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人文性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5-12-18 10:47

 [作者简介]张映晖(1966- ),女,湖北谷城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湖北 襄阳 44105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28-02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争论一直在持续,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解答始于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这一表述明确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教育不能游离于教育的本质之外,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培养或教化能够感受到真、善与美的人,能够领悟到人之尊严,人在有限性上建树的伟大的人。”基于此,人文维度的重建当然地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和使命,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必须服从于人文性价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只有在这一核心命题的支配下,才能真正凸显其课程的真正价值,摒弃功利性,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设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核心

  本质上,大学语文要培养“有文化”的精神和谐的人。何为文化?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内化为修养、自觉、自由和善良的精神力量。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能使学生导向热爱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 ,发展人性, 完善人格,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处理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有效地管理个人的情绪,诚信、乐观、敬业、会审美、善沟通,并因此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

  基于对“大学语文”这一核心命题的认知和实践,可以从能力、知识和态度三个层面定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其中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如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类比、直觉、感悟等形象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触发创造性思维。知识目标为:理解汉语言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认识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和优秀传统;掌握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态度目标为:热爱母语和中国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理解优美而丰富的人性,铸造健全人格;向真、向善、向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拓展——“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关键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上,“大学语文”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文本的鲜活与生动,大师们的胸襟和情怀,丰富的感悟和思考,使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拥有很大发掘和整合的空间。

  为凸显教学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打破传统的按文学史发展线索或按文体类别确定教学逻辑顺序的传统,以提炼出的若干个人文主题引领教学,编选和重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有着清晰的人文脉络。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整合上,可从各个职业通用的职业素养中提取若干个人文专题作为教学单元,如“让仁爱丰盈天地”“诗意地栖居——我们的精神家园”“良知是灵魂的钥匙”“爱是永恒的主题”“怀着乡愁寻找家园”“回归自然,和谐天地”等,并据此选择相应的支撑篇目,选文遵从文质兼美的原则,突出文本的经典性、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人文性,体现文化多元,兼顾传统与现代。在具体的语篇教学中,避免对作品内容作面面俱到的解读,而是在单元专题的导引下寻找从一个点切入,挖掘作品中最能打动学生的真善美的元素,让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都被触发、集中在这个点上,并适度开展类比联想,将本单元的各个语篇有机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单元主题的认知和体验。

  人文精神的涵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足以完成这一使命,延展语文教学空间,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树立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的观念,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考核标准。一方面,教师要在学期初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单元同一主题的其他时文佳作和经典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素材,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一方面,适时开展相关的语文教学活动如诗文朗诵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沙龙,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类社团,提升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教师要在学生中不断地强化两种意识:一是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值,而是必须完成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方位地融入这些实践活动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是自我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二是将人文情怀自觉地融入语文活动中的意识,如在组织或参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时学会温良恭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怀和分享,学会珍惜和感恩,学会公正与无私,把语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变成实践人文精神的重要场所。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大学语文”改革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基于某种课堂教学价值观,基于人文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是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在这方面,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学生主体原则;二是民主互动原则;三是激发兴趣、内在驱动原则。

  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重要性更为彰显。高职院校由于受生源素质所限,学生基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不足,学习品质(主动性、意志品格、自信心)也多有缺失,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渴望与呼声更高。实际情况是,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里被边缘化,除了管理层面功利性忽视和课程定位不明确、教学重心不凸显的原因之外,还有大学语文课堂本身对高职学生缺少吸引力 的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模式单一,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和感受,忽视课堂的有效吸收率,忽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课堂变成了教师单调沉闷的呓语或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语文的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价值观,放下教书先生的架子,真心实意地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多一些巧思和方法,有掌控、有章法地把舞台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鲜活,充满张力。

大学语文课程是由文本和语篇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语篇教学最适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要善于通过视听组合及情境描述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参与热情,使语文课堂成为涵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最佳场所。如笔者在讲授曹操的《短歌行》时,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在赤壁大战前夕于猎猎风中激情演绎的那段沉郁顿挫的“横槊赋诗”,学生很快被视频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所吸引,教师进一步用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英雄酒后的诗,被世人解读为奸雄的曹操在此文中因为杯中之物流露了真性情,诗中既有“慨当以慷”“天下归心”的气魄,更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的柔肠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感伤。英雄,因为不失却人间情怀而尤为动人!何为英雄?世人已然约定俗成了一套既定的评价标准。正所谓“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我独爱你那一种”,在教师的辞典里,杰出有另一种尺度、另一种诠释——是博爱善良, 温厚如斯者;是护佑美善、侠骨柔肠者;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轻言放弃者;是遭受重创、承受重压却乐观从容、顾念他人者!”学生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感知到曹操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也分享了教师的人生感悟,更学会了独立地认识和品评历史人物。

  经典的文本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因而文本多元解读法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资料,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和思考,鼓励自主、探究、超越;可用的方法还有小组讨论法,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发展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部分格调清新的小品文也可采用文本赏玩法,不刻意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任由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感情阅历轻松阅读、玩味,培养学生自我赏析、阅读、涵泳的习惯和功夫,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学会诗意地“栖居”。

  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原则是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的理念对等协调,重情趣、重参与、重体验、重合作、重创新,不拘一格。如此方能使“大学语文”的人文性从内容和实现方式等方面得以彰显,高职教育的属性方能回归到教育的正途和本质上来。

  [参考文献]

  [1]卢矜,冯梅.大学语文课程价值认知与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8).

  [2]史亮.新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3]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上一篇: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论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路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