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综合交流(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08:50


第1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交流

  作为一项人文教学科目,高中语文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入手,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更需要我们在做好学生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从改善师生关系如手,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新时期,语文呈现出重点发展的势头,教育部改革的重点加强了语文教学,提倡对国学的学习。也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重点做好现阶段的过渡,为今后高中语文教学的全面提升做好思想基础和经验基础。《高中语文堂新课程标准》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践,全程参与,形式多样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健康模式。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首先,我们要有目标意识。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要确立语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关键;要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目标。这些目标不是要等量齐观,也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恰当处理。

  其次,我们要有文本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素养等等,这些崭新的理念在贯彻中被误解,被曲解,于是语文课堂上“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现象数见不鲜,有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有上成美育课的,也有上成活动课,热闹的背后是浮躁,创新的背后是虚无。培养文本意识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犹如空中楼阁。当然,以读为本并非一读到底,一读了之。既要注意“读”的多种方式,如齐读、诵读、默读、美读、分角色读、竞赛读等等,更要注意读的目的: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位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理解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情愫,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这对学生的道德心灵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次,我们要有人文意识。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实学生的精神,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我们就应该利用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人文渗透、诱导与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美的景观里陶冶性情,在思维美的体验中发展智力,在人物美的世界中丰富精神,在道德美的光芒里健全人格。培养人文意识要注意合理的时机、恰当的方式和合理的时间。

  二、加强以学生为中心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

  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教师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教师要因人施教,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教师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重视写作教学

  专家指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这种难教、难写的尴尬和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法"马后炮"的性质不无关系。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对学生进行作文前的指导呢?

  1.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

  应该说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然而学生的写作却越来越困难,其实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是无可炊之米,而是没有想炊之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体验人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长期以来,许多学生写作前没有动力,写完后没有成功感,作文当然就没有兴趣,创作的热情就地熄灭。其实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的老师们花心思去鼓励学生、赏识孩子、支持他们的创作才华,这个写作的欲望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孩子是需要引导和赏识的一个群体,老师的赞赏和支持使他们锐意进取和积极创新的源动力!老师可以让学生订阅时事新闻报纸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积极为社会和谐建设谏言献策!表达对大自然深切隽永的挚爱!表达对时代生活的点滴感悟!热忱的投身于生活的惊涛骇浪之中,有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和阅读之后才会有写作的灵感和表达的欲望!爱写作的人必定都是爱生活之人!要努力为孩子们创设积极体验生活享受阅读的情境!

  2.明确写作要求,设置写作标准

  每次作文前要给学生讲清本次作文的具体要求及训练重点,包括字数、文体、写作方法,训练的是选材、立意,还是结构、语言?让学生心里有数。当然指导的方式可以是让学生讨论、发言,互相启发、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可以极大地触动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细胞,让他们打开智慧的闸门,踊跃发言,互相学习和分享,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让孩子们愿意用发自内心最真挚最感人最智慧最美丽的语言去表达、去抒发、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成长结晶!


第2篇: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点滴


  语文教学,千人有千法,我在此抛砖引玉,也借鉴了别人的经验。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准备阶段要把每一步的目标、教学手段等各素尽量细化,但在开始后要尽量化繁为简,许多的教学工作揉合在了一起,如电光火石一般闪过,直奔教学目标而去,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被带到了另一个境界。

  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水平的提高。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富有意义的人文体验。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上,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融合进而内化为素养,需要教师艺术地技巧性地把握课堂,迸射智慧之花。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要如何破传统教学模式(共2篇)

下一篇: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