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小学教育的赏与罚

发布时间:2023-12-06 07:29

  当前,赏识教育、无批评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界倍受青睐,众多学者都在呼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惩罚学生似乎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以至于很多一线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一线教育者,我的感触颇多,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际经验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赏与罚是一对矛盾


  教育改革提倡老师尊重、赏识学生,于是课堂里到处飞扬的那便是:“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你真棒!”……现在细想起来,学生也只不过起来回答了他们应该回答的问题而已,更何况回答得也并不精彩。我想這样的鼓励作用究竟有多大?确实,老师这样做课堂里热闹了,学生举手的积极性也高了。但是,是不是这样一味地赞赏学生就能让学生闪现智慧的火花呢?是否就能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我想教师关注的不应是学生有没有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猜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适应了这种鼓励的氛围,那我们老师又该想出怎样的辙呢?


  二、赏与罚,相互并存


  好的奖赏,可以给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往更高目标前进;适度的惩罚,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前进方向,鞭策他们奋勇前进。所以,我们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而采用赏罚手段时,要做到:区别对待,赏罚有度。“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由于小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他们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各有不同,他们敏感,自控能力差,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有思维有判断力的个体,这都要求我们教师要善用、慎用各种教育方法。无论是“赏”还是“罚”,它们都是以尊重学生为最基本的原则的。尊重学生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很大程度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所以教师不要轻易做出消极评价。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辨别是非,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差异,做到大胆赏识,小心惩罚,公开赏识,私下惩罚,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逐步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切忌谈“罚”色变,罚要“因材施罚”


  惩罚教育,它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迫切需要惩罚时,更应该注重惩罚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做到“因材施罚”。


  1.惩罚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核心应该是真爱和尊重,而不是去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惩罚的目的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也只有让学生得到被爱的体验时,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进而改正不足。态度和蔼,满怀真情的实施惩罚教育才会实现预期的效果。经常有人这样说:老师惩罚学生是为学生好,那是恨铁不成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老师惩罚学生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以及家长的认可支持呢?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使用惩罚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尊严呢?是否真正的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是否真正的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中实施惩罚呢?是否真正出于教师的爱心呢?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心灵无法沟通,惩罚法是不可使用的。我相信,只要老师在惩罚学生时以关爱和尊重他们为前提,做好与家长沟通,考虑到孩子的承受能力,这样的惩罚是大家都欢迎的。


  2.惩罚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要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因势利导。有人说过,对这一代孩子,不怕他有缺点,就怕他无特点。儿童未加掩饰的好奇心是他们勃勃生命力的表现,对这些“捣蛋鬼”,教师要细心察觉孩子错误行为的心理基础,善于挖掘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创造条件,善加引导,促其发展,而不应草率地作出结论将其打入另册。老师在惩罚学习时,要挖掘良好、上进的一面,充分肯定他们闪光点,在此基础之上,点明学生的错误,并用适度惩罚加以引导,从而把这学生的错误通过惩罚变成他们积极上进的动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3.惩罚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惩罚只能针对行为,不能针对人格。如果你责骂学生:“你真不是个东西”、“你们真能给我添乱”,实际上是你在否定学生的人格,而不是指出他的错误。因此,惩罚应就事论事,具体到事件本身。惩罚孩子之前,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受惩罚。如果做不到,事后做个弥补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案例中,我告诉学生在宿舍打闹的危害,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要在学习、娱乐、劳动等有意义的项目中开展,同时还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最好预先计划一下,以保证活动有秩序进行。


  总之,用老的掉牙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教育应该“困材施教”。围绕着惩罚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过程,教育方式探讨,我的观点是推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强调使用某种教育方式或手段之前,更主张建立师生间和睦、平等的关系。师生间同学同玩同乐同哭,可以说是同呼吸,夸张点说拥有心灵相通的关系。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关系,教育才有生气、有活力。教师用真心自然地呼唤,孩子们天真、善良、敏感的心灵能很快就作出回应,有时会超出你想象之快。师生间有了默契,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采取合适的方法时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师各有高招。这些过程并非可以简单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种教育。


  作者:李云

上一篇: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