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5:07

  

第1篇:高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初高中作文衔接教学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和初中时期的显然不同,无论是在写作的文体上、作文考察的侧重点上还是对于学生思想深度的要求上,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相比初中阶段都有很多明显转变。在进行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时,教师要有耐心,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应时期,让学生对于高中作文的要求有基本了解,并且让学生的作文能力慢慢得到培养与锻炼。这样,作文教学的功效才会显现,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适应高中作文教学的各方面要求。


  1、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应时期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不仅带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负担,教师也会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受挫。教师要明白,在引导学生适应初高中作文写作要求的转变时往往需要一个必要的过渡时期。初中阶段学生习惯了写记叙文,作文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进入高中阶段后写作教学的很多方面都在发生变化。教师对于高一新生的作文教学要有充分的耐心,要引导大家慢慢适应这种教学转变。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明确高中作文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体上、写作语言上以及文章评判的标准上都较为熟悉。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来帮助学生加快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只有和学生共同度过这个适应时期,让教学指导过程循序渐进的展开,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才会更有效的得到实践。


  不少教师在给高一新生展开作文教学时,会明显看到学生写作时在初中作文训练要求下留下的各种痕迹。比如,在让高一新生以“想到”或“想不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时,学生作文内容大多是想到或想不到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等人,然后对亲情、师生情、友情歌颂赞美一下,写作文体大多为记叙文,很少有学生会写议论文或者散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比较狭窄,跳不出这些最常见的题材,文本的主题也不够新颖。教师要明白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体系下留下的各种写作习惯,不要急于让学生扭转几年来的写作习惯,期望学生在高中会立刻成熟起来,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要允许学生有过渡期。教师可以慢慢给学生提出较为明确的写作要求,以及写作教学前给予学生必要的教学引导,让学生的思路变得更加宽阔。这样,学生才能够逐渐适应高中作文的写作要求,慢慢写出质量更高的文章。


  2、展开议论文写作的详细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绝对的主流,高考中的作文形式大部分也是以话题作文为主。学生在初中阶段议论文接触的并不多,学生对于这种文体的写作方式也不是太为了解。因此,在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的时期教师很有必要展开议论文写作的详细教学,要让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以及写作要求等都较为熟悉。同时,教师还要增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要训练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有更多深入的观点,这些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都非常重要。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可以让学生多学习课本中那些经典的议论文,让学生对于这种文体的写作模式更加清晰。


  在展开议论文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素材与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在讲教材时利用好现成的议论文范文,在讲授课文时有意引领学生欣赏、领略议论文独特的美,从情感上让学生愿意接受议论文,然后结合具体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对文本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从而学会写议论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议论文,如《拿来主义》、《劝学》等,都是能让学生欣赏并学习的议论文典范。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不能一谈到爱,就是父爱母爱老师爱,还要能想到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爱、个体与集体的爱、人与自然的爱,还要想为什么爱、如何爱、爱的意义等等。这些对于议论文写作而言都非常重要,加强议论文教学也是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3、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有效积累


  高中作文写作的各方面要求都在提升,不仅写作文体上有所变化,学生在文章中表述的内容,引用的例证等也需要更加丰富与精彩。想要让学生更好的进行高中作文写作,丰富自身的写作素材积累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引入更多精彩内容,这往往也能够让学生在论述问题时观点更鲜明,且更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不仅要从课本中汲取营养,也要在生活中悉心观察,丰富自身的生活体验。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如鱼得水,这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体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完美“阵地”,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如教材中的课文,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已经学会用课文中的内容作素材,使自己的文章丰富充实起来。《逍遥游》、《六国论》、《寡人之于国也》等课文都被学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生还要善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要对于生活中各种有价值的人或者事有敏锐的洞悉与捕捉能力。只有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才能够有更多触动人的表达,写出的文章质量自然会更高。学生在适应初高中作文写作教学的转变时,加强学生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重要,这不仅会让学生在文本写作时有更多可写的内容,这也会让学生的文章更加立体且生动。


  第2篇:浅谈新课改形势下对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一、反省自身,开拓进取,做学习型的教师


  广西2012年始实施新课改,是最晚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地区之一。只要是变革,就会触动到参与其中的人,新课改对教师的影响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是基于教育理论转变的一场变革,面对变革,教师第一反应是进行认知评估,首先是正反两方的表现。能做,包括愿意做的态度和可以做的任务复杂性;不能做,包括不认可的态度和不知道怎么做的不理解和做不了的能力欠缺。其次是“有必要做吗”的质疑。最后是“我愿意做吗”的动力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师在新课改中面临的是安全危机和动力危机。三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新课改势在必行,犹豫徘徊、抱怨观望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勤于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对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那么我们应反思些什么?教学存在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之一,学生在什么状态下有可能学得最好,更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当学生处于这几种状态时是有可能学得最好的: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出现时,当学生能够参与探索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反思:我们教师就如同旅游中的导游,而学生是游客,把游客带到哪个景点是导游的事情,这事关导游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只导不游是不科学的,又导又游才能与游客进入赏景的最高境界。如果导游对景点不熟悉不了解,又如何能够引导游客游览呢?为此,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考虑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操作能力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要经常自我质疑:我们若干年前的“一桶水”现在尚存几许?我们现有桶中的“水质”如何?我们该怎么办?如果真正意识到自身水桶中的水不多了,水质也不合口味了,那就自觉地自我充电。这样,我们就少了点彷徨,少了点埋怨,多了点应对问题的办法和能力。


  二、要有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


  驾驭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经过一个“懂——透——化”的过程。懂,就是要认真钻研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要懂得教材的内容,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透,就是要掌握好高中语文教材单元与单元,甚至是册与册之间的联系,熟悉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时表现出来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以及他们的思维习惯等,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进度,做到教师心中有数,学生学习有方法。化,就是指知识的转化,教师要在懂、透以后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全面、合理地确定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效。有效、高效的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就可以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性,首先,教学目标要全面。比如一篇课文,你除了设计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应设计有德育、美育目标等,又比如你设计有独立的课文教学目标,还应设计有单元教学目标和学期总目标等。当然,不管是哪种教学目标,都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应趋于全面性,即把学生看做是能动的主体,既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个体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又要培养学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努力发展其个性。其次,教学目标要合理。所指定的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能力所能达成的。有些教师喜欢设置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把难倒学生,让学生无话可说当成是自己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种高难度教学目标的设置,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要义。因此,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是有层次、有梯度的,这样才能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身心发展。


  四、懂得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各类教材解读、名师指导、教辅书籍层出不穷,网上配套的课件更是方便教师的备课之用,全盘照搬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要活用教材,取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要有能力对高中教材做出合理有效的加工与改造,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安排教学内容,取舍教学资源,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消化、整合、优化处理,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教师教得有理有序、学生学得有效有用的最佳教学效果。


  五、提供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个从知识走向智慧的过程,如果把知识比作鱼,把学习方法比作“渔”,把修补渔网比作能力,那么获得鱼的方法与能力则是智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渔”的过程,而只在乎“鱼”的这个结果。简而言之,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脱节令人忧思,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并认真思考:教育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柏拉图式的理想境界认为,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处引向高处,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价值是其他任何一种工作不能取代的,因为教育可以扩展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并加深掌握的可能性;教育让每个人的生命价值、思想价值得到尊重;让人的自制能力得到提升,人受制于人的程度得以减轻;教育还可以使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那么,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做的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授之以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钥匙”,有了方法,学生会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又会促使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这就是教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后的良性循环。可见,提供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是教给他们一个发展的受用无穷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到多少。教师能指出一条路,学生可以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种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应用。比如,现代文阅读的方法、诗词鉴赏的方法、常见语病的辨析方法等等,我们都可以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慢慢渗透,学生积累了这些方法,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主动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又比如写作指导,我们就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真正达到叶圣陶所说的“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育目的。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不断积累成功经验,勤于反思,方能不断拓宽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开辟语文教学新天地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与改革论文(共2篇)

下一篇: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路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