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的整合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6 20:49

      以小学阶段的教育为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缺陷主要表现在目标模糊、教学缺乏导向;忽略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导致其在课堂以及课下都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将其运用在课堂上缺乏有效过渡,亦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利用的不成熟以及其所存在的巨大发展空间,更意味着作为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教师,其所要拥有的对于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和选择性应用。 
  一、“双主”式整合 
  所谓的“双主式”教学模式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换言之,信息技术与此类课堂的整合,关键在于不能喧宾夺主,不可过于强调信息技术本身带给学生的新鲜感和趣味性,其所承担的作用是演示、是直观呈现、是对教师导学语言的具象化表达。而在具体的整合方式上可以按照如下步骤来进行: 
  首先,由教师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然后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包括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知识点以及本堂课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这里要求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要直观、系统、模块鲜明; 
  其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协作或自主探索等方式依次完成教师在多媒体中所展示出的教学目标。此环节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或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课堂当中单一地围绕教师单方面说讲而推进的教学形式; 
  最后,当学生的主观性学习环节结束以后,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学习状态以及实际遇到的问题予以评价和引导讨论。当然在此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并不是单纯的主持人的角色,而是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系统性地梳理和整合。很多小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碎片化和零散化的,没有形成链条式的结构,也没有养成在固有知识基础上不断累积新知识的习惯,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培养其在日后学习过程中能够循环使用的总结性学习方法。 
  二、探究式整合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某一项教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而信息技术与此展开整合的具体流程为: 
  首先,教師要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问题进行呈现。 
  其次,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已经掌握和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粗略的回顾,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调动知识的“储蓄库”,实现以旧解新。 
  最后,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旧有知识应用所存在的误区,并以此展开过渡进入全新的知识学习阶段,教师须要利用多媒体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以图像、表格的方式予以具象化的呈现。 
  三、合作式整合 
  这里所谓的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课堂之外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与此教学模式的整合,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增强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氛围的有益提升。 
  首先,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主题设定相应的研究问题,供学生课下进行研究; 
  其次,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的学习小组,并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料、电子数据库等,生成对于问题的解答方式; 
  再次,学生以网络(主要是指QQ群、微信群或校园网在线互动平台)为媒介,与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同时利用该平台向教师提交学习成果。该平台的另一作用,是方便学生寻找学习伙伴,实现合作团队的组建。当然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以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自主性为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后依旧加强自我约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小学是其真正意义上接受教育的起点,是为日后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端正学习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因为小学生自律性、主动性较差而带来的教学难度,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小学生成长历程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选择合理有效的信息技术,将其与课程相结合,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思考和探究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整合方式都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选择,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元素的不断更新,面临着对学生接受程度和适应性的综合性测评——身为教师,其还必须以动态的视角对整合过程进行综合性的利弊分析,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进行细节的更新,才能使之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俊.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探讨[J].都市家教月刊,2014(09):124-125. 
  [2]闫晓花.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育整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06):47.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的参与性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