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01:26


第1篇:民族音乐教育在哲学中的思考


  哲学探求真理,音乐追求完美,但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美的感知和传递,间接或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各族人民都有体现自身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音乐,这些民族音乐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放在哲学中理性的思考,才能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水平,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性反映,借助声音诉诸情感的表述,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主要用形象思维。哲学是借助于客观事实诉诸理性的表达,是一种理性反映,主要用抽象思维。每个人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哲学,各民族人民在表述时,更多是诉诸情感的哲学形式,而不是理性的哲学形式,在理智被情感左右时,音乐就成为通往哲学智慧的通道。我国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各民族从古到今,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的音乐,这种音乐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记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因而不可偏废,要发扬和传承好优秀的民族音乐,就必须把民族音乐学科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去思考,将其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一、音乐与哲学相互融通

  音乐与哲学颇有渊源,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庄子等构筑了“天、地、人”的哲学思想,使得中国人具有智慧和才能,在情感和理智中才能创造出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和文化。再如欧洲的德国,既是哲学的摇篮,也是古典音乐之乡,哲人们通常把哲学变成民族的精神家园,音乐家们则让音乐与哲学接轨,用音乐语言来阐述和思考哲学最本质的东西。因此,可以说音乐与哲学互为融通,二者存在着共性。

  第一,音乐与哲学的本质都是抽象的。哲学是以抽象的思维方式去探求事理,从主客体关系中把握对象,从不同规定中把握其综合特质,从多样性中把握其统一性,从个性中把握一般,哲学思维力图以智慧去洞悉事理,以明晰的概念系统达到对世界的理性把握,给人以理性的启迪。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属于情感造型的艺术,黑格尔说它是“无形的”、“抽象的”,的确是这样。音乐往往通过表现感情去调动欣赏者的审美感受能力,运用想象唤起情感意境,使欣赏者联想到自身曾有过的情感体验。善于哲学思考的音乐家,往往能驰骋于宇宙万物、人生万象之间,直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二,音乐与哲学的媒介都是情感。哲学是对爱和情感的追求,哲学家对人类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挚爱,以及对命运的关切,都体现出哲学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灵魂的拷问,这就是哲学对人类的一种最深厚、最独特的情感。音乐以巨大的感染力撞击人的心灵,是对智慧的传情,人类不同感情往往可以凭借音乐酣畅的表达。音乐常用的手法是善于抒情,以情动人,它能够通过声音的力度、强弱、节奏等的张弛,来表现相应的感情。欣赏音乐最重要的是把感情投射进去,产生共鸣,达到人与音乐相统一的境界。只有完全进入音乐的感情世界,才能通向那隐秘在音响幕后的无比广阔的世界,从而获得最深刻的思想领悟和最完美的精神享受。音乐内容是情感世界的宣泄,音乐是一种越界的行为,其本身不能揭示产生感情的来源,但却最能作用于情感和情绪,最能直触人的心弦。音乐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渗透性,主要源于作曲家对艺术哲学的选择。因为哲学不是纯思想的编织,音乐不是纯情的流淌。[1]没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哲人不可能编织出深刻的思想。没有深刻、敏锐的思维,作曲家不可能谱写出丰沛流淌的音乐。因此哲学和音乐的共同媒介都是情感,在人类社会生命深层是相通的。

  第三,音乐与哲学的表现方式都是创新。“艺术贵在创造性,这种创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态揭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2]音乐和哲学原本就不存在于客观世界,都是后天人为创造的。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的思想,还是西方的康德、黑格尔的思想,都是哲学家创造的世界,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是哲学的功能和使命。音乐是由音乐家创造出来的充满幻想的世界,音乐是人类心灵的抽象,音乐家要懂得哲学,才能了解到身外广阔的世界,才能体验到深刻全面的人生。拥有广阔的世界就能深入到人心深处,摄取人的情感,从而创造出与世界万物相统一、对称的音乐。哲学家和音乐家之所以能创新,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博大的精神世界,音乐家在情感追求真理,哲学家在真理中表现情感。

  二、音乐教育的哲学理念

  从表面上看,哲学是理性的,音乐是感性的,二者是截然对立的。但哲学是认知的抽象,音乐是感受的抽象,二者又是融通的。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发现真理的艺术”。哲学探求真理,创造简洁的命题诠释世界;音乐追求完美,创造朴素的印象表现美好。音乐和哲学的终极目标都是通过美的感知和传递,间接或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情感,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音乐教育即是审美教育,审美的音乐教育哲学必须重视音乐的本体性价值,也就是将人的情感体验作为音乐教育的载体,关注人的心灵直接受到音乐美的感染。

  其次,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哲学,可以扩宽音乐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哈克博士倡导的功能音乐教育,认为文化中的音乐教育哲学,强调社会文化语境,将音乐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使其成为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而存在。在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时,将民族文化有机的渗透到其中,使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现代社会进行渗透、融合,从而使音乐教育的地位提升到文化层面上,这也符合了现当代有机整合的螺旋式教育范式。

  最后,中国现行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是以审美性为核心,主要体现在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但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很多学校并未将这一理念付诸于真正的实践中。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反思和革新,我们应该以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待音乐的实践教学,以多视角地看待音乐教育哲学理念,将合理的成分有机地融合在音乐教育中,才能促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长足发展,真正地为人类服务。

  “无论是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或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还是作为一门学习价值的文化体系,音乐的本体价值,是论证学校音乐教育的首选的和必然的论据。因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承人类的文化,没有音乐、艺术的传承,人类的音乐、历史知识和精神就会消亡。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是论证音乐教育存在的根本的终极的理由。”[3]由此可见,重视音乐本体价值,才能将音乐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哲学层面。

  三、民族音乐教育在哲学中的思考

  哲学作为一门理性的分析学科,它探索最终极、最全面的事物,几乎可澄清所有领域所使用的模糊概念,可以说哲学是所有学科中的最高层面。内特·雷教授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说道:“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这话表明出哲学能够增强音乐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的信念。“只有体现了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显示客观规律和必然性的社会生活才是美的。”[4]

  音乐艺术的本质和价值,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对于艺术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5]雷默教师认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的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着而存在的。”由此表明其观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加深人们的审美感受力,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自身价值。

  民族音乐是中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内涵,因而我国将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但长久以来,音乐课一直被视为基础教育的副科,视为缓解学生疲劳的手段,很多学校不断削减音乐课课时,甚至干脆停开音乐课。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在于音乐教育者和相关部门没有摆正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忽视音乐本身的价值体验,只掌握大量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巧,是无法真正走进音乐的,更谈不上体会音乐的美,一个民族的心理,如果没有真正的审美体验,不懂得怎样去感受美的存在,这个民族从心理上便是不美的,对于不美的心理,怎么能够创造出“善”和“真”的未来呢?因此,有必要将音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将优秀的民族音乐与哲学相结合,用哲学的思维方式纳入音乐教育结构理论设计中,从新的角度去思考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不仅能扩展音乐教育范围,还能更新和激活教育者的思维。从哲学的层面去阐释音乐教育的价值,从民族音乐出发在哲学中寻找出路,是对音乐教育的哲学构建。将民族音乐教育放在哲学中理性的思考,才能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教育水平,深化音乐教育改革,促使民族音乐繁荣,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第2篇: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族音乐在新课程形式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音乐是民族传承的一个很重要载体,孔夫子就非常重视“乐”的教化作用。民族音乐承载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时间是检验事物价值的标尺,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足以证明民族音乐的价值。

  虽然,新课程教材比起旧教材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不可避免的存有其局限性。同时,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又存在着诸多不利的因素:

  (一)教材导向与学生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大多数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主要原因是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选择的乐曲大部分以中外经典乐曲为选编对象,几乎很难找到较通俗的音乐作品。改革的深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不断交流,也加速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林林总总的各种形态的流行音乐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导致学生对一些民族音乐不理解也就不愿接受,因而他们也就更愿意欣赏那些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这也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对音乐功能的认识缺乏科学性、全面性。

  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的功能认识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对音乐的美育、德育、智育以及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其实,音乐教学首先表现为一种美育教育小学音乐论文,它的可感知性是其它美育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同时,它还会起到辅助德育、智育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想象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其它学科不可取代的。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但是,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老师认为音乐学好学坏并没多大关系,这对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三)在升学考试课程缝隙中民族音乐教育难以生存。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升学率看成学校声誉和生命力的标志,凡是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课程一概受到冷落。中学音乐教育就很难得到实质性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被打入冷宫更似乎就是一种必然。在学习任务繁重的今天,学生仍不管是否愿意,都必须面对现实——中考、高考,因而音乐课更显得无足轻重了,更不用说民族音乐了!学生能有时间偶尔听几句从大街小巷传来的通俗歌曲并跟着哼上一两句,就已不错了。

  基于对当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现存的不利因素的认识,本人认为除了相关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方面的一些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而作为一位音乐教师也应针对现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个人觉得音乐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加强民族音乐美的宣传与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功能,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思维与方式,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正如普通高中音乐课标提到:要求学生“能够在电脑上应用相关软件欣赏音乐,并能够通过互联网搜寻和下载音乐资料”。因此,在课前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下周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各组还可以互相补充,比如讲到某个少数民族,它的风土人情、服饰、节日、音乐等,这些足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他们团结合作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

  摘要素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的风格特点,最后再次聆听并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本课的教学重点——“鱼咬尾”,教师适时引导提示,这时就有学生说:“这不就和成语接龙一样吗?”全班同学一听,互相讨论,最后懂得了“鱼咬尾”的民歌创作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感知、思考、讨论、总结等学习过程,不仅能更深刻、更准确地领会音乐作品的感情内涵,同时能找到音乐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感知和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准确全面的认识音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等功能,从而自觉端正对音乐学习的态度。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所说,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小学音乐论文,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三)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掌握能力,陶冶情操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教师可以结合第二课堂,组织“民族声乐演唱”“民族器乐”等兴趣小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组织部分班级开展“民歌演唱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扩大民族音乐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影响。针对当前流行歌曲的冲击,这显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导向手段。此外,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南音”)的特殊民间文化,组织学生进行音乐采风,收集原生态的和变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让学生从乡土音乐的认识和感受做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情,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乡土音乐,热爱乡土音乐,继而更好地认识乡土,热爱乡土。

  作为一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该对民族音乐有着足够的重视,应该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培养下一代尽职尽责,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上一篇:农村美术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影响(共2篇)

下一篇:开展高中艺术教育途径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