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传统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6-04-18 15:04

  近代以来,随着艺术教育形式的演变,不仅传统的艺术教育形式、内容发生了变化,艺术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也在进行着微妙的调整。这种调整一方面是传统师生关系的现代演变,另一方面是西方教与学关系的东渐。开放以来的艺术教育状况表明,我国艺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在进行着某种重构,这种重构既是继承传统艺术教育师生关系的过程,也是融合时代新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传统艺术教育师生关系对构建新的高校艺术院系和谐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传统艺术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形态

 

  ()“私学式的师生关系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学生的家庭(或家族)聘请有一定学识的先生到家中授课,支付一定的钱物作为酬劳,或学生到老师开设的私塾学习艺术,交纳一定的钱物作为学费,是私学的主要形式。私学教学除讲授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外,也广泛涉及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如春秋时期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招弟子,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其中指音乐、诗歌、舞蹈等,指书写、文字等,其含意虽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其中确实已包含着很多艺术教育的因素。这种私学式的师生关系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师生关系具有很大启示。一是一丝不苟的教授与求学态度,这将长期影响学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二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老师按照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灵活掌握他们的学习难度和速度,既保护了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保证领悟力较差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一定的知识;三是师生相互对待的方式。教师对学生十分严厉,学生十分敬畏老师,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在老师面前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孔子与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就是最好的例子。

 

  ()“师承式的师生关系

 

  这种师承关系在美术界表现得最为突出,主要是因为美术诉诸视觉的特点而决定的。如在书法和中国画的学习中,除了要跟老师学习技法外,还要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和临摹大量的古代碑帖或名画。明代著名的职业画家仇英,师从周臣学习绘画,但他遍学宋元诸家,博采众长又有所创新,终于在文人画蔚然成风的明代中期,以职业画家的身份跻身于明四家之列。再如明末清初之际,文人画家们无不师法王维、荆关董巨、米芾、元四家等南宗诸家,形成炽烈的文人画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为这是书画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这种师承关系,学生与老师无法相见,甚至时隔千载,必须以老师留下来的杰作为媒介,进行古今对话,达到艺术传承的目的。但后学对不能相见的老师是十分崇敬的,既敬其品德,又敬其艺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自镌青藤门下走狗一印,来表达他对明代花鸟画家徐渭的无比敬仰之情。

 

  ()“切磋式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者是备受尊敬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但同时也有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价值观。因此,文艺家们以诗书画为载体的人文交流往往成为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如我国当代书法史上的著名碑学大家沈延毅,曾于14岁时在大连拜访康有为,接受康有为的指导,深有感悟并倍受激励,以至终其一生实践康氏的碑学思想,创变出新而成为一代碑学大家[2]。晚年的沈延毅有诗云:启悟多端信有因,高山仰止喜书绅。童年十日前尘梦,沓渚楼头拜圣人。”[3]虽然只有短短十日,但这十日的教诲对沈延毅的书法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拜访名师求其指教,这种师生关系,老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学业上拨云见日的点拨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志趣上的引导。即使时间短暂,这种高屋建瓴的教导也足以使有悟性有追求的学子受益终生。

 

  但是,随着我国近代高校艺术院系的开设以及专业艺术院校的兴起,传统艺术教育师生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02年两江师范学堂在南京创办,并于四年后开设了图画手工科,标志着我国艺术专门教育体制的起步。同年,北洋师范学堂的高等师范学校也开设了图画手工科1910年和1912年,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和上海图画美术院先后涌现。民国后,在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影响和推动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国立西湖艺术院等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先后成立[4]。从此,班级授课的艺术教育方式逐渐颠覆了我国延续两千年的私学教育方式,封建师生关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礼记·学记》中充分强调的师道尊严的价值: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5]与师生民主平等思想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在传统师生关系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需要我们摈弃和变革之处,如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思想,以及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等,但也不乏尊师爱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等有重要价值的教育思想需要继承。

 

  二、传统艺术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挑战

 

  ()师生关系从紧密疏离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艺术院系规模不断扩大,班容量越来越大,不少教师每学年所教的学生多达一两千人,这与艺术教育的教学规律不甚相符。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少高校的教师在老校区与新校区之间往返奔波,加之合班课较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时间减少。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人的班容量,教师难以记住学生的名字,更不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言传身教、手把手式的教与学的关系无法形成,师生关系也随之从紧密状态发展到疏离状态。

 

  ()师者的地位从被敬畏平等

 

  在传统的关系中,严师”“敬畏一直是最关键的词汇。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的年代里,求学是无数学子改变命运的途径,在大学就读期间,学生珍视求学机会,有着很高的学习热情,把引领他们学习的老师当作敬畏对象。特别是在包分配的阶段,教师的评价和意见甚至决定着毕业生的命运,更加强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感。这些情况在近十几年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问卷调查表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无奈考取艺术类专业。这样的学生群体对上课缺乏热情,有的学生用电脑填补空虚、消磨时间,电脑、手机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教师的地位。而随着网络对信息的丰富供给,教师已经不再具有知识专享者的地位,学生们很容易在网上查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知道他们观点的出处。于是,教师们走下神坛,不再是学生敬畏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间的关系由敬畏趋向平等

 

  ()师生关系越来越掺杂进市场因素[HTSS]

 

  为走进艺术院校,很多孩子通过聘用家教或参加辅导班的形式进行培训,高额的辅导费用、紧凑的辅导计时使师生关系掺杂了越来越多的购买意味。社会艺术教育资源相对紧缺,使师生关系中的市场因素愈发明显。加之个别教师认为学校工资收入较低,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把部分精力放在课外辅导班,使在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受到影响。有的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没能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达不到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目的,和谐的师生关系难以保证。

 

  三、思考与借鉴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总体满意度一般,而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冲突性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在支持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文科和理工科学生[6]。这暴露了高校艺术院系师生关系较之其他专业存在更多问题。传统艺术教育中的优秀做法可以为我们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提供很多借鉴。

 QQ截图20160405185552.jpg

  ()德才兼备,堪为楷模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承担传道、授业、解惑三大重任,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甚至效仿的对象。因此,道德修养和学识修养较高的教师,更具有高超的人格魅力,能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权威。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理应成为智慧和品德的化身,德才兼备,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政治理论、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心理健康等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艺术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师,应无愧于教育者的职责,树立长者和智者的双重形象,努力克服敷衍了事的作风,以唤醒被教育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学校、对求知、对未来的巨大热情为己任,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高校艺术院系,某些师生一对一授课的学科,老师不应将学生学习师法的对象局限在自己身上,为了自己的名利限制学生的发展,而应鼓励学生师法古人、博采众长。在班级授课中,老师不应因自己的好恶而有所偏私,而应以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己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对于当今高校艺术院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满怀爱心,因材施教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教师应带着爱心与责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知识水平、性格品质、思想层面充分了解学生,做学生的挚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建立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享受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是师爱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学之法,本于人性。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学生同样问仁、问孝、问政,而他的回答却难易、详略、繁简各不相同。孟子提出教亦多术,即教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学记》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5]。因人施教,使学生都能尽其所长而成才,这是教育的目的所在。人的资质有高低、工夫有深浅、学问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材,大以成大材,不会有不成材者。前人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教益颇深。在今天的高校艺术院系,汲取传统经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性,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一环。

 

  ()尊师重教,虚心求教

 

  尊敬教师是学生的本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和指引者。虽然传统的师道尊严型的师生关系已渐趋解体,但其中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教师的尊严仍不可抛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该对在学识、智慧、阅历、为人处世等方面都高于自己的教师持尊敬的态度,对自己成才道路上的教育者满怀感激。当然,敬重师长,绝不是要求学生完全服从教师。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学生不必事事完全服从教师,而应将自己的疑惑、看法甚至对教学的意见、建议大胆地与教师交流。教师也应从善如流,虚心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适时改变自己教学中的方法和态度,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论语》中孔子师生的大量问答就是最好的证明。

 

  ()博览群书,求学若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阅读活动中,大学校园的师生们更应积极行动起来。教师在课堂中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通过多读书获取知识的能力。书籍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个全新的世界,是青年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和导师。艺术类学生,不仅应多读艺术类的相关书籍,而且应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铺垫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多途径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最大限度地延伸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自我学习习惯。

 

  ()和谐相处,教学相长

 

  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7],荀子提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著名论断。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教学相长的思想,他说: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我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9]教学相长的思想认为学生可以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发展,突破了以教师为权威的观念,把学生与教师放到了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破除当前师生中普遍存在的敷衍思想,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勤奋、坚韧、互助、友爱等优秀品质,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有素质、有情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群体。在当今教育体制之下,师生双方总体素质的提高既是校方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及学生个人的强烈愿望,因而教学相长的思想显示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中国农林类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教育模式

下一篇: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幼儿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