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职业视角下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3-12-10 19:01

  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将保险职业素质教育上升到高等教育的战略高度,是我国保险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四个方面,对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进行探讨,并从职业视角提出优化保险职业素质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能力;职业理念


  作者:李丽娜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doi:.1672-3309(x).2013.08.80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77-02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时表现出来的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四个方面。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员在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职业理念是在职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与任职岗位与有关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职业心理是个体与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活动、心理倾向、能动性等方面的总和;职业能力是与任职岗位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等,是在专业教育和职业活动中不断积累形成的。


  一、加强高校保险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现实需求


  自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以来,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加入WTO后,我国保险行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我国保险业在人力资源方面还不能满足这一发展的客观需要,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意识差、诚信缺失、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保险业稳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前保险从业人员缺乏职业素质,即职业认同感差、职业忠诚度低。职业素质的养成主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学习和实践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培养高质量的保险专业人才,加强保险职业素质教育是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二、我国高校保险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


  (一)教学观念陈旧,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是否能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甚至直接影响到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职业素质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80余所高校开设了保险专业,保险专业教育迅速发展壮大。但是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重心仍停留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职业素质教育并没有引起各高校足够的认识。而保险岗位的职业特点和保险产品的无形性,决定了从事保险相关工作,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拥有较强心理抗压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以及高尚的职业操守。因此,高校保险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学生的硬件教育,更要注重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二)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由于保险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高校在教学活动、办学思路、硬件设施上等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人才储备不足、复合型教师少,教学资源获取困难等现象,进而造成保险专业的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缺乏实战性。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保险机构实际操作相差较大,致使实践教学没有针对性,只浮于形式。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以至于部分学生毕业时连保险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等均难以适应职业需要。


  (三)与工作实际脱节,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于保险企业很少参与到高校保险专业的各个教学环节,成立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更是很难保证,进而导致高校保险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行为规范,以及未来的职业前景,对保险行业产生一些偏见,进而放弃从事本专业工作而去选择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岗位。


  三、高校保险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完善实践教学,加大职业道德教育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如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保险职业道德也是随着职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对于学校而言,检验学生学业是否合格的标准不仅有学习成绩,还有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进一步充实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事业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比例,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能力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例如,在实践课程中,利用专业人士的行为导向作用,让学生深刻领会保险职业道德的精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在实践中树立吃苦耐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创业精神,让学生领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内涵,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二)创新教学手段,加强职业理念教育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保险专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念。通过聘请业界精英,向学生宣讲保险行业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展校友回课堂活动,挑选在保险公司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向在校学生亲身讲授从业的心德体会;组织学生定期到保险机构参观、实习,增强学生对保险职业的感性认识,加深保险职业意识,使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建设、组织管理、工作氛围、职业精神,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职业理念,形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准则,达到行之有效的职业化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非智力”因素,强化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教师的良好引导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处世态度、探索精神和健全人格有着良好的提振作用。通过以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利用情境虚拟式教学方法,营造真实案例中的工作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性;采用拓展训练的形式,加深心理体验强度,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抗挫能力;通过采用来访、电话、书信、网络等方式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整合校内外资源,提升职业能力素质教育


  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学界与业界的双向交流合作是提升保险职业能力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校内期间,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现场性、实战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利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综合训练等方法,结合专家讲座、主题研讨、职业角色扮演等形式,激活以职业能力提升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聘请行业精英、增加教师的业务培训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在校外期间,保险公司与高校共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综合办学、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弥补校内单一式、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保险综合实训基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业务,增强对职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结束语


  保险职业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达到职业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职业素质培养的力度。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使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保险职业人”的基础工程。本文来自《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杂志

上一篇:佳木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