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法国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0:15

 

 第1篇:浅议法国传统文化教育


  其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历久弥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是民族的血脉”。

  习近平多次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承担的角色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以西方文化大国法国为研究对象,

  重点梳理并分析了法国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及教育的政策,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法国文化政策概览

  法国地处南北欧交界之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古罗马文化的直接继承者。自中世纪以来,法国就以其在西方历史上的特殊贡献而获得了独特的地位,从文学到文字、从音乐到建筑、从电影到美食,法兰西民族的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文化不仅为法国带来了丰厚的文化资产,

  更是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而塑

  ①在自由贸易领域中,国家与国家间存在最惠国待遇,并禁止对其他缔约国的输入产品给予不利的差别性待遇。所有产品若受到其生产国的保护,包括对产品的补贴、减税及提高对国外进口产品的关税,都将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

  造了多姿多彩、独树_帜的法兰西民族形象。

  法国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助和管理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大革命时期,法国还提出了“文化发挥公民教育作用”的理念。时至今日,法国各界政府,不论是左派还是右派,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将文化看作是法兰西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让全体国人接触到世界的,特别是法国的文化结晶“作为己任。而法国人亦大多持有一份对法兰西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并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加强文化保护、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独立性,法国主导提出了“文化例外”(cultureex-ceptionelle的口号,以对抗美国文化渗透,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对于法国优势传统电影产业的冲击。1994年在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与加拿大提出将“电影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①此后,法国将“文化例外”发展为“文化多元”(diversiteculturelie,其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2003年法国与加拿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上共同提案,国和以色列反对)通过了国际公约,承认文化的特殊性,承认各国政府不受制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有权制定保护和维护本国文化特征及文化多样性的政策。

  尽管如此,曾作为电影发源地并引领“新浪潮”辉煌时代的法国也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势头。曾作为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及其他多个绘画流派艺术摇篮的巴黎,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已逐渐被纽约和伦敦赶超;德彪西和拉瓦尔的时代已_去不返;外国读者对于法国文学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和萨特,虽然法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每年的文学作品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但由于语言的障碍,却鲜有国际能见度。在无以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国政府及民间研究机构不得不正视并研究美国文化的成功之道。

  2011年萨科齐(Nicolas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就文化政策提出了“重视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核心理念。虽然萨科齐“多元文化融合”的政治目标归于失败®但政策中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艺术教育、国家补贴扩大公益性文化机构、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等举措,对于法兰西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奥朗德左派政府的文化政策虽然宣传要逆转萨科齐的文化路线,但就保护文化遗产、着眼于青少年发展、发展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方面与上任政府仍具有很大的共性。

  二、语言政策及法语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有语言文字和口传文化。语言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历程,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语言的学习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凝聚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法语在官方地位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乐耶-葛特来赦令》,法律规定所有的法院判决均使用法语,从而使拉丁语踏上了“死语言”的道路。大革命时期,新政府颁

  布《共和二年热月法案》规定必须用法语撰写所有公文,确立了国家单一语言的政策策略。从中世纪到启蒙时期,法语在欧洲的地位一直非常显赫,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荣誉和骄傲,代表着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直到战”后,随着英语在外交、国际贸易、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频繁使用,法语才日渐式微。20世纪中叶,戴高乐总统提出了建立“法国共同体”的设想,1970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召开会议签署文化技术合作宪章,标志着法语国家组织的成立。1992年宪法修订时,在第二条特别加入了“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1994年法国通过了《法语使用法》(LoiToubon),规定在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必须为法语,而不能是外语或方言,特别是所有学校的授课语言(外语学科和外国教授除外)都必须是法语。

  法国中小学教学遵循国民教育部颁布的统一大纲,法语是基础学科。2005年,法国颁布《学校教育未来导向法》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七项《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SocleCommundeConnaissancesetdeCompetenceS,并于2008年正式实施。《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的出台受到了PISA的影响,但其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到身为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所必须共同享有的共和国精神、价值、知识、语言和实践”,而其中“能够读好、写好、说好法语是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法语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民自由及公民权利的首要工具”。11]

  在语言教学中,法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学的诵读和学习,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对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经典文献的学习,“文本的乐趣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潜移默化”。2]小学阶段,每周要有4.5~5.5学时用于阅读经典文学文本,比如2011年再次回归小学语文阅读资料库的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的童话集。③初中语文深受2002年“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起草的《在初中学什么》的影响,非常重视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法国前教育部长雅克•朗JackLang在为这本小册子写

  国和以色列反对)通过了国际公约,承认文化的特殊性,承认各国政府不受制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有权制定保护和维护本国文化特征及文化多样性的政策。

  尽管如此,曾作为电影发源地并引领“新浪潮”辉煌时代的法国也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势头。曾作为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及其他多个绘画流派艺术摇篮的巴黎,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已逐渐被纽约和伦敦赶超;德彪西和拉瓦尔的时代已_去不返;外国读者对于法国文学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和萨特,虽然法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每年的文学作品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但由于语言的障碍,却鲜有国际能见度。在无以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国政府及民间研究机构不得不正视并研究美国文化的成功之道。

  2011年萨科齐(Nicolas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就文化政策提出了“重视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核心理念。虽然萨科齐“多元文化融合”的政治目标归于失败®但政策中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艺术教育、国家补贴扩大公益性文化机构、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等举措,对于法兰西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奥朗德左派政府的文化政策虽然宣传要逆转萨科齐的文化路线,但就保护文化遗产、着眼于青少年发展、发展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方面与上任政府仍具有很大的共性。

  二、语言政策及法语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有语言文字和口传文化。语言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历程,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语言的学习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凝聚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法语在官方地位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乐耶-葛特来赦令》,法律规定所有的法院判决均使用法语,从而使拉丁语踏上了“死语言”的道路。大革命时期,新政府颁

  布《共和二年热月法案》规定必须用法语撰写所有公文,确立了国家单一语言的政策策略。从中世纪到启蒙时期,法语在欧洲的地位一直非常显赫,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荣誉和骄傲,代表着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直到战”后,随着英语在外交、国际贸易、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频繁使用,法语才日渐式微。20世纪中叶,戴高乐总统提出了建立“法国共同体”的设想,1970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召开会议签署文化技术合作宪章,标志着法语国家组织的成立。1992年宪法修订时,在第二条特别加入了“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1994年法国通过了《法语使用法》(LoiToubon),规定在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必须为法语,而不能是外语或方言,特别是所有学校的授课语言(外语学科和外国教授除外)都必须是法语。

  法国中小学教学遵循国民教育部颁布的统一大纲,法语是基础学科。2005年,法国颁布《学校教育未来导向法》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七项《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SocleCommundeConnaissancesetdeCompetenceS,并于2008年正式实施。《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的出台受到了PISA的影响,但其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到身为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所必须共同享有的共和国精神、价值、知识、语言和实践”,而其中“能够读好、写好、说好法语是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法语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民自由及公民权利的首要工具”。11]

  在语言教学中,法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学的诵读和学习,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对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经典文献的学习,“文本的乐趣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潜移默化”。2]小学阶段,每周要有4.5~5.5学时用于阅读经典文学文本,比如2011年再次回归小学语文阅读资料库的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的童话集。③初中语文深受2002年“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起草的《在初中学什么》的影响,非常重视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法国前教育部长雅克•朗JackLang在为这本小册子写

  国和以色列反对)通过了国际公约,承认文化的特殊性,承认各国政府不受制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有权制定保护和维护本国文化特征及文化多样性的政策。

  尽管如此,曾作为电影发源地并引领“新浪潮”辉煌时代的法国也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强劲势头。曾作为印象派、超现实主义及其他多个绘画流派艺术摇篮的巴黎,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已逐渐被纽约和伦敦赶超;德彪西和拉瓦尔的时代已_去不返;外国读者对于法国文学的认知大多仍停留在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普鲁斯特和萨特,虽然法国拥有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每年的文学作品产量仍维持在高水平,但由于语言的障碍,却鲜有国际能见度。在无以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法国政府及民间研究机构不得不正视并研究美国文化的成功之道。

  2011年萨科齐(Nicolas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就文化政策提出了“重视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核心理念。虽然萨科齐“多元文化融合”的政治目标归于失败®但政策中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强化艺术教育、国家补贴扩大公益性文化机构、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等举措,对于法兰西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奥朗德左派政府的文化政策虽然宣传要逆转萨科齐的文化路线,但就保护文化遗产、着眼于青少年发展、发展青少年艺术教育等方面与上任政府仍具有很大的共性。

  二、语言政策及法语教学

  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有语言文字和口传文化。语言记录着民族文化的历程,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语言的学习是文化认同的前提,也是凝聚国家和社会的基础。

  法语在官方地位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的《维乐耶-葛特来赦令》,法律规定所有的法院判决均使用法语,从而使拉丁语踏上了“死语言”的道路。大革命时期,新政府颁

  布《共和二年热月法案》规定必须用法语撰写所有公文,确立了国家单一语言的政策策略。从中世纪到启蒙时期,法语在欧洲的地位一直非常显赫,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荣誉和骄傲,代表着法兰西民族的个性。直到战”后,随着英语在外交、国际贸易、科技交流等方面的频繁使用,法语才日渐式微。20世纪中叶,戴高乐总统提出了建立“法国共同体”的设想,1970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召开会议签署文化技术合作宪章,标志着法语国家组织的成立。1992年宪法修订时,在第二条特别加入了“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1994年法国通过了《法语使用法》(LoiToubon),规定在劳动、传媒及公共服务部门使用的语言必须为法语,而不能是外语或方言,特别是所有学校的授课语言(外语学科和外国教授除外)都必须是法语。

  法国中小学教学遵循国民教育部颁布的统一大纲,法语是基础学科。2005年,法国颁布《学校教育未来导向法》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七项《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SocleCommundeConnaissancesetdeCompetenceS,并于2008年正式实施。《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基础》的出台受到了PISA的影响,但其更为重要的目的则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习到身为法兰西共和国公民所必须共同享有的共和国精神、价值、知识、语言和实践”,而其中“能够读好、写好、说好法语是学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法语是实现教育公平、公民自由及公民权利的首要工具”。11]

  在语言教学中,法国非常重视传统文学的诵读和学习,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典时期对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经典文献的学习,“文本的乐趣不在于解释,而在于潜移默化”。2]小学阶段,每周要有4.5~5.5学时用于阅读经典文学文本,比如2011年再次回归小学语文阅读资料库的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的童话集。③初中语文深受2002年“国家教学大纲委员会”起草的《在初中学什么》的影响,非常重视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法国前教育部长雅克•朗JackLang在为这本小册子写

  序的时候就提出:“初中教什么?首先作为绝对的原则,我的回答是‘法语’”。初中法语教学有两个密不可分的目标,_是语言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清晰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二是了解文化和美学领域中里程碑式的内容,以实现文化分享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接触与其年龄和学习水平相适合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主要作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学创造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并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旨趣。“朗读文本,特别是戏剧文本,能够通过个人化的方式来解读,学会认识历史、理解前人、建立文化认同感”。3]教育部还将初中的阅读资料库与历史教学联系在一起,初一年级阅读的是古代文学,如《圣经》、《奥德修斯》、《变形记》;初二和初三年级阅读中世纪到19世纪的作品;初四年级①则阅读19到20世纪的作品,在不讲授严格意义上文学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发展脉络,从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法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发展脉络。根据2009年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4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史、戏剧、诗歌和杂文,旨在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法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学史,领会法兰西民族精神,形成美学意识和批判精神。

  法国政府不仅重视国内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还通过语言的输出扩展法兰西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当前法国在138个国家建有209个文化中心及研究所,在世界各地共有161个文化活动合作处、48个不同名称的法国语言学院或科技处、1,075个由国家资助建立的法语联盟(AHiancefrangaise②培训中心。上述机构虽名称不同,但其宗旨都是推广法国语言,宣传法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输出法兰西民族的价值观念。

  三、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法国是艺术大国,艺术文化教育是提升法国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法国的艺术教育着重于人文素养、美学意识和鉴赏力的培养,在国家层面的艺术和文化教育主要由主管教

  育和文化的部委③共同承担,教育部主导小学到高中的艺术课程,文化部则管辖艺术学校和学院,这些学校和学院提供正规教育之外的艺术培育课程。此外,也有一些事务会涉及到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青年部、城市事务部等。2012年11月,教育部、文化与传播部联合发表公告,将艺术教育提升为“艺术与文化教育”旨在让全社会都重视年轻人在课内外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让全法国的所有年轻人一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在多样性的框架下最大限度地接触到艺术和文化。“艺术和文化教育”也被纳入教育部“共和国学校重建”计划,并且于2013年新学期开始实施,它由3个相辅相成的部分组成: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实践、接触艺术作品与艺术家。

  法国学校内的艺术与文化课程是持续而渐进的。在小学,艺术教育每周大约有2~3课时,课程名称为视觉艺术和音乐课,具体则包含戏剧、音乐、绘画、舞蹈,基本上都是以游戏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对艺术的种类形成基本概念。初中的艺术教育每周2课时,包括造型艺术和音乐,是9门必修课中的_门,授课内容比小学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增加。造型艺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鼓励学生创造、刺激学生观察和想象;音乐课程分为歌唱练习海学年学习8首以上的歌曲,学习基本的歌唱技巧等)、听力训练海学年试听6首不同类型的曲子,了解曲目的年代及特征)、乐器(笛子、打击乐、电子合成乐器等)以及创作表演。初中的艺术课程融合了历史、宗教及文化的内容,特别是帮助学生进_步了解国家的文化遗产,强化了国民性和文化认同感。对艺术格外感兴趣或富有艺术天分的学生还可以参加由学校、地方政府以及艺术机构共同开设的“艺术班”,此类班级的授课内容由文化部下属的音乐、舞蹈、戏剧和表演司制定。

  法国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探索课”以及选修课多个模块。艺术与文化教育主要包括“探索课”模块中的“艺术活动与创作”以及选修课模块中的“艺术”。职业高中的课程虽然实用性和专业性更

  法国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体现在艺术史在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地位。2008年教育部颁布政令,将艺术史教育列入所有小学到高中的必修科目,同时艺术史还是初中和高中毕业会考的必考内容®。课程内容循序渐进,主要讲述6个学科分支历史:空间艺术健筑、城市、园艺等)、语言艺术(书面及口头文学、书法等)、日常艺术(实用艺术、设计、艺术品、大众艺术等)、声音艺术(音乐、乐器、电影配乐等)、场景艺术(戏剧、音乐剧、舞蹈、模仿、杂技、街头艺术等)、视觉艺术(雕塑、绘画、摄影等)。教育部对每个年级艺术史学习所应达到的水平都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社会党政府基本延续了上一届政府的做法,将艺术史作为必修科目,而且初中阶段的艺术史比例非常高,约占历史课内容的1/4,音乐美术课内容的1/2。

  四、法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一)政府主导,部际合作

  法国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拥有稳定的国家政策。历史上大多数领导人都认可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性,并且重视保护法兰西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和资源。

  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表现在文化政策、语言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国家主导型的治理模式保证了国家内部多民族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同时为本民族文化在全球化大背景中保持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

  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国家层面的政策而言,法国内部模式的特点是部际合作。最早的部际合作机构是1988年时任文化部长雅克•朗主持成立的机构发展与培训司(DDF,该机构负责协调“文化部、教育部与地方政府(通常是市政府)三方共同签署‘地方艺术教育计划'旨在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青少年利用当地文化设施和艺术资源,亲近文化”。4]2005年11月,法国教育部与文化部联合成立了

  “艺术与文化教育高等委员会”,旨在为公共艺术与文化教育提供建议,调研地方现有条件提出适合的艺术普及策略,促进大学生文化生活,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关注新媒体、新技术与艺术和文化教育的结合等。2013年奥朗德政府对该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调整后的“艺术与文化教育高等委员会”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24名委员分别来自中央政府(8名)、地方政府及其他机构(8名)、领域专家(6名及学生家长(2名。

  (二全社会并举,遗产保护与传统教育并行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法国对于遗产的保护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不懈的坚持同时也让法国人更加亲近历史和民族的文化。1980年以来法国每年列入历史标志性建筑物清单的遗产项目多达数百个。今天,法国共有44,000座列入遗产保护的建筑物;260,000件列入遗产保护的文物;104个“保护区域”以及678个建筑及景观“保护区”。当然,遗产的概念还包括民间艺术、城市特色建筑、具有象征意义的乡村自然景观以及族谱研究等。在法国,乡村遗产被看作是地方发展的一种途径。在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ClaudeUv‘-StrausS的提议下,巴黎驯兽园最早被改建为民俗传统与艺术博物馆,后来其他许多地方效仿,法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生态民俗博物馆。

  法国文化遗产教育的途径是多元的。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法国的博物馆免费向26岁以下青年(包含海外学生开放。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是法国的“遗产日”,由国家文化与传播部主办,遗产曰当天所有的博物馆包括总统府面向大众免费开放。2013年是法国第30个”遗产日“,同时也是遗产保护法通过百年纪念。遗产的保护与传统教育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通过“年度计划”、“四年计划”或专项的形式吸引地方政府和社会文化机构参与,所有接受国家资助的公立文化机构都有责任把“艺术教育”纳入其日常工作,所有享受国家资助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必须将1/3的工作时间用于参与学校艺术教育。今天全法已有超过450家博物馆、50处

  ①法国初中毕业会考于1986年恢复,初中学习主要以掌握核心共同基础为目的,考试与升学无关,考试包括法语、数学、历史、地理、公民教育和艺术史。高中毕业会考分科举行,艺术史在不同科目中所占比重不同。

  古迹、107个文化部命名的历史艺术名城/地区将艺术启蒙纳入曰常工作。

  学校和地方文化机构(如音乐厅、博物馆)合作也是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式。地方文化机构除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后台参观、观摩排练、戏剧舞蹈培训等启蒙活动外,还与艺术家和对口学校一起,针对某一个项目组织艺术实践课程。2014年法国文化部门还开展了“艺术品进企业”的行动,支持地方文化机构,甚至私人收藏机构向企业提供展品,由企业承办小型展览。总体而言,法国已基本形成以学校、公立文化机构、艺术家为主体、文化部和教育两部共同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艺术教育框架。

  (三)着眼于青少年,传统与创新同行

  当前青少年的许多问题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缺失,不能把握年轻一代,就不能把握民族的未来。在法国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语言、教育及文化政策中,青少年都是尤为重要的群体。今天,文化与艺术教育已经被纳入从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中,授课内容由教育部、文化与传播部共同组织专家提供资料库,是中学毕业会考的必考科目。另外,在2014年法国文化与传播部长奥黛丽•费利佩(AurelieFilippett)提出的7项工作重点中,至少有两项都针对青少年群体,分别涉及启动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的活动,吸引家长和孩子—起走进剧院,实行4元统_电影儿童票价;将法国电视四台调整为专门面向青少年观众的频道。

  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在于遗产的选录与传承,也在于文化的利用与创新。萨科齐曾提出,“如果没有艺术创新能力,文化就会停止发展,最终消亡”。这与我国当前提出的“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国鼓励传统文化创新的做

  法是多元的。在国内,法国政府在坚持传统文化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适度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权益保护、保护艺术家创作的自由、鼓励青少年创作。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其教育功能,保证本国人民与传统文化及艺术的亲密接触,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另外,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法国政府还鼓励作者、艺术家们重视新的创作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和资源与新媒体相结合。在国际上,法国坚持“多元化”的文化例外政策,同时将传统文化创新与国际化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海外法语教学和文化推广,吸引国外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增强法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正如我国文化部长蔡武在中法建交50周年发布会上所说,作为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文化大国,中法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重视维护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5]继承、弘扬和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平等的交流对话和相互借鉴将推动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以及各自的文化保护与创新。


  第2篇:法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法国的主体民族是法兰西人,其文化群体的形成己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法国也存在一些本土的少数民族,如巴斯克人等。随着海外殖民地移民的回归以及外国移民的到来,使得法国社会日益多元化。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经历了从同化到融合、“优先教育区"策略以及《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政策的重大变革,进而推动了法国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多元文化教育从同化到融合的转变。

  在法国这样一个移民众多的国家,外来移民约占总人口的10%。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无论是移民子女,还是法国人的子女,都要接受法国的学校教育。移民被同化于法国的学校制度和社会。随着移民的显著增加,移民子弟的社会化就成了公共教育特别是公立学校所无法回避的课题。法国政府为移民子女开设了“人门班级”,取得了良好效果,法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开始萌芽。在法国,大多数外国学生在学习上至少要落后于法国学生,法国政府采取了中小学补足教育与调整班级的措施,提高外国学生的法语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从1973年起,法国实行新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小学的正规课当中给予外国儿童学习母语的时间。允许在正规课中安排适当时间的相应内容教授移民学生出身国的语言和文化,这在法国的公共教育史上是划时代的变革,可以说是朝着异文化间教育迈进了一步。学校教育的方针是承认移民固有的民族

  与文化特征,同时又能使他们有机融合到法国的学校与社会。“有机融合”是指社会集团间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并非单纯以移民子女的“有机组合”为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打破本民族中心主义,使处于支配文化的多数者,导向文化相对主义。此观点在1978年颁布的《移民儿童教育》中得到加强,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移民子弟的接受条件,矫正学校教育的不平等”。内容包括:1.对外国学生及家长的接纳;2.出身国的语言和文化的提倡;3.来法国前的就学经验,对学校教育各指标的靠近、支援与升学和出路的指导。其中特别涉及异文化间教育的部分,是对出身国语言和文化的提倡,文中指出:“如果承认外国儿童的民族上的特征,正确的做法并不是把他们从法国文化中割离开来。如果能创造出一种对他们的解放有利的接纳体制和学校环境,外国儿童是可以获得丰富的学校教育的。外国儿童所持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是可以成为他们适应法国学校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因素。”“在教学当中,加入异国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样也可以成为丰富法国学生的一种手段。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他们对过去不曾了解的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并从中获益。”

  二、实施“优先教育区”和公民教育发展战略,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发展。

  为了使移民子女更好地融合到法国社会中,需要改革和调整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大力培训移民子弟

  教育所需的师资,另一方面是在移民学生占多数的社区建立移民子弟学校,使学校向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开放,探索在同一地域内生存的各社会成员(法国儿童与外国儿童、法国教师与外籍教师、家长、社会福利部门的工作者、移民协会、地方自发团体)之间的协作。

  1980年9月,法国政府公布了《关于移民子弟的学校教育、训练和情报中心——新中心的开设》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该中心的主要任务:设置师范学校、培养有关学校教育的多种职员,如负责人门班级和适应班级或担任移民子弟所占比例较高班级的教师、辅助教师、上学与就业指导员、学校心理学者、学校咨询者、师范学校的校长、教师及其视学官,并负责为担任各出身国语言和文化教育的外籍教师提供信息及组织他们进行多方交流。

  1981年7月,法国政府颁布了“优先教育区”的政策。“优先教育区”是指为了消除教育与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确定“学校的失败”的显著地区,给这些地域的学校以制度上、财政上及教育实践上的优先支援,扭转因种种差别所导致的民族团体的不利地位,让他们获得更自由的环境。文中明确规定了地理的划分基准、家庭的社会与经济因素、外国儿童的界定、留级学生、中途退学者等,这项政策覆盖小学30%以上的班级。在20世纪90年代,“优先教育区”政策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由小学推广到各类中学。法国教育部明确指出:“这一政策的首要目的是使处境最不利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提高。”1998年7月,政府要求在重新审核教育优先地区的分布情况下,设立由这些地区需要特别注意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小学、初中所构成的教育优先网络。

  在“优先教育区”之外,法国普通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实施公民教育。为了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社会融合,1985年,法国恢复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公民教育。初中阶段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保证所有的学生无差别地受到普通教育,从而使他们获得构成法国民族文化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增进他们对现代世界的理解;开展责任心教育,使所有学生参加必要的公民实践,为他们将来融人社会、参加工作奠定基础。法国《教育指导法》也规定:每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文化或地理背景如何,所享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得到保证,要获得基本的文化和公认的技能,使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个人进人社会和职业生活以及行使公民的权利。同年,法国开始实行新的公民教育。1993年至1996年,初中公民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完成。1998年发表的《在高中教授什么》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共同文化”的概念。认为共同文化包括法语、历史、地理、公民、法律和政治教育、体育、艺术表达等公民资格的构成因素,它有助于社会团结和反对排斥。从1999年开始,高一年级设置了“公民、法律与社会教育”科目,每学年16小时,每节2小时。高二年级也于2000学年度加人此课程。

  总体看来,法国的公民教育重视培养不同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重视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而减少社会紧张与冲突,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三、倡导“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化多元文化教育改革。

  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深刻变化,2000年以后,法国出现了学生学业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有15%的六年级学生缺乏阅读、书写和计算的基本功,每年有16万中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没有拿到文凭。由于社会、文化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这些学生中以移民家庭的子女居多。

  2004年10月,法国“学校未来全国讨论委员会”向教育部提交了题为《为了全体学生成功》的报告,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宏伟目标——为了全体学生成功。报告认为,学校应该向所有的公民传授对社会和成功的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规范,并促使其作出明智的选择,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础”,包含21世纪生活所必需的要素。2005年4月,法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其附加报告全面提出了建立一个更公正、更有效、更开放的学校的基本精神,以及促进教育平等的措施。这一阶段,移民教育问题也受到了法国政府的特别关注。2005年,法国总理德维尔潘表示政府需要在帮助外来移民融人法国社会和扶持弱势群体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教育、就业和反对种族歧视将是其工作重点。这些政策包括:恢复对那些为郊区青少年提供帮助的社团的资助;给学业失败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机会,将学徒合法年龄由16岁降低到14岁;针对郊区移民青少年失业严重的现象,法国各地的“国家就业局”将对郊区的失业青年敞开大门,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

  2006年2月,时任法国内政部长、执政党人民运动联盟主席的萨科齐提出,私立学校要有计划地招收一些“敏感地区”的学生,校医的设立可以帮助解决那些没有家庭医生的孩子的就医、心理和生理发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2007年6月,法国政府规定,只要不超出学校的接收能力,允许学生去本区之外的学校就读。如果一所学校不能接纳所有要求转学的申请,转学的标准按优先次序排列如下:残障学生、领奖学金学生(只有高中)、领助学金学生、应当接受特别学业的学生等。

  2008年12月17日,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要正视不平等的事实。要求向少数族群开放“培训精英的场所”,方便他们进人高等名牌专科学校。他主张恢复学生助学金制度来实现这个目标,并宣布:从2009年9月起,每所高中的高等名牌学校预科班将提供25%的名额给“优秀的助学金学生”。到2010年开学时,名额将提高到30%。他要求对这些享受助学金的经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寄宿条件”,并“由高等名牌学校的学生担任辅导学长,按个人情况给予特定的辅助”。他同时提议由教育部和有关部门对“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设立公务员考试“预备班”。

  我国由于各民族自我文化传承与民族间的交往,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背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要求未来公民要具备跨文化能力。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文化认同,还要引导年轻一代尊重与理解其他文化,担负起促进人类文化平等与和谐的责任。

上一篇:大学生饮食文化和价值观论文(共2篇)

下一篇:有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