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 如何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发布时间:2015-07-28 18:06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并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师生互动仍有走过场的现象。特别是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受能否上重点中学的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备受关注,学习任务有所加重,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机械化,学生被动学习。于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仍占主导地位,教师忽视引导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建构新知,导致知识和技能的生成性在机械的“传递——接受”过程中隐退。那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积极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呢?现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一些拙见。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创造有利的互动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去解决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应科学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既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要适当增加趣味性,尽量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从而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材要求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帮助验证猜想,可学生对为什么要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并不了解。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告诉学生,学生不会有疑义,只会被动地接受并尝试着去进行早有结论的实验。经过这样走过场式的活动后,学生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机械地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圆锥的体积。这样教学,显然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学生没有机会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谈不上自主建构知识,能力的发展也就受到抑制。要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等水乳交融,这里教师就应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出发设计如下问题:“研究圆柱的体积时我们请长方体来帮忙,那选择谁来帮助我们研究圆锥的体积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学过的立体图形中选出和圆锥关系密切的圆柱,再到选择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时,教师可再提问:“猜一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呢?”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活动——得出结论”的探索知识过程,真正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不仅仅以“解惑”为己任,而是以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引导他们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补充和修正别人的不足,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二、捕捉契机,鼓励质疑,抓住生成的互动机会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传统的师道尊严使我们的教师总是高高地凌驾于学生之上,在这种状态下,很多学生不敢提问,课堂中的互动交流更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并及时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让疑问成为开展师生互动活动的起点。学生质疑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他们的思维才能不断展开、不断深入。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地进行评价和引导并有效利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开展互动交流活动,解决来自学生生成的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单位l’中的‘l’要加引号?”又如,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探究“7.98÷4.2”的算法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化为整数?”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既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又能引发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而且问题的解决过程正是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并善于巧妙地进行激疑。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遇到“拦路虎”或停滞不前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主动去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养成想问、敢问、爱问、会问的质疑习惯。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一生答:“我想起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教师予以启发:“把它们联系起来,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以下问题:“在商不变性质中为什么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来描述,而不是说成‘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商不变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共同点?”……此时学生质疑的兴趣极其高涨,解疑的心理也非常迫切。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变阻为通,呈现出融洽的师生互动场景,使学生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三、优化方法,合理点拨,搭建有效的互动平台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有效的互动,就要求师生间要尽可能地进行交往活动。传统的讲授法并不有利于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成,应该尽量少用。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使用讨论法和探究法,因为这两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运用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组建学 习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由于人人都要当组长,既要“领导”别人,又常常被别人“领导”,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都能注意倾听。同时,这样的小组学习,方便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全班汇报时,每个组的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间交往的不便,为提高师生互动效率搭建了较好的平台。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如果采用讲授法告诉学生什么是圆、什么是圆的半径和直径……可想而知,这样教学的气氛是沉闷的,学生最终仍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方式,先让学生课前剪好一个圆,课堂上让他们把所剪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然后教师提问:“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教学圆心概念的环节。接着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一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使学生自己去发现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在小组交流中肯定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结论。
  当然,要真正取得互动的实效,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教师必须对互动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控,适时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有些问题在探究活动中得到了解决,有些问题经合作研究和讨论后,学生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他们渴望得到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和问题的关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在强烈渴望的心理状态下开拓思维、明晰事理,完善学习过程。
  四、开放课堂,引领带动,拓展创造的互动空间
  素质教育旨在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教学应该不囿于课堂,要不断超越书本、超越学科、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实现数学学科与生活教育的融合。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手机话费的收取信息,再交流。”在学生各小组交流并上交调查表后,我利用他们调查的信息,和他们共同编制数学问题:王叔叔使用的手机套餐的话费标准是每月基本月租费15元,在市内打出的话费每分钟都是0.20元,在市外打出话费每分钟都是0.60元,接听全免费。计费方式是每月话费总额=基本月租费+通话费。
  1.一月份,王叔叔在市内打出120分钟,市外打出60分钟,这个月王叔叔要付出多少元的话费?
  2.二月份,王叔叔一共打出250分钟,付出手机话费105元,这个月王叔叔在市内打出多少分钟?
  3.现在通讯公司推出几项优惠方案让顾客选用。
  (1)按照上面套餐的话费标准:每月基本月租费15元,在市内打出的话费每分钟都是0.20元,在市外打出话费每分钟都是0.60元,接听全免费。总话费给予优惠20%。
  (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都是0.30元,接听全免费。
  (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每分钟都是0.45元,接听全免费。
  如果王叔叔的手机每月在市内和市外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王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案。
  在整个调查、交流、编制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通过现场调查、电话咨询、网上查询等途径了解手机话费收取的标准,清晰地整理出所获得的信息。交流时,各小组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踊跃发言,对自己组的调查结果充满自信。在运用调查信息编制并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仍然兴趣高涨,个个争着发表意见,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这样的开放式学习,使学生的交流互动充满活力。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师生互动,更要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学习共同体”,使师生互动真正落到实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有效使用课前学案的实践与探索的创新方式

下一篇:浅谈标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