的中国各领域艺术大家,共同携手把普洱茶与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度,


  2014年底独家策划“大师在中国”系列文化艺术活动,让世界听到中国茶文化的声音,让世界了解茶不只限于品饮,还代表着千百年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大师在中国,从“品赏民族文化与尊享艺术瑰宝”理念出发,打造出艺术生活活动,每一场跨界演出,都诠释了茶妈妈杜春峄与各位大师间的大匠无言,惺惺相惜,因普洱茶的那一缕芬芳,一场场经典轮番上演:杨丽萍《向生命致敬》孔雀专场,吕思清《琴与茶的对话》独奏专场,央视少儿主持人《我爱寓言》的儿童关爱活动,萨顶顶《花开欢喜》禅乐会,郎朗《一爱一生·致敬澜沧古茶50周年》新年专场音乐会。


  为了进一步传播与弘扬茶文化,在交流、学习、借鉴中推动各国茶道文化的发展,2015年11月3日至6日,由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茶道艺术研究所、宜兴益工坊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茶境·第三届国际茶文化交流展”,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盛大开幕。


  此届茶境展由艺术品展览、茶文化交流、学术论坛三部分构成。除古琴表演、专业的茶服展示、艺术品展览外,11月4日至5日主办方还在大益集团北京皇茶茶文化会所,举办了中日韩三国间的茶道艺术交流和茶器之美学术论坛活动,邀请中日韩三国茶道大师、茶道表演者、茶道研究专家展示各自茶道、茶艺、茶礼,寻根溯源茶道之精神,探讨三国茶道文化精髓,求同存异,共同发扬茶文化精神。


  这样茶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已经消除了国界之分,将文化上升到另一个高度。通过茶这一媒介,不仅是中国,每个热爱茶叶的人们都在茶艺、茶道中体验到生活之美,在茶与水、琴与香、壶与杯、诗与词、书与画等茶事中,领略到了与茶有关的传统文化魅力。


  镜头拉近,就在今年的上个月,2016年9月25日,全国各地560多位古茶家人及各界商贾名流、行业精英、资深茶人、合作伙伴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参与由CCTV主持人水均益先生担任主持,澜沧古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澜沧古茶)举办的“致世界,以匠心”乌金2016新品发布会。


  转眼十年,普洱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脚步不停向前,摆脱了过去粗枝大叶、简陋粗糙的形象。如今,普洱茶与科学、文化、艺术、生活交织相融,并以含蓄内敛的姿态亮相大国门厅——北京人民大会堂。让世界听到中国茶文化的声音,让世界了解茶不只限于品饮,还代表着千百年传承至今的中国文化,茶妈妈杜春峄携“乌金”在人民大会堂,对话中国,对话世界,并将云南茶、普洱茶再一次推上文化新高度。CCTV及全国多个卫视,新浪、搜狐、腾讯、网易等主流媒体,中国最美期刊《普洱》杂志一同见证了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


  在推动中国茶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号称“世界茶王”的台商李瑞河先生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厦汕高速公路漳浦路段的天福服务区,李瑞河先生修建了天福“唐山过台湾”石雕园和观光茶园,园区内有闽台民俗馆、丹岩风景区、皮定均将军纪念园等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追溯了闽台两地的历史渊源和两岸同胞之情。


  除此之外,早在2002年,李瑞河又在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修建了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天福茶博物院。展馆里展示的茶叶演变,茶叶的制作,中国历代的茶事以及世界各国的茶文化等等。院区的茶道交流部经常会设置一些茶会:曲水茶宴、四序茶会、无我茶会、陆羽禅茶道等。


  纵观茶界十年,茶在国人生活中角色越来越重,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茶文化在未来的表现形式将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具备文化高度。茶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责任,同时迎来更多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


  第5篇:普洱茶文化遭遇百年危机


  大量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献、传统工艺、古茶树、茶马古道、普洱茶民族品饮风俗等等物质和精神遗产的鲜活存在,都能够照亮普洱茶文化辉煌的前世。清末明初,或因为天灾,或因为人祸,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最严重的百年危机。在这百年中,整个中国文化传统的根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作为生长在“中国文化”这棵大树上的枝叶——普洱茶文化,同样未能幸免,遭到了粗暴对待。战争、瘟疫、火灾、社会动乱等等原因,不但“兴于明,盛于清”的普洱茶产业被毁,更将处于黄金时代的普洱茶文化烧成了一片荒芜的沙漠。


  茶马古道商圈的形成,普洱茶的大量出口,带来了空前的商机和经济繁荣。于是,奸商贪官趋之若鹜,一边想尽办法地垄断茶山贸易,一边近乎变态地残酷剥削茶农。倪蜕《滇云历年传》(雍正六年即公元一七二八年)中说:“莽芝(地名)产茶,商贩践更收发,往往舍于茶户。”坐地收购茶叶,轮班输入内地;清廷也在普洱设府管制茶叶出口,抽收税银。


  在商官雙重剥削之下,以至“普洱产茶,旧颇为民害”(吴应枚《滇南杂记》)。至清末剥削更甚,在思茅厅设“官茶局”,在各茶山要地分设“子局”,控制茶贸,抽收茶税。随后又开设“洋关”,对普洱茶增收“茶地厘金”,即每一两银价值的货物加收二分茶税。一加再加,茶农负担越来越重,致使茶叶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清朝末年以后,普洱茶再无人问津了。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云南普洱茶的生产交易的中心主要是在易武和普洱地区,随着战争的到来,大小茶庄商号在1930-1940年间相继停产歇业。普洱茶产业的衰退几乎是一夜之间,马帮随即被迫解散,都各自想办法讨生活去了。


  在战争期间,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是派遣茶叶专家范和钧率领一批非云南籍技术人员来到西双版纳成立了官办“中茶公司佛海茶厂”,开云南机械制茶之先河,开始生产机制茶。可惜,战争的严酷超乎想象,茶厂很快就停产关闭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普洱茶恢复生产,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国穷民弱,吃不饱穿不暖的老百姓们肚子里连油水都没有,自然不会去喝这种解腻刮油的普洱茶。而后经历文革等社会动荡,计划经济时期缺粮票布票油票,偏偏不缺茶票。然而普洱茶依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燃起了星星之火,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燎原的态势。


  第6篇:中国茶文化视域下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培养策略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公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被纳入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预示着中国足球续2009年第二次改革后将开启新一轮的改革。按《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安排中国足球未来将实行“三步走”战略,最终实现足球一流强国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就目前中国足球现关而言本研究认为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要强化运动员人文修养、意志品质和人格熏陶,促进足球运动员全面发展。其次要强化足球运动队精神作风和意志品质,培养和激励爱国奉献、坚忍不拔、团结拼搏的作风,努力形成激励中国足球发展振兴、有益于社会和谐进步的精神力量。最后要强化足球领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足球文化。”


  一、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的含义


  体育道德是指在运动员在足球领域内应当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主要指运动员在体育运动和竞技过程中显现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社会关系。本文所指的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是指:“在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指引下,足球运动员立志于为实现中国成为一流足球强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热爱足球事业,刻苦训练、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勇攀体育高峰等优秀道德品质。”


  二、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一规范对足球运动员同样适用。然而从中国足球在道德规范建方面设相对滞后,道德异化现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中国足球健康环境的形成,制约着中国足球文化的形成。中国足球道德異化现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赢得比赛胜利,不惜弄虚作假。如虚报运动员年龄以大打小;参赛资格审查不严,专业打业余等情况在足球比赛中随处可见。严重破坏足球比赛的平等和公平性。第二,为赢得比赛胜利,不惜贿赂裁判甚至对手。严重危害足球公平、公正的生态环境。第三,足球运动员文明意识、法制意识和敬业意识有待加强,消极比赛、不服从裁判、不尊重他人,甚至是球赛暴力情况进有发生。第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情况严重,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不强。


  三、中国茶文化对足球运动员体育道德的影响


  1.传承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提高足球运动员文化内涵。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集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美学和伦理学思想精髓于一身,不但包含自然科学知识,而且更体现了人文科学知识。作为担负建设一流足球强国重任的运动员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国足球运动员中传承茶文化,可促进足球运动员对中国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进一步提高专业足球运动员人文修养,并通过引导他们将茶文化蕴含的精髓内化于运动训练及比赛当中,对加速我国足球文化的形成,完善我国足球文化的内涵,对营造良好体育道德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传承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激发足球运动员爱国主义情怀。茶叶源于中国,从上古神农氏时期开始使用,到唐朝开始兴起,宋朝时达到顶盛,延续至今,成为我国的“国饮”,并从我国走向世界。2015年底习近平同志在英国访问期间,把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中国茶叶作为最贵重的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并在随后的国宴致辞中更强调了中国是茶的故乡,让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在我国足球运动员中传承茶文化,可以让我国运动员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深刻领会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作用和贡献,拓宽运动员的知识面,对激发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自身足球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起到重要的作用。


  3.传承中国茶文化有助于培养足球运动员优秀意志品质。明代著名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记》中对云南白族的独特的一种独特饮茶方式描述为:“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种古老的饮茶方式取名为“三道茶”,是因为这种饮茶方式先后需要品尝苦茶、甜茶和回味茶,以此喻义“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深刻道理。通过在足球运动员中传承中国茶文化,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真谛,还能培养运动员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秀意志品质。


  4.传承中国茶文化有助于提高足球运动员文明礼仪修养。中国茶文化中有许多与文明礼仪有关的讲究,如:“水满七成最为妙;凤凰点头三鞠躬;双手捧茶敬客人;微笑致意有礼貌。”我国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也指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是通过饮茶的过程对人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和提高道德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仪式。”因此,在足球运动员中传承中国茶文化有助运动员文明礼仪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养成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谦和友爱、明事知礼的习惯,对体育项目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传承中国茶文化助于足球运动员缓解压力。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助于运动员提高大脑兴奋性,增加心肌收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运动员恢复。古人饮茶并非现泡而是现煮,煮茶的过程也称为候汤,在候汤过程中要做好火候的控制和水沸的程度,想煮出一壶好茶需要做到澄心息虑、神清气爽、不忙不躁、恰到好处。足球运动员在煮茶过程中可将由于比赛失利而产生的郁闷和不服转化为取得成功的动力,并树立舍我其谁的信心。因此,在足球运动员中传承中国茶文化,通过引导运动员对品茶、饮茶,有助于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缓解比赛压力,掌握比赛节奏,化解因精神紧张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基于茶文化背景下提升足球運动员体育道德的实施路径


  1.开设茶文化相关讲座,普及茶文化。通过在足球运动员中开展有茶文化知识讲座,向运动员介绍中国茶叶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情况,茶叶和茶具的分类、选择和鉴赏,品茶的方法与礼仪,茶的典故、茶和保健功能,茶与艺术、哲学、宗教、社会和政治的关系,茶的加工工艺,茶的冲泡技术等。有助于拓宽足球运动员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为提高运动人文底蕴,养成国际视野奠定基础。


  2.成立茶文化研习会,引导足球运动员自主学习茶文化。在足球俱乐部中成立茶文化研习会,充分发挥研习会育人功能。通过茶文化协会组织运动员以茶书法研习;茶音乐、茶书画、茶电影、茶文学欣赏;茶养生讲座;茶习俗展示;茶典故宣讲;茶诗歌学习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促进运动对茶文化的深入学习。


  3.重走茶叶传播之路,树立足球强国信心。足球和茶叶都源于中国,传向世界。各种研究表明茶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从唐代开始就外传至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17世纪后,茶叶更被出口至欧洲、美洲、非洲等地。中国茶漂洋过海,影响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饮茶习俗的形成及茶业的发展。反观中国足球,不但没形成自己我有的足球文化,大赛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实现足球强国之路仍任重而道远。中国足球有必要重走丝绸之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东风,把中国足球改革和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中国足球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黄大志等

  第7篇: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调查刍议


  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15年都匀毛尖以181亿元的品牌价值荣膺“中国最具品牌发展力品牌”,2016年高达211.49亿元。学术界对都匀毛尖的研究仅局限于品牌、历史及生茶工艺等方面,关于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的研究比较鲜见。因此,为了更好地开拓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市场,对其旅游消费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调查分析


  (一)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参与意愿


  根据图1调查结果显示,游客76﹪持支持态度,13﹪持反对态度,其次11﹪保持中立,由此可见多数游客对发展茶文化旅游态势较为看好。对于反对的游客通过询问得知,多数认为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魅力不足,发展起来难度较大。


  (二)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活动种类


  由图2调查结果可见,大约10﹪的游客希望参观茶园,15﹪的游客希望观看茶艺表演,6﹪的游客想参加茶叶讲座,21﹪游客希望品尝特色茶餐,希望参观茶博物馆、体验茶园活动、参加茶友交流会的分别占6﹪、21﹪、12﹪,另外9﹪的游客希望参加其它活动。体验茶园活动和品尝茶餐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开发茶文化旅游活动时,应着重加强开发体验性、参与性较强的活动。


  (三)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影响因素


  游客选择消费何种茶文化旅游活动受到交通、餐饮住宿、产品特色、消费价格、服务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图3显示,游客对服务质量与餐饮住宿重视程度最高,所占比例为25﹪、26﹪。其余产品特色、消费、交通、其它因素占18﹪、10﹪、14﹪、7﹪。由此可见大多数游客非常重视餐饮住宿条件以及服务接待水平,在发展茶文化旅游中必须不断提高餐饮住宿接待水平,加强服务人才培养,同时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


  (四)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获取信息渠道


  图4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多通过网络获取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信息,其次为亲朋好友介绍、报纸杂志、旅行社,其它方式仅占5﹪。这是因为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方式。游客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获取当地信息,还可从已经来过该地的网友中获取旅游攻略和指南。虽然互联网对旅游宣传日趋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亲朋好友口耳相传、报纸杂志、旅行社等其他宣传渠道。


  (五)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收入水平


  图5调查结果显示,都匀毛尖茶文化消费在501-1500元的游客最多。低于500元这部分游客多为学生群体,对价格比较敏感,因此会选择一些物美价廉的旅游产品。25﹪游客消费在1501-2500元,而消费在2501元以上仅占9﹪,这部分大多为中等或高等收入人群,如公司高管、白领、政府公务员等。这说明这类旅游消费水平较低,如果茶文化旅游只开发高消费的旅游活动就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想要拓宽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市场,必须进行市场细分设计满足不同旅游消费群体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现存的问题


  (一)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宣传力度欠缺


  由上述调查可知都匀毛尖在省外知名度并不高,仅有少数爱茶人士知晓。1915年都匀毛尖虽与贵州茅台共同获奖,但茅台宣传力度却远超都匀毛尖。过去,都匀毛尖茶不受政府重视,将其列为农作物范畴。近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都匀毛尖这一特色产品的发展潜力,但目前稍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仅有都匀毛尖入选上海“世博十大名茶”、“都匀毛尖茶节”以及“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其它宣传仅仅是在高速公路设立广告牌,在报纸刊登广告,并没有专门的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专栏,宣传力度亟待加强。


  (二)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人才匮乏


  茶文化旅游给旅游者带来的更多是精神方面的体验。这就需要优秀的专业人士引导游客,向游客展示深层次的都匀毛尖茶文化知识。目前这类专业人员寥寥无几,除少数茶叶销售工作人员受过系统专业培训外,其它当地茶园产区的居民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不能满足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知识的深层猎奇心理。


  (三)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都匀毛尖茶产区地处乡镇或山区,食宿、交通极为不便。政府、茶企在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只关注茶园开发建设,却忽视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果餐饮、住宿、医疗等配套设施滞后,游客可进入性将是极大的问题。在游客客流量井喷时期,极易出现接待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即便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项目再吸引游客,也难以调动游客的参与积极性。


  (四)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


  发展茶文化旅游要想有所特色、有所创新,必须深度挖掘都匀毛尖茶文化。开发完善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不仅需要挖掘文化,也需要利用文化创新改造相应旅游项目,如茶文化交流、茶园体验、茶园博物馆参观、养生保健旅游等。丰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可以使游客选择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才能更好地延长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生命周期。


  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消费延伸策略


  (一)加大宣传力度,拓宽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市场


  第一,利用官方通讯短信平台将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信息发送给手机用户,使宣传渠道遍布大众。第二,开设微信、微博、QQ公众号等新媒体,吸收粉丝为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第三,建立官方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品牌网站,利用网络媒体不断更新宣传。第四,拍摄微电影,可以都匀毛尖茶产区为背景打造一部以旅游、民俗、爱情、亲情为一体的主题微电影,展示都匀毛尖产区的独特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第五,与其它景区捆绑进行促销、推广、宣传,延长游客在本地的游览逗留时间,增加消费附加值。第六,增强当地居民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意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都匀毛尖茶文化队伍中来,自觉维护当地茶文化旅游形象,提高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知名度。


  (二)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品质内涵


  首先,依托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及培训中心的力量,建立导游、餐饮、住宿人员的专业人才培训体系,培养一批专业后备人才队伍。


  其次,制定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把旅游培训与旅行社管理、导游人员管理以及景区管理等密切结合,引入培训达标指数,提高茶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水平。


  再次,加强与高校合作,吸引和鼓励旅游专业人才,引进创意文旅人才,创新消费方式和消费渠道,打造茶文化创意产品,培养茶文化新人,形成独特的茶文化旅游基地。


  最后,定期开展全民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知识教育,提高大众茶文化服务意识和旅游意识,不仅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茶文化旅游资源,还能使更多人融入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队伍之中,自发形成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传播者、受益者,创建人人热爱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接待能力


  第一,道路设施建设。都匀毛尖茶茶园处在高山之上,道路崎岖陡峭弯道多,上山较困难,政府应大力出资修建公路,提高可进入性。


  第二,餐饮住宿设施建设。都匀市内旅游住宿接待设施虽然能满足基本需求,但由于茶园离市区较远,往返并不方便,所以应在茶园附近建立不同档次的星级酒店或民居客栈,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餐饮住宿环境。


  第三,旅游娱乐设施建设。利用当地广场作为场地,编排节目,定期表演,节目内容应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出一些民俗性、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游客晚间娱乐生活。


  (四)关注旅游者需求,开发多样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产品


  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产品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因此,应大力开发多样化、独特化的旅游产品,可以因旅游消费群体而异,如依据年龄、收入、文化层次开发出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设计主题型、个性化的定制茶文化旅游产品。


  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可以与院校合作设计以自然茶山、茶园为主题的都匀毛尖茶乡夏令营活动;针对年青情侣、蜜月夫妻,可以设计以茶园观光、主题公园广场、度假酒店等一个完整的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区供他们参观游览;针对喜欢美食的旅游者,可以创建茶美食品鉴活动,与茶园周边的居民合作,每家研制一道包含茶元素的美食供游客品鉴;针对喜欢安静的旅游者,可以设计休闲茶馆游活动,利用茶树自然围成的“天然包厢”创造出不同风格、不同规模的茶馆,让客人在蓝天白云下品茗茶香,享受大自然美景;对茶树情有独钟的旅游者,可为他们开展茶树认购活动,旅游者可在都匀毛尖茶园认购一棵茶树,为其取名,使用权归旅游者所有,每年只需向管理者交一定的管理费即可;喜欢民族风情的旅游者,可以为他们提供民族风情茶文化游等等。


  总之,都匀毛尖茶文化旅游项目可根据旅游者的不同群体、不同偏好进行市场细分,开发定制个性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更多茶文化旅游消费群体需求。


  作者:张晓琳

上一篇:城市社会学模式对策研究本科论文(共3篇)

下一篇:宠物防治教学研究与实践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