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的渗透与运用探析

发布时间:2016-04-13 13:48

  媒介素养教育近年来受到国内的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在进行思辨性探讨的同时,也在积极将其和更多的学科及领域不断交叉,相互作用。作为以英语影视作品为主要载体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能力的提高,更能通过媒介素质教育的理论总结出培养学生批判性判断和思辨思维的教学方法。

 

  1 英语影视教学的意义及面临挑战

 

  美国的当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认为,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应重点培养跨语言跨文化能力,而影视隐含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资源,既是探讨视觉素养的广阔平台,同时英语影视还特别成为探索跨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为影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他国文化话语的渠道。

 

  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英语影视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英语影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有助于了解所学国家的国情民俗,有助于英美文学课的学习,学生从生动的视觉说明和画面中得到启示。影视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听说机会,深入了解英美文化,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卞喜玉在谈到英美影视作品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时认为,影视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所学国家国情,有益于英美文学课的学习。这是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的直接作用。以英语听力学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片段进行听力练习,再根据此场景拓展到学生可接受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同时辅以台词的阅读增强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力,针对影片写影评或者选择影片主题发表个人见解,也可以针对影片的字幕翻译展开纠正并探讨。

 

  弗吉尼亚·伍尔夫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到灯塔去》、《奥兰多》、《达洛卫夫人》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影片对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思路--“双性同体,即消解霸权男性特质和依附顺从的女性特质,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在赏析此类影片的过程中,性别思想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纳入社会性别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性别发展史,形成健全的性别观念,为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一、社会性别教育的内涵

 

  社会性别教育是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与应用,它是指教育人们更多地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自然的性别差异和分工中非自然的由社会结构性、文化性和制度性带来的性别歧视和性别霸权。”[1]简言之,社会性别教育是致力于性别平等、性别气质融合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消解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解放霸权男性特质和依附无能的女性特质对男女两性全面发展的阻碍,从而促进两性的和谐发展,重建完整的的概念。

 

  二、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渗透与运用的可行性

 

  社会性别教育来自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而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性主义的先驱,她的小说《到灯塔去》、《奥兰多》、《达洛卫夫人》蕴含着丰富的性别文化,分别于1983年、1992年、1997年改编成电影并搬上银幕。三部影片都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传达出深刻的性别主题,这为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和进行社会性别教育提供了可能。

 

  ()对现存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思考

 

  二元对立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物质/意识、主体/客体、理性/感性、精神/物质、阴/阳、男/女、黑/白、美/丑、善/恶、真/……主体凌驾于客体,理性优越于感性,精神超越于物质,男性优越于女性,本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被阶级对立化为高低尊卑的不同层次。在性别制度方面,男人统治着社会和家庭,女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依附于男子而存在。两性在政治、经济、受教育等方面极不平等的权力造成了女性在整个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不作为和缺席。

 

  在西方启蒙主义的影响下,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引起了人们对女性的权利和发展的关注,女性主义应运而生,在寻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女性主义和马克思都把解放的目光投向了对妇女的解放上。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就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消除男女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人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女性主义哲学家波伏娃也认为男女之间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已经使男女两性异化出完全不同的性别气质,成为男女之间一切对抗和矛盾的根源,要建立起男女之间真诚的伙伴关系,实现两性的和谐相处,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自然差异,却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2]

 

  在电影《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奥兰多》中,作者深刻分析了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在《奥兰多》中男性性别与财富、名誉、地位、占有相连;而女性则是思维成熟了些的幼童,她们的人生全部花费在自己孩子身上,她们要借由父亲或丈夫的帮助得以找寻自身的意义。男性的强大和女性的弱小,男性拥有一切而女人连自己都无法主宰,主人公近四个世纪的经历勾画出了人类性别的历史。这种二元对立的性别文化衍生出男性的霸权意识和侵略意识,海外殖民、世界大战反复发生,不断打破世界的宁静。

 

  在《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先生的刻板和拉姆齐夫人的温情形成明显的对比,拉姆齐夫人用爱、理解和同情团结着一家人,想极力满足儿子詹姆斯到海上灯塔去看看的愿望,但一向崇尚理性的拉姆齐先生以明天会有风暴粗暴地否定了儿子的憧憬,紧接着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多年后一家人重聚在海滨别墅,一起乘船去看灯塔时,拉姆齐夫人已经去世,詹姆斯终于圆了多年前的夙愿,但心中却无限伤悲,旧情旧景勾起的全是对拉姆齐夫人的怀念。詹姆斯童心的被挫同人们在战争中受的创伤一起映射出了以男性为代表的理性的巨大毁灭力量。

 

  ()对女性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出路的思考

 

  女性如何获得独立和自由是这些影片中探讨的另一重要主题。

 

  在电影《达罗卫夫人》中,达罗卫夫人之所以在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后对自己毫无意义的生活心生倦意,是因为当时的妇女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独立的空间,只能是男人生活的附庸,她放弃了恋人彼得·沃尔什,选择了务实的理查德·达洛维,成为了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拥有了名望和财富,也就与当初纯真、有个性和有生气的少女克拉丽莎、与追求精神富足的生活理想彻底决裂了。在她光彩照人的贵妇式的生活背后,是空虚、无聊地为他人而活的卑微与渺小,当达罗卫夫人意识到这一点时,她不停地在思考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奥兰多》中,作者以1750Society这个片断写出了主流社会对女性的看法,“(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父亲和丈夫就会迷失自己(she is lost)”,变成女性的奥兰多夫人初出社交界,就在人格上遭到一群诗人的侮辱,而后又因为是女性不具有独立的经济权,不能继续拥有自己的庄园,求婚被拒的大公犀利地指出奥兰多夫人的命运--“孤独且被剥夺了一切的老处女。奥兰多夫人不愿妥协却又无路可走,只好发出自然,自然,我是你的新娘,带我走”(NatureNatureI am your bridetake me.)的呼声。直到1928年新生这一篇章,奥兰多才成功写出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个不再为性别而迷惑的现代女性。

 

  ()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途径

 

  双性同体” (Androgyny)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找到的超越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道路。所谓双性同体是指将理性进取的男性特质和感性温情的女性特质融合在一起,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既崇尚逻辑、理性,又关注自然和心灵,通过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消解,改变因男性霸权特质所导致的侵略、奴役、剥削和阶级,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达到用联合的方式去解决民族之间、种族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建立起一种新的、包容式的思维模式和社会秩序。

 

  在《奥兰多》中,主人公奥兰多直接从一名男性变成女性,男性的奥兰多作为皇位继承人,身负历史和国家赋予一个男人的沉重枷锁,在正统的未婚妻和精灵般的爱人之间,他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真正的爱情,在投身诗歌创作被嘲笑以及在外交中看清政治的残酷后,他陷入沉沉昏睡中,醒来后他变成了女性,而女性在社交中遭遇的羞辱以及在经济上不能独立的现状使她更加迷惑。萨莉·波特导演巧妙地用五个片段映射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即在二元对立的社会制度中男性和女性的失败与顿挫。在新生一幕中,现代职业女性奥兰多成为一名小说家,她经济独立,行为果断,一人抚养女儿,不依附于任何人而存在,一个拥有双性气质的完整的终于在漫长的体认过程中重新建构起来。

 QQ截图20160413134258.png

  三、社会性别教育在影视赏析课中渗透与运用的路径及目的

 

  ()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让学生了解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的来源及对人类全面发展造成的阻碍

 

  贝蒂·弗里丹说过美国最丰富的、未经开发的智力资源就是妇女。《男性统治》一书中也论证了霸权男性特质对男性的损害。因此,在赏析性别文化丰富的课堂中,通过对影片主旨的探析和解读让学生重新审视现有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了解其对男性和女性全面发展所造成的阻碍。

 

  ()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性别观念

 

  在影视赏析课中,以性别文化丰富的影片作为范例,在赏析这一类电影时,引入社会性别理论,并运用性别分析方法解读影片,通过新旧观念对比、影片主旨探析、写观后感等方式对广大女生进行社会性别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一是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争取实现全面发展。二是了解性别发展历史,避免中性化和男性化。与此同时,促使男生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一是了解社会文化对霸权男性气质的塑造及其影响;二是了解女性发展史,调整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三是形成集理性与感性、果敢与温情于一体的性别气质。

 

  ()通过在影片赏析过程中渗透社会性别教育,促进校园形成合谐的性别文化

 

  在当今高校校园中,以性别为界限的二分现象处处可见,师范院校成为女生的学校,理工类学校成为男生的学校;外语、中文专业成为女生的专业,土木工程、城建、采矿、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专业成为男生的专业,这样一种性别分层势必进一步固化现有的二元对立的性别制度,造成更深刻的沟通困难和性别疏离。在以女生居多的师范类院校,常常可以看到男生的边缘化;在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专业,常常可以看到女生的无所适从。正因为这种以性别为界限的二分长期存在,适时纳入社会性别教育才显得更加重要。通过社会性别教育,提升学生的性别意识,反思性别刻板印象,主动践行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形成新的性别观念,让男女生在新的理解中,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20117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妇女与教育这一条目中规定:实施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性别评估。在课程和教材相关指导机构中增加社会性别专家。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体现社会性别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3]国家对于现存的教育体系中对性别的盲视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从业人员,主动吸纳社会性别观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效促进性别公平责无旁贷,而对于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影视赏析过程中渗透和运用社会性别教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在文化交际层面上,英语影视教学也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英语影视教学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通过真实的情景来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徐小红,2006)美国学者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The Video ConnectionIntegrating Video into Language Teaching”(《影视融入语言教学》,1989)中积极鼓励教师运用语言和图像信息丰富的影视片段,因为此类内容和场景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文化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大背景。澳大利亚学者Mark Pegrum(2011)认为影视作品能在大框架的视域下解读或进行细读。在话语分析研究中,特别在会话分析与语用中明显表现出口头交际中的语言/文化关系,没有能比在影视作品中找到更好的研究素材了。影视作品中显现出完整的社会文化框架,情景化的会话伴随着说话者的面部表情与手势,同时还能立即接收对方针对华语做出的反应。类此这样的文本可以作为临时的固定语言范本进行分析,是感知其他社会的话语实践,也是了解这些话语实践如何反应和折射文化规约的良好途径。

 

  目前,我国英语影视教学还存在问题值得反思与改进,课程基本上处于比较随意的状态。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还没有形成英语影视教学的理论体系,对课程的认知、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随意性很大。[1]缺乏相对系统和科学、操作性较强的教材。而并不是所有的英语影片都适合在课堂上教学用的。此外,英语影视教学手段单一、设备投入不足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易见的问题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安排随意、教学中缺少讲解,学生缺少针对性练习和检测影视理解的相关手段等。[2]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设备不足、各级学校认识不够、研究人员研究不足等原因,目前的影视教学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手段,仍然处于注重语言而忽略了对影视素材的进一步的理解和挖掘的阶段。

 

  2 媒介素养教育对英语影视教学的启发

 

  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成立于1989年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组织——媒介素养中心(Centre for Media LiteracyCML)提出了关于美国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见下表)。这五个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提出后,成为许多机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框架。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都是要培养学生的解构”(deconstruct)能力——分解媒体信息、操作实践、流程、机构以及影响的具体构件,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这种教育工作,让学生成为具有媒体批判意识的人(a critical thinker about the media),而非单纯加强其对媒介信息的抗拒思想。[3]

 

  首先,以英国为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逐步脱离保护主义的思路,发展到帕金翰提出的超越保护主义阶段。即媒介素养教育不再被界定为一种与学生的媒介体验天然对立的教育,它不再被仅仅视为一种甄别方式或洞察隐蔽的意识形态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作为媒介文本的受众抑或作者的活动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4]其目的不是要保护年轻人不受媒介的影响,将他们导向更加美好的事物,而是要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利益作出明智的决定。David Buckham 就曾经指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为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其次,针对新媒介技术特点,教师应该将新媒介教育视为一种培养学生应付和运用媒介能力的准备手段。提供给学生新媒介运用方面的必要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媒介信息制作与交流之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对新媒介做出明智的理解与判断。

 

  作为英语影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借鉴媒介素养教育的培养方式,结合跨学科的优势,不断提升学生对于媒体的批判意识和思辨能力。

 

  3 媒介素质对于英语影视教学的指导作用

 

  媒介素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模式相互促进和补充。在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可以采用多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例如,运用传播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来分析媒介素养项目如何在学校进行推广和应用,运用教育学中的活动理论来设计媒介素养课程的目标和核心要素,心理学中的信息解释过程模式来分析媒介素养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英语影视作品的教学方法不仅仅采用某一种教育途径,更应当从多学科的视角,结合新闻、传播、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相关理论。在语用过程中,使人们采用思辨式立场,意识到媒介在构建现实时隐含的意识形态、社会和政治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提倡快乐教学。即通过案例或情趣教学,既让学生对新媒介有批判性认识,又能引导他们从新媒介的正当使用中获得乐趣。

 

  在英语影视教学中,从媒介和信息传播的视角进行解读就是令学生对所看到的内容不轻易地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而应该进行深层的解读,寻求多种解释。Semali(2000)提出对影视作品进行批判性解读的方法,包含:对任务、社会和文化的描述;②从构建的特别形象中理解被倡导的价值观与态度;③通过技术、象征性特征或符号而产生的意义;④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对他人、对世界、对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看法;⑤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背景解释某一文本的意义。基于媒介和信息传播的视角,Quinlisk(2003)提出对影视作品进行内容分析的方法,要求学生深挖作品中反映的有关社会和文化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并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用于引导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指导相关的写作活动。

 

  在国内,英语影视教学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学者和教师主要专注于语言技能的提高,而还未意识到通过新媒介这一重要载体,能借助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问题的研究,借用其分析研究方法,形成一套对英语学习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媒介素质教育对英语影视教学的启发与指导

下一篇: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